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定教”中的“學”指的是與學生發(fā)展有關的內容,諸如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等;“教”指的是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有關的內容,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時間、教學效果等。“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切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根據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tài)來實施教學。
一、以學定教,正確處理“快”與“慢”的矛盾
規(guī)范辦學以來,集中教學時間大幅度減少,每門科目一周就那么幾節(jié)課,而教學任務卻沒有減少,教師要充分利用上課的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不少教師精心備課,對所教內容爛熟于心,這固然很好。但他們?yōu)榱顺浞掷谜n堂時間,講課進度非常快,甚至語速都很快,像機關槍一樣,恨不得把所有的內容都能快速塞進學生頭腦,導致學生無所適從。但他們并不覺得自己講得快,反而抱怨學生學得慢,腦子笨,理解能力差。要知道,教師在講課之前,已經把要講的內容進行了反復的熟悉、理解,把要做的習題也做過一遍,甚至找出了好幾種解法,而對學生來說,這些都是第一遍。尤其像理科,有些教學內容理解難度大,習題難度也大,即使某些偏重記憶的學科,一周只有幾節(jié)課,我們給了學生多少時間來記憶和理解呢?教師有什么理由埋怨學生笨、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呢?有些教師甚至以此來懲罰學生,讓學生罰抄多少遍,增加了學生課后的負擔,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和睡眠時間。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不是讓課堂的每一分鐘都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講課速度過快,導致學生“消化不良”,思維紊亂,使學生感到焦慮和緊張,學習效果肯定不理想。
思維的頓悟、翻轉與形成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的。其實,教師一味地追求快,學生發(fā)展得反而慢。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根據學習內容確定教學節(jié)奏的快慢,根據反饋的信息來調節(jié)教學節(jié)奏。從學習內容看,一般的知識點,思維活動量小,講課的速度可以稍快一些;重要的知識點、關鍵問題,思維活動量大,講課的速度必須放慢,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思考,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從信息反饋看,當學生理解順利時,可以適度加快速度,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當學生似懂非懂、疲于應付時,就要放慢速度,留給學生咀嚼、消化的時間。從一個學習周期來看,很多情況下是教師講得慢,學生學得反而快,教學效果會更好。
二、以學定教,正確處理“多”與“少”的矛盾
以學定教,簡單來說即以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確定教師的教學行為。凡是學生能通過個體探究或通過同學互助、小組合作等活動就能掌握的內容,教師堅決不要教,可以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yōu)橹鲃拥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有些教師不懂得解放學生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雙手,生怕讓學生自己動手、自我探究會浪費時間,于是教師講得很多,甚至滿堂灌,但由于不得要領,分不清重點和關鍵,眉毛胡子一把抓,講的時機選擇也不好,以致教師講得雖多,但學生收獲卻少。事實上,教師不講就會的應該免講,一講就會的可以少講,講了也不會的就不要講。教師只講關鍵處,只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講。
教師少講,是為了讓學生多講。學生不會講的,你鼓勵他講;學生講不準的,你引導他講;學生講不好的,你示范他講;學生講不了的,你點撥他講。學生所講如同花開,需要教師耐心等待,需要教師細心傾聽,需要教師用心體驗,需要教師真心回應。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講會耽誤時間,我看這樣的“耽誤”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教師獨霸課堂話語權,搞滿堂灌,才是真正的耽誤和浪費時間。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應該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學會思考?!苯處熢诶硐胝n堂上所起的作用就是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歸納討論要點、鼓勵質疑、誘發(fā)想象、點撥疑點。只有讓學生“思想著”,才能讓學生成為“思想者”,才有可能讓學生成為“思想家”。我們要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讓課堂產生學生思想,讓課堂彰顯學生個性。
從講授的知識多少來看,教師不能面面俱到,均衡用力,而要著重講關鍵知識,做到精講。其實,學生從老師那里獲得的知識,在工作后絕大部分都會遺忘掉,有些還是很快就過時的,所留下的那些少量的基礎知識、核心內容才是有價值的。學生不能成為灌裝知識的容器,更不是灌得越多越好。用現代教學理念來評價教師的一堂課,不是看教師傳授給了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看這堂課學生到底在三維目標上得到多少,收獲多少,尤其不能忽視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收獲。一句話,教師只是領路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從講授時間多少來看,教師不能從頭講到尾,獨占課堂話語權,要留有足夠時間讓學生探究、體驗、表達,整理、消化、鞏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教得少學生才能學得多,教得多就意味著學生學得少。
三、以學定教,正確處理“難”與“易”的矛盾
難與易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凡是學生已經了解和熟悉的內容,他們就覺得容易;凡是學生不了解、不熟悉的內容,他們就覺得很難。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接受能力,追求“淺入深出”,絕對不能“深入淺出”。
高一、高二是基礎年級,教師要幫學生打好基礎,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一下子學習九門課程,相對初中來說,難度加深了不少,而我們不少老師往往追求深度,一下子就講高考題,老師講得汗流浹背,學生學得云里霧里,做的是“夾生飯”,學生難以下咽,反而產生了畏懼心理。到了高三,又給學生“炒冷飯”,學生缺乏求知的成就感,甚至喪失了自信心。
基礎年級,教師應適度降低教學的起點,尊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這些內容學生是應該知道和理解的”。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課程標準按學生的學習狀況分解為各個年級的實施要求,按照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原則區(qū)分好基礎年級的教學要求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降低教學的起點和難度,最大程度地把基礎打好,是為了在高三完成“質的飛躍”,達到“難”的水平。在檢測和反饋環(huán)節(jié),基礎年級應著眼于階段學習目標而不是整個學段學習目標的達成。為此,在基礎年級我們提出了“學什么就練什么,練什么就考什么”的教學要求。甚至到了高三復習也不是一下子就提高考要求的:一輪復習注重夯實雙基,實施拉網式過關;二輪復習注重專題訓練,形成知識網絡;三輪復習注重實戰(zhàn)演練,提高解題能力?;A年級的“易”不是為了易而易,而是打牢基礎,從而為高三的“登頂”做好足夠的準備。只有這樣,才能由易入難、淺入深出。否則,難的肯定達不到,易的也會不扎實。
課堂教學中充滿了矛盾。教和學的關系問題,是貫穿教學活動的基本問題、核心問題。說到底,教只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教因為學才具有價值和意義。如何解決好這些形形色色的“矛盾”,必須從切實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入手。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學,一切有利于學生的學,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學”,以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需求來確定教師的教,以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來評價教師教的效果。要恰當地確立教學的目標要求,合理地選擇教學策略、教學方法,靈活地調節(jié)教學的內容和進程,使課堂教學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發(fā)展的過程。課堂教學關注的重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如果學生沒有收獲,那么教師的教學活動無論看起來多么精彩也是不成功的。我們應當把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從教師如何“教”轉變?yōu)閷W生如何“學”。可以預見,未來的課堂教學,無論是在教育觀念上,還是在教學結構上,都將朝著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這一核心內容發(fā)生轉型。認識到這一點,“以學定教”就會自然而然,而且是必須的。
(李志華,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22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