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同導入框、課文等內(nèi)容一樣,包括歷史圖畫、表格、地圖和圖注在內(nèi)的歷史圖像史料也是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以往的教材相比,這些內(nèi)容的存在使課本增加了更多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生動性,豐富的圖像資料可以增加學生的考古文物知識,增強歷史的真實感,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動,使得久遠陌生的歷史,鮮活可感地躍然于紙上,同時也起到淺化教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根據(jù)現(xiàn)有的課本統(tǒng)計,人教版初中歷史課本中一共有各種插圖900多幅,平均每個年級的插圖多達300多幅。在任何一本歷史教科書中,歷史圖像資料都是不可缺少的,足見歷史圖像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南宋著名的史學家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曾說過“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歷史插圖作為實用型的直觀教材,無論是在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或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想象力,甚至于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靈活運用歷史插圖、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現(xiàn)階段,相當一部分學生漠視歷史學科,對于歷史學科不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思維上開始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zhuǎn)變,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并且在整體上這一時期的學生表現(xiàn)出更高的求知欲。在每冊歷史教科書上都存在諸多的歷史插圖,每當學生拿出課本首先看到的就是相關(guān)的歷史圖像史料,大部分學生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各種各樣的插圖所吸引。毫無疑問,形象的歷史圖片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原因在于一方面圖片比文本更生動,另一方面是由學生思維方式所決定的。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愿望和熱情,因此教師要充分把握住學生的興趣,并且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興趣,以圖片為先導,特別是歷史漫畫,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歷史漫畫資料對人物、事件的描述雖然簡單,但其表現(xiàn)的方式更加直觀,對歷史人物、事件本質(zhì)的展示更入木三分,配合書本的相關(guān)文字資料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單純的文字資料難以企及的。如:《大躍進》一課中的漫畫和漫畫下面的那首“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的打油詩,形象生動,讓學生在大笑之余卻深刻地認識到了“大躍進”時期的浮夸風之盛;此外“時局圖”中,熊形象代表了俄國,四蹄已經(jīng)踏上了中國的北方,但那雙貪婪的眼睛還直視著南方;虎代表英國,不但血盆大嘴吞噬了長江流域,而且尾巴還鉤住山東的威海衛(wèi);太陽代表日本,不但侵占了我國的臺灣、澎湖列島、福建,還透露出對中國全境的野心,而圖的下方還有一群搖旗吶喊的怪獸,寓意著其他伺機而動的侵略者也在覬覦中華大地,寓意深刻、具有很強的警世作用,赤裸裸地揭露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通過這幅漫畫,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嚴重危機,并將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劃分的勢力范圍形象地記憶到頭腦之中。
二、歷史圖表是學生鞏固歷史知識,感知和體驗歷史的重要手段
歷史圖表是歷史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xù)、補充和發(fā)展。歷史圖表綱舉目張,一目了然,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橄鬄樾蜗?,不但把課的結(jié)構(gòu)梳理清楚,還能使學生在腦海中構(gòu)建歷史形勢變化圖,幫助學生感知和體驗歷史。比如“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示意圖”,能夠讓學生對紅軍長征的路線、跨越的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激戰(zhàn)湘江到強渡烏江,再到奪取遵義,妙計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一路歷盡艱險,沖破敵人的道道防線和圍追堵截,跨越11個省區(qū),行程二萬五千多里,最終勝利會師甘肅會寧。同時再輔以《長征》七律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詳加講解,同時加進鮮活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使學生全面地了解當時的政治形勢,充分體驗紅軍當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境,以及紅軍長征中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激發(fā)學生對英勇紅軍的崇敬之情和對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三、運用歷史人物圖,彰顯人文教化功能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眾多的英雄人物,其中不少為人們耳熟能詳。英雄的形象是光輝的,榜樣的力量同樣是無窮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之一,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過程同樣也產(chǎn)生了眾多的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品德在今天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我們使用的教科書中有不少的歷史人物插圖,這些插圖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如被譽為“人文始祖”的黃帝、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洪英雄大禹、“精忠報國”的抗金英雄岳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七下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禁煙英雄林則徐、 “艦在人在,艦亡人亡”的民族英雄鄧世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浩氣長存的文天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血染虎門炮臺的關(guān)天培、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黨的好干部”的焦裕祿、“人民的兒子”鄧小平、“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這些存在于歷史各個時期的英雄人物們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各個時期、各個領(lǐng)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他們?yōu)閲医y(tǒng)一、民族振興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在講授歷史人物圖的同時,把政治家高尚的情操、民族英雄的大無畏氣概、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執(zhí)著精神等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給學生,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明成就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陶冶學生的心靈。
四、運用歷史圖像,增強道德情感教育
歷史圖像是歷史事件的再現(xiàn),教師根據(jù)歷史圖像資料引導學生觀察、描述,同時配合書本文字說明,更容易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產(chǎn)生共鳴,進而能夠起到有效的情感道德教育。如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日軍屠殺旅順居民、《辛丑條約》簽訂的情景、南京大屠殺的相關(guān)照片再現(xiàn)了當時歷史的場景,從直觀角度展示了西方列強在華犯下的種種罪行,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西方殖民侵略的仇恨,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遺訓,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圖強、為祖國奮斗的精神;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畫面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歷史;長春一汽生產(chǎn)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等圖像,記錄了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shè)取得的輝煌成就;鄧小平南巡等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巨大變化;香港人民歡慶回歸祖國、澳門人民歡慶回歸祖國等圖像,重現(xiàn)了“一國兩制”下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歷史進程;東方紅l號衛(wèi)星、三峽工程等圖像,記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shù)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些圖像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激情,增強了學生對祖國光明前途的信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初中歷史教材圖文并茂,是教學的重要教育資源。教師要更新觀念,探索新方法,充分開發(fā)利用歷史圖像的豐富教育資源,這對提高歷史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盛恒,南通市東方中學,22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