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中國股市現在的境地確實有點凄涼:指數不斷下跌,股民越來越少,資金離意漸增。外媒有消息指,深滬兩大交易所聯手在境外進行推介,以求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資者,這與當年機構競相介入、一票難求的盛況形成鮮明對照。
中國股市是怎樣淪落到目前境地的?筆者不揣冒昧,梳理了幾個因由,望能拋磚引玉。
首先,社會進步了,需求增多了,但股市沒有進步,甚至還有退步。
從初創(chuàng)到現在,我們交易的品種基本沒有增加。不錯,其間有權證,但都非常短命,現在有ETF,有股指期貨,但都像擠牙膏似的,一點一點擠。對了,我們還有融資融券了,但手續(xù)非常繁瑣,能賣空的券種很有限,融資的成本太高;我們可以轉融通了,但目前僅限于轉融資(向外借錢買股),沒有轉融券(向外借券沽空),對轉融券要在交易所的平臺進行,且交易所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調整賣空券種、直至全部停止賣空。
整體來說,我們還沒有擺脫市場的原始狀態(tài),基本只停留在股票的買賣上。隨著社會投資渠道的增多,像房地產、藝術品、理財產品、期貨、匯市、黃金,包括跨境投資的便利,資金自然會有多極選擇,沒必要在得不到回報的股票上糾結。
其次,我們對風險的恐懼超出了正常范疇,不承認股市天然具有風險性的特點,以至于為了控制風險所使用的手段影響了市場的正常交投。
出于對風險的恐懼,我們力圖將市場自有股票交易以外的風險都控制到最低。雖然目的無可厚非,但也限制了各種投資者對多種工具的需求,有了這些工具,投資者的風險方能得到控制。更有甚者,股票自1995年起,為抑制投機,將T+0交易改為T+1,一改就是17年。
我們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防范風險,但這樣的結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資者的風險。以T+1為例,由于當天買的股票不能賣,在弱勢市場,投資者愈發(fā)不敢買股票,生怕進去以后出現急跌不能及時抽身,以致形成惡性循環(huán),跌勢更為漫長。如果有T+0,無形中加大了當日股票的供應量,會對控盤做莊的手法形成制約,也有利于減輕新股上市首日的惡炒。
另外,沒有做空手段,只能做多賺錢,投資者只好逆勢選擇能做多的股票,這樣的風險自然很大。前兩天報道史玉柱在香港利用衍生品短空長多地做民生銀行的股票,這些工具在國內市場是沒有的,持有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資產縮水。這是控制了風險還是放大了風險?
懼怕風險的做法,也使得市場國內的券商還停留在初期的經紀商+自營的水平,至于保薦業(yè)務風險很大,哪天可能看市場不好了,保薦業(yè)務就會被暫停很久,這種風險完全不能控制。
對風險的恐懼也導致了對投機的錯誤認識。單純地認為投資是正面的,應予鼓勵,認為投機是負面的,予以抑制。但須知,沒有投機的潤滑劑、就沒有投資者的空間,此其一;再者,如果全民都熱衷于投機而不是投資,這自然很不正常,但這種不正常是怎么造成的?相信市場規(guī)則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改變規(guī)則,而不是單方面將責任推給投資人。
再者,是用計劃經濟的模式來管理股市。股市運行過程中有出現過度投機的狀態(tài