朱瓊玲
摘 要:洪邁的《夷堅志》廣泛地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了解宋代社會思想形態(tài)的有益資料。不孝、殺生、背信、棄義等行為均會遭受惡報,這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道德與佛教報應思想的融合,反映了作者借佛教報應觀勸誡人們改惡向善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
關鍵詞:《夷堅志》 儒家思想 佛家思想 高度融合
洪邁的《夷堅志》廣泛地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了解宋代社會思想形態(tài)的有益資料。《夷堅志》中的很多故事既反映了儒家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又反映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體現(xiàn)了儒、佛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助于我們深入地了解宋代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一、不孝遭報應
中國是禮儀之邦,歷來奉行忠孝節(jié)義的思想?!缎⒔?jīng)》言:“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窮莫怨天。”“百行萬善孝為首,當知孝字是根源。”從中可知,中國人非常重視孝道。不孝的人,往往招致眾人的指責,甚至要遭“天譴”?!兑膱灾尽分杏卸嗥从巢恍⒃馐軋髴墓适拢M璐司靖嗟娜寺男行⒌?。如支甲卷三的《熊二不孝》:
興國軍民熊二,稟性悖戾。父明為軍卒,年老去兵籍,不能營生理,妻又早亡,惟恃子以為命,而視如路人,至使乞食。明垂泣致懇,肆罵弗聽,將訴之于官,復不忍,但每夜焚香,仰告神天,冀其子回心行孝。如是二年。惡子方從其徒縱飲聚博,長空無云,忽變陰慘,雨腳如麻,雷電交至,諸人對面陰暗,莫能舉目,聞有呼熊二者……得尸于郭門外,剜其眼,截其舌,朱字在背,歷歷可認,曰:“不孝之子?!?/p>
故事中熊二不贍養(yǎng)父親,致其“乞食”,最后遭到雷劈的報應。丁志卷九的《要二逆報》也講述了不孝之子遭受天打雷劈的故事。這反映了宋代人們對雷神的崇拜和畏懼,人們往往把上天的意愿和雷聯(lián)系起來,認為雷聲是天神發(fā)怒的表現(xiàn)。人們相信上天有眼,能看到壞人的惡行,所以做壞事的人會被天打雷劈。這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中無力解決問題,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
二、殺生遭報應
佛法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要愛護生靈、善待生命。不殺生不僅僅是指不殺人,也包括不殺動物,不損害植物。洪邁充分吸收了佛教“不殺生”的理念。在他的筆下,那些枉殺無辜、害人性命的人都會得到報應,或被雷電劈死,或被冤魂索命,或變牛做馬得到懲罰。如支甲卷三的《方禹冤》、甲志卷十九的《毛烈陰獄》等,均是枉殺生靈招致報應的故事,體現(xiàn)了作者愛護生靈,與自然、動物和諧相處的進步意識。如《方禹冤》:
鄱陽縣人方禹為郡吏,與兇子楊五有隙。楊從事俎澮,禹每為所凌。嘗因酒酣相值,即執(zhí)其裾。禹力度不敢敵,卑辭請命。楊弗顧,曳之于地,恣行箠踢,傷已甚。旁人勸諫,猶愵之不釋。眾睥禹寸步歸家,困惙殆絕,謂妻子曰:“我與彼有宿世怨,方為所毆,萬一不起,切勿訴于官,呈驗吾尸,空播羞痛。但置紙筆于柩中,自當理諸上蒼?!毖杂櫵鞖{。妻子銜茹冤恨,不復彰聞。楊自以為得志,愈肆兇虐。歷數(shù)月,當秋末時,日正午,見禹從遠來,二鬼隨其后。俄至前,叱楊曰:“爾無故殺我,我赴訴于幽冥,蒙助我二使共捕爾?!睏钣?,禹倅其髻,鬼又從而擊之。楊哀懇謝過。禹曰:“昔爾苦我時,荒窘之狀亦如此。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豈悠悠閑言詞所可救解?”路人過者,見楊垂頭惵惵,往復自語,且手擂面,流血不止。為報其家來視之,尚能道所遇。頃之而死。
故事中方禹被楊五打死,在自己無力將其繩之以法的情況下,只能“赴訴于幽冥”,在鬼使的幫助下打死楊五為自己報仇雪恨。這充分反映了佛教“善惡終有報”的觀念。佛教《三報論》指出:“經(jīng)說業(yè)有三報:一曰現(xiàn)報,二曰生報,三曰后報?,F(xiàn)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后報者或經(jīng)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保郏保莘接碓趫蟪饡r不是求助于人間官府,而是求助于冥府,這從側(cè)面反映了宋代吏治的腐敗。
