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教師在上實驗課時會有這樣一個共識:上一堂實驗課無形之中就等于上了一回“戰(zhàn)場”,因為實驗室比教室大得多,且實驗臺上肯定提前擺好了很多實驗藥品和器具,學生一進入這樣的環(huán)境,課堂秩序就難以控制,教師得用比平時高八度的聲音去維持。
一次,我正在實驗室里“咆哮”,老校長進來了,說是聽課,實際上是來幫我維持秩序的。
下課了,我直喊累,老校長笑道:“我在一旁看著你上課更累。你一邊幫學生找實驗材料,一邊點評學生實驗結果成功與否,一邊維持課堂紀律,我就看見你跑上跑下,來來回回的在我眼前晃動。”
我很無奈:“沒辦法??!學生找不到實驗材料,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實驗結果才是最成功的,更要花精力控制課堂秩序啊……”
“怎么不能?你試過嗎?你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舍不得,舍不得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舍不得讓學生去管理學生。你要是提前培訓了幾個學習小組,實驗材料就可以由他們幫著找,實驗結果也可以讓他們幫著你鑒定,甚至課堂紀律都可以幫你管得好好的!”我贊同地點了點頭。
老校長接著說道:“人家都說,媽勤了孩子就懶,我看你就是這樣的,學生為什么會說話、走動,還不是因為你沒讓他們的手動起來,忙起來?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想辦法讓學生忙起來,思維活起來,這樣他們哪還有時間去做與上課無關的事?”
回想起李庾南老師上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堂課李老師說的話并不多,可學生卻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交流,李老師一直神定氣閑地站在學生中間,用很溫柔的聲音進行著至關重要的穿針引線式的點撥,看李老師上課真是一種享受。
的確,教師若在課堂上把自己搞得很忙,留給學生忙的時間就短了,教師累了還在其次,主要是學生要學的東西、要體驗的東西也就少了,教師要學會在課堂上“偷點懶”。因為,真正高明的教師在課堂上其實是個“懶漢”。
一次,為了上好《根的形態(tài)》一節(jié)公開課,我花費了一周多的時間精心備課,可一堂課下來,學生一臉茫然,很難將根同具體植物掛起鉤來,這與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我當時好懊喪,暗暗責怪學生太懶了,不能很好地配合我。
靜夜反思,魏書生老師的一席話讓我感觸頗深:“我這個當老師的就特別‘懶,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我決不插手;學生經(jīng)過努力或合作,能自己找到答案的,我決不相告……”我也開始在自己的課堂中嘗試著“偷點懶”。再上《根的形態(tài)》一節(jié)時,我利用業(yè)余時間僅僅帶領學生來到校園周邊,要求他們采集生長在我們周圍的植物根。這下子,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懶惰”的學生變得“勤快”了。接著學生將采集到的根標本興趣盎然地進行了分類整理,貼上了標簽,還從中精選出20件根標本陳列到學校標本室。隨后我結合科普宣傳周,讓學生學寫小論文,王月、李國強同學有關根的科普小論文分別刊登在《初中生世界》與《未來科學家》,我怎么也沒有想到,我的“偷懶”會有這樣的效果!
高明的教師就應該“會偷懶”,在課堂上不要太勤快,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告訴學生,盡可能講得少而精,讓學生自己多動腦筋,多去思考,該讓學生講的就讓他們講,學生能講的也讓他們講。學生可以講自己理解的一切,也可以講不理解的一切,還可以講別人所理解和不理解的一切……這就是古人所倡導的“善師者學逸而功倍,不善師者學勞而功半?!?/p>
德國教育家第斯德說:“一個‘勤快的教師往往是奉獻真理,而一個‘懶惰的教師往往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碧热艚處熌茏寣W生忙起來,他們就會學到知識,得到鍛煉,可如果教師舍不得放手,把他們拴在褲腰帶上,結果很有可能就是教師忙得焦頭爛額,而學生卻鮮有所獲。
(徐宜秋,南通市通州區(qū)劉橋中學,22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