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摘要:法律信仰是法制社會最堅固的支持系統(tǒng),是主觀心理和客觀行為兩方面的統(tǒng)一,也是信仰主體與信仰對象的有機統(tǒng)一。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實現(xiàn)法治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法律文化因素,法律制度的某些失誤和不完善,權大于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塑造法律信仰也充滿曲折,只有從內在基礎和外部條件兩方面著手,才能真正塑造法律信仰,為建設現(xiàn)代化的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法律信仰;法制社會;內在基礎;外部條件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222-02
一、法律信仰概念的法理學透析及其意義
法律信仰是一個牽涉法學、心理學、社會學乃至倫理學的概念,內涵極其豐富,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一方面是指主體以堅定的法律信念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規(guī)則作為其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是主體在嚴格的法律規(guī)則支配下的活動。
法律信仰不僅是主體對法律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是主體對法律的行為拜從。是主觀心理與客觀行為的有機統(tǒng)一,法律信服心理是法律信仰的內在動力,而法律拜從行為則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xiàn)。在此,自覺是關鍵。當一個國家的公民普遍具有遵守法律的良好風尚時,其法律信仰也會蔚然成風,反之,當一個國家的公民只認同權利規(guī)范,而對相應的義務規(guī)范極盡規(guī)避之能事,則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律信仰。
主觀心理和客觀行為的揭示,只表明了法律信仰之主體方面。一種信仰的構成應是信仰主體和信仰對象的有機統(tǒng)一。一方面,只有法律能導致主體的強烈的信服感時,才會產(chǎn)生法律信仰的主觀機制,如果法律不能引起主體的一種心理信服,便不可能有法律信仰;另一方面,只有主體能用心體驗法律價值,感受法律的作用,才會使法律成為信仰的對象。
二、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實現(xiàn)法治的必由之路
伯爾曼警告:“法若不被人信仰,則形同虛設。它不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還包含著他的情感,他的直覺的獻身以及他的信仰”。這是因為:“僅憑理性的推導和功利的計算,怎能夠喚起人們滿懷激情的獻身?不具有神圣意味的法律又如何贏得民眾的擁戴?”中國的法治還剛剛起步,民眾的法律信仰若不及時塑造,法治之路只會越走越窄。
伯爾曼的答案啟發(fā)我們,人們“遵法”并不意味著在物質層面對法律條文的遵守,它的真正的精神底蘊是對法的神圣性的信仰。因此,所謂“法治”,其核心應該是體現(xiàn)社會公眾出自內心的對法的真誠信仰,在這種信仰中,人們對法明顯地沒有那種敬畏的距離感,而有的只是由這種信仰所產(chǎn)生的歸屬感和依戀感。
在教育民眾遵紀守法的同時,教育民眾認真看待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和規(guī)定的義務。這是全民知法、信法的關鍵所在。權利和義務是構成法律的兩個基本規(guī)范,當民眾認真看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時,必然會認真關注法律,而這正是法律信仰的外化,是法治進程中的亮色。
司法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切實服從并積極維護法的權威,這是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推動法治進程的突破口。法因其公正和權威而成為百姓的信賴,法的公正和權威很大程度上又是通過司法行政機關的行為而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若司法行政機關嚴明執(zhí)法,依法捍衛(wèi)社會主義,當必會感召民眾接近法、信賴法;若司法行政機關枉法執(zhí)法,則不僅會沖擊正常的法律秩序,更會誘發(fā)民眾對法的疑慮和疏離。
三、影響法律信仰塑造的障礙分析
(一)公眾對立法產(chǎn)品陌生導致法治應有的價值無法實現(xiàn)
中國 1978 年以后的改革開放為立法機關設定社會主體的權利義務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立法者在社會經(jīng)濟轉型時期以驚人的速度頒布了一大批法律法規(guī)。這種快速推進型的立法實踐,不僅標志著無法可依的時代的結束,更意味著中國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但公眾面對鋪天蓋地的立法產(chǎn)品,既無從了解和知曉,更無從掌握和運用,甚至連專門的法學家也難以全面的理解和知曉。社會缺少相應有效的宣傳和普及,許多公眾認為新制定的法律與自己無關。立法的量的驚人增長與普法的相對落后相矛盾,這種狀況衍化為公眾對法律的陌生感和對法律的漠不關心。
(二)有法不依造成了公眾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
據(jù)有關部門調查,中國有法不依現(xiàn)象很普遍,許多地方得到認真執(zhí)行的法律不到 20%,有的地方只有 10%。有法不守,莫如無法。有法不守會造成一手立法一手毀法的局面,這會大大的降低法律的尊嚴,削弱法律的價值。因此,從該意義上說,守法重于立法。無法時,人們渴望得到法律的保障,有法而不守時,人們就以為有法和無法一樣,這樣就容易使人由盼法產(chǎn)生怨法、輕視法、破壞法、踐踏法的嚴重后果。
(三)司法腐敗致使公眾對法律崇敬信念的失落
公正嚴明的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它的摧毀意味著人民的權利無法實現(xiàn)甚至受到踐踏。目前司法腐敗主要表現(xiàn)在權錢交易,金錢對司法權的誘惑、腐蝕,體現(xiàn)了權與錢的斗爭。有些執(zhí)法人員在執(zhí)法過程中利用手中的權力中飽私囊,以罰代法,貪贓枉法,這些使法律更加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
四、實現(xiàn)塑造法律信仰的途徑
塑造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前提和關鍵,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從內在基礎和外在條件兩方面努力。