三、背信遭報應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講究“仁、義、禮、智、信”,人們往往對不仁不義、背信棄義的行為大加鞭笞?!兑膱灾尽烦浞址从沉藗鹘y(tǒng)的儒家道德觀與佛教報應思想的融合,讓不行仁義、背信棄義的人都遭受報應,受到應有的懲罰。其反映“背信”行為的,主要是“欠債不還”的人,他們或許能逃脫一時的良心譴責,但死后都化身為某種動物,如雞、鴨、牛、馬、狗、豬等,來償還生前所欠的債務。如甲志卷七的《張屠父》和甲志卷十四的《許客還債》等講述了一個個欠債不還,遭受報應的詼諧故事。如《張一償債》:
建陽鄉(xiāng)民張一,貸熊四郎錢兩千,子本倍之,經(jīng)年不肯償。熊督索倦矣,好與言曰:“無復較息,但求本錢,可乎?”張愧謝,稍以與之,竟負元數(shù)八百,熊亦不復取。三年而張卒,卒之四年,熊夢張以八百錢來償,置地上,皆小錢。留與坐,啜茶乃去。覺而與妻說,方竟,一仆扣門曰:“牛生犢甚大,急欲酒作福?!毙芟采?。僅再旬,犢不疾輒死。
鄰屠來就買,熊需兩千,屠笑曰:“是有何所直?剝而盡貨,豈不及此數(shù)!但有覯牛之名,當先以酒及杯羹啖里正,又以餉四鄰,乃取其贏。今唯有八百錢,幸見付,否則已耳。”
解腰間囊擲于地,正張生夢中所償處,儼然小錢也。熊方悟前事,亟與之。
故事中張一欠錢不還,后來還了一部分,還欠八百錢,死后化身為牛才把債還清。由于宋代處于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的轉(zhuǎn)型時期,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也經(jīng)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加之宋代處于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初期,還未形成嚴謹?shù)钠跫s形式,人們的法制觀念也很淡薄,多數(shù)借貸是依靠口頭約定。人們更多的是依賴社會倫理道德對個人的約束,所以這給了抵賴債務之人以可乘之機。人們除了道德譴責,對欠債之人幾乎無能為力。所以,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給了人們一個宣泄的出口:欠債不還,天將譴之,背信之人,終得惡報。作者在給人們警示的時候,傳達了希望人們信守諾言,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愿望。
四、棄義遭報應
洪邁創(chuàng)作《夷堅志》的一大目的,便是“勸善懲惡,收教化之功”。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更是其主要的教化對象。體現(xiàn)在家庭倫理上,除了孝道,便是夫妻之間的從一而終?!兑膱灾尽分杏涊d了26則背叛誓約遭受報應的故事,其中女子辜負男子誓約的7則,男子辜負女子誓約的19則。如甲志卷二的《張夫人》、《陸氏負約》,丙志卷六的《紅奴兒》,等等。這些故事展示了宋代的婚戀觀,體現(xiàn)了作者主張儒家“從一而終”婚戀觀的理念。如《張夫人》:
張子能夫人鄭氏,美而艷。張為太常博士,鄭以疾爼,臨終與張訣曰:“君必別娶,不復念我矣?!睆埰唬骸昂稳虨榇?!”鄭曰:“人言那可憑?盍指天為誓?!痹唬骸拔崞堌摷s,當化為閹,仍不得善終?!薄笕?,張為大司成,鄧洵仁右丞,欲嫁與女,張力辭。鄧公方有寵,取中旨令合昏?!瓏L晝寢,見鄭氏自窗而下,罵曰:“舊約如何,而忍負之?我幸有二女,縱無子,胡不買妾,必欲娶,何也?禍將作矣。”遽登榻以手掁其陰,張覺痛,疾呼家人,至無所睹。自是若閹然,卒蹈奇變。
故事中張子能因為攝于丞相的權威,不得不與其女結(jié)婚,但這違背了他對妻子的誓約,所以遭到了報應。故事中鄭氏責問丈夫“胡不買妾”,是因為古代社會妻子才是唯一明媒正娶、有名有分的,而妾只不過是類似于奴婢、滿足性欲的角色而已。鄭氏的發(fā)問是歷史局限性的表現(xiàn)。但她們骨子里追求的是堅貞如一、生死不離的愛情,希望至死都不背棄彼此。這些故事傳達了作者“從一而終”的婚姻觀念,也間接反映了忠于國家、忠于君王的忠義思想。
五、援佛入儒的原因
宋代是一個轉(zhuǎn)型中的朝代,經(jīng)歷過五胡十六國的戰(zhàn)亂,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人們的倫理道德經(jīng)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各種違背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層出不窮,社會亟須新的法則加以約束。而佛教的報應思想正好應和了人們“懲惡揚善”的心理,其講信義的理念也與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契合,而其“從一而終”的觀念,更是提倡忠于國家、忠于君王的統(tǒng)治者所需要的。由此,佛家思想得以與儒家思想相融合,在宋代得到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引石峻.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