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
【摘要】 新的課程標準的實行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 數學課堂如何體現新理念呢?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要適應現代化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用新理念進行新思考.
【關鍵詞】 新課標;新理念;新思考
改革首先是思想的變革,那么教育戰(zhàn)線上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在近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感中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但與此同時,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新教材的正確使用,是一個更為大多教師高度重視的問題. 本文就數學教學過程中觀念的更新這一話題,談一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方面
以素質教育為特征的中學教育新模式,是從單一的選拔性教育轉變?yōu)榘l(fā)展性教育,也就是加強基礎,發(fā)展個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 除了為學生打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基礎外,還要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為使學生成為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打下基礎,這次的新課標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1. 加大教材的彈性
教材內容分出層次,使教材適用于全體學生,并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在教材的選定上,注意選取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文章.
2. 了解學生,指導學法
備課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不了解學生,課就備不好. 因此在確定教材的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和選配例題與習題時,都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才能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
3. 讓學生回歸自然即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希望多多地聽老師講授知識,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被動地位. 喜歡聽講、不愿動腦;喜歡聽講、不愿發(fā)問. 主體意識、主動意識喪失殆盡. 身為主體地位,卻沒有主體意識,時間長了就養(yǎng)成了依賴性. 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視學生為人,幫學生做人,教學生成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應該知道,發(fā)展是不能靠手把手給予的. 學生能講的教師不講,學生能做的教師不做,學生能問的教師不要先問,變教為導,教師變導師. 葉圣陶老先生早就說過:導是更高級的教. 因此在教學中我發(fā)現: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情境,通過教師的引,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總結,去歸納,效果更好.
4. 教師應該給自己一個空間,靈活大膽地去實踐
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對問題已備選了一個或幾個解決方案,課堂上以“定式思維”組織教學,但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當學生的思路與我的思路相左或學生的想法不切實際時,不愿打亂既定的教學程序,干脆采取回避措施,使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束縛. 另外,我平時上課總喜歡將一個問題或一個習題講得非常明白,生怕學生不理解;剝奪學生自主探索的思考過程,這樣當試卷靈活多變時,特別是遇到操作、找規(guī)律等問題時,學生會出現一刀切現象,甚至全軍覆沒!
5. 給思維一個空間,讓其循序漸進
問題的坡度設置也是十分關鍵的. 坡度過小,不值得優(yōu)等生去思考,學生的思維活躍不起來;坡度過大,導致思維卡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深入進行而流于形式. 因此,學生的思維是循序漸進的,要設置合適的坡度,多給學生自己練習的時間,這樣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成績逐步提高.
可以說,新課標將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楊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學生方面
1. 養(yǎng)成自主預習的習慣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教,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往往是學了整節(jié)課之后才知道今天學的是什么,扼制了學生求知的興趣. 而新課標下,體現自主預習,帶著問題和對知識的初步理解來參加課堂學習,學生自然興趣盎然,主體地位直接突出,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老師設計的預習問題,難度要低、量不宜多,否則將造成學生的負擔,反而使學生望而卻步.
2. 教會學生聽課
學生學得好,不是誰教的,而是他們自己悟的好. 這說明一個道理,學生不能被動地學習,而應主動地學習. 在課堂上聽講,不光是學習新知識,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學習成熟的數學思維習慣,逐漸地培養(yǎng)起自己對數學的一種悟性.
鼓勵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學生如果是積極舉手、積極回答問題,手腦并用,聽課效率必然很高,這樣的學生就不容易走神,他的課堂效率就得到保證了. 一名學生能夠做到眼到、耳到、筆到、神到,這才叫聽課. 進入這種境界的學生,他的聽課效率才是最高的,必然會出現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 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后復習的習慣
學習要勤于復習,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也就越慢. 如何去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呢?一是要求學生加強練習,事實證明,數學加強練習,能明顯提高復習效果. 二是指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小結,及時再現當天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運用聯想、再現、追憶等方法同遺忘作斗爭. 在體系上,一般都是重視外形特征或表面的關聯,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真正把知識綜合歸納,實現“由厚到薄”. 其實,數學復習的“由厚到薄”是一個分析—綜合的過程,有分析,才有更好的綜合,分析的任務是追溯各種結論的由來(推導過程),通過分析,把它們所依據的共同原理找出來,認識其共同的基礎所在. 這樣,才能實現“由厚到薄”.三是培養(yǎng)學生積累資料進行整理復習的能力,及時提醒學生整理和充實筆記,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鞏固所學的知識.
鑒于此,我認為在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對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標,教師應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對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積極主動地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主體意識并促成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感,為學生的個性張揚創(chuàng)造氛圍,對學生以更高的能力培養(yǎng)和情感滲透. 為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旭遠.推進新課程.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