(一)內在基礎
法律要被人們信仰,必須具有不可缺少的內在品格,即法律必須具有人們?yōu)橹叛龅膬r值內涵,離開這一價值內涵,法律便不能在人們心目中確立至上的權威。其價值內涵應包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規(guī)律——科學性。由于法律調整的廣泛性,一旦法律背反規(guī)律的要求,則會引致大范圍、長時效的負面社會效應,從而法律信仰的基礎便喪失。只有法律記載了客觀規(guī)律并以此為基礎呈現(xiàn)出科學性,才能使法律作為信仰對象具有客觀—真理基礎。二是自由——人權性。這是指法律的制定運作都必須以尊重人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為主旨并最終使主體獲得自由與平等。人權是人的價值的最終體現(xiàn),而肯定人的價值的最可靠、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人權價值的法律化。眾所周知,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器,法律從來不是什么上帝或神的規(guī)則,而只能是關于人的規(guī)則。不論是對自然保護與開發(fā)的規(guī)定,還是對人際的協(xié)調與規(guī)范設計,都是以人為核心的。法律只有肯定人權,保障人權才能滿足人類需要,才能被信仰。任何踐踏人權違反人道的法律都將因為人們的厭惡而受到抵抗。三是效用——利益性。這是指法律的運行能夠對主體的行為提供指示,使復雜的社會關系得以梳理而顯得有序并最終突出主體行為的效益,為主體帶來利益。現(xiàn)實之利益能否實現(xiàn)通常是主體關注的首要問題,從法律角度看,則要求法律能為人們現(xiàn)實利益的實現(xiàn)提供方便。因此法律要塑造信仰,必須為社會主體帶來其他方式、手段所不可能帶來的利益。四是保障——救濟性。這是指法律具有保障社會主體的正當權益免受非法侵犯以及侵犯后及時保障權利主體獲得最終法律救濟的功能。
(二)外部條件
1.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將執(zhí)政黨的活動納入法律軌道,是塑造法律信仰的首要途徑。法治首先意味著對權力的制約,把權力納入法律的軌道有序地進行,法律支配權力是法治的根本。權大于法、黨大于法,無論法制如何健全,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那么,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哪個效力更高?對此,黨的十二大報告已明確指出“新黨章關于‘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規(guī)定,是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從中央到基層,一切黨組織和黨員的活動都不能同國家憲法和法律相抵觸。黨是人民的一部分,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一經(jīng)國家權力機關通過,全黨必須遵守”。這就清楚地表明,黨沒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黨組織內部的章程、規(guī)定、決議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同時,黨的政策上升為法律必須通過國家權力機關的法定程序。
2.培養(yǎng)尚法精神是塑造法律信仰的外源性動力。如果說法律至上是法治國家的旗幟,那么,尚法精神則無疑是撐托起這面旗幟的無可替代的旗手:法律至上的基礎性前提是法具有君臨一切的權威,而法的權威不僅源自于法內在的強力因素,更源自于人們對法的尊重、信賴和崇尚。從操作層面上講,法律至上是指一切國家及社會行為均必須以法律為依據(jù),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法是唯一的權威;從實質意義上看,法律至上揭示了一種理想的法治狀態(tài),權利依法行使,權力依法運行。操作層面上的法律至上有助于我們擺脫個人專斷和權力崇拜;實質意義上的法律至上昭示著我們向理想的法治國邁進。然而,建設現(xiàn)代法治國家僅僅依靠法內在的強力因素是無法實現(xiàn)的,國家強力可以懲治不法,但無力積極導向。而真正能夠塑造法律信仰從而保證現(xiàn)行法律制度有效運行的不在于國家強力,而在于人們能理解并接受現(xiàn)行法律制度,在于人們對現(xiàn)行法的態(tài)度。只有當人們自愿把自身置于現(xiàn)行法律制度之下并自覺維護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統(tǒng)一和存續(xù)時,法的權威才能破殼而出,法律信仰才能真正塑造。
3.要使法律體現(xiàn)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價值。道德與法律均對人類社會起著重大影響,但在人類歷史上,兩者的分離狀態(tài)總是多于兩者的協(xié)調合一狀態(tài)。如果說這在古代社會還屬于正常的話,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分離就是非正常的。道德與法律應充分體現(xiàn)出互為工具,互為目的的關系,法律的道德化為主體遵循法律提供內心需要的基礎;道德的法律化則為主體履行道德規(guī)范創(chuàng)造明細操作的條件。在現(xiàn)代社會,社會道德的統(tǒng)一性就是法律的統(tǒng)一性。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最基本的社會道德,其他一切不合法律旨意的道德都應當為法律讓路。這樣,更容易以道德的信仰強化對法律的信仰。
總之,法治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是法律現(xiàn)代化唯一正確的方向。西方國家由信仰上帝到崇尚法律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漫長歷史。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已近脫節(jié)的中國推行法治,同樣會是個光榮而艱巨的旅程,與此相伴而行的全民族法律信仰的塑造將不會是一日之功。中國的法治之路是條荊棘滿布的不歸路,憑借信仰之燈它終于起航了,也只有憑借信仰之風才能推動它成功地抵達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1][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28.
[2]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3]王淑艷.法律信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念基石[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5.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