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十年,重上同一篇課文,繼而進行分析比較,這種研究方式頗有新意,又因其跨越的是課改十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使得這一種對比式的個案研究更有必要,更具價值。因為在回顧、剖析與反思中我們一定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體悟,而這些發(fā)現(xiàn)和體悟則有利于我們今后更理性,更充分,更有效地展開教學實踐活動。
對比陸紅兵老師相隔十年所上的《田忌賽馬》一課,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呈現(xiàn)出顯著的變化。相同的是兩節(jié)課上教者都很重視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體驗,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重視激發(fā)興趣,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那么,變化又表現(xiàn)在哪里呢?就我個人看來,其變化主要反映在這樣五個方面:
1.關注教學對象,從師本走向生本。比較前后兩份教學設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者十年前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了充分展現(xiàn)故事所描述的場景上,設計時較多考慮的是如何將課文教得生動活潑。于是,教者安排了根據(jù)課文內容排列、張貼馬的出場順序以及角色扮演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說,這樣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強化了學生的感受,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十年后重教這一課,教者的出發(fā)點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變,教者更多的是從教學對象——兒童這一學習的主體出發(fā)來設計教學流程,對學生“學”的關注,不僅表現(xiàn)在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對五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的把握上,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是在學生原有的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展開的。由此可以看出,在這十年間,教者完成了從以教師的教為本到以學生的學為本的教學觀的根本轉變。
2.關注思維元素,從感性走向知性。對比兩份設計,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教者在前后兩節(jié)課上都十分重視根據(jù)課文內容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行思維訓練,但細觀兩課,則兩課中訓練學生思維的方式方法又有所不同。前一課上,教者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將兩次比賽的情況用圖片呈現(xiàn)出來,同時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當時就在現(xiàn)場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而在十年以后的課堂上,教者通過表格不僅列出了故事中兩次賽馬時馬的排列順序,而且進一步拓展,啟發(fā)學生排出了另外4種對陣方式,并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這樣,使學生明白了只有孫臏的排列方式才能取勝。各種對陣方式的排列,讓教學更具張力,使學生在思維的全面性、條理性、縝密性等方面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鍛煉。
3.關注表達方式,從詮釋走向實踐。在對文章表達方式的關注上,前后兩節(jié)課的著力點各不相同。十年前,教者在課上,關注的是學生對文本中詞句的理解,這一點無論是從課開始之初結合文中的人物對詞語的歸類理解,還是教學過程中結合故事情節(jié)對相關詞語的領會,都可看出教者在這一方面所下的功夫。應該說,在詞句的理解上,十年前的這堂課教得巧妙、生動而扎實。在十年后的課上,我們不難看到,教者雖說依然較為重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但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在課上安排了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課開始引導學生概括故事大意,到復述兩場比賽的場面,再到兩種表達方式的練習等,教者將氣力主要花在了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上。表達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只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形成。因而,教者從十年前側重對課文內容的詮釋到現(xiàn)在強化語言表達的訓練,這種轉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貴的。
4.關注心智發(fā)展,從適應走向超越。在十年前的設計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者十分重視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故事的場景,運用了多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教者的意圖是想讓教學更貼近兒童。十年后的課上,我們看到教者沒有停留在讓教學適應學生這一點上,而是根據(jù)五年級學生心智發(fā)展的現(xiàn)實狀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引導他們努力超越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在訓練點的設計上安排了許多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我覺得,這樣一種適度地走在了兒童發(fā)展“前面”的教學,才能拓展兒童心靈的疆域,使他們不斷地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驗、新的感悟,獲得新的收獲、新的提升。
5.關注文體特點,從理解走向價值。在前后兩次教學中,教者都很重視這篇課文是一個歷史故事這一特點,兩次教學也都根據(jù)故事的特點設計教學流程。但前一次教者將重點放在了理解故事內容、再現(xiàn)故事場景、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特點等方面,而在第二次的教學中,教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并充分挖掘出這則歷史故事在學生學習、理解、運用語言文字方面的價值,并從這些有價值的語言現(xiàn)象中選出與五年級孩子的學習能力水平相適應的部分設置訓練點,充分地發(fā)揮了課文作為思維、表達的出發(fā)點和范例的作用。
縱觀跨越十年的這兩節(jié)課,我們可以看出兩者間的淵源與承接關系,也可以感受到教者在堅守中突破,在反思中超越的精神與勇氣,還可以從陸紅兵老師身上可喜地看到,隨著教改的深入,我們老師的教學正從“外圍”走向“中心”,從有效邁向優(yōu)效。
(施建平,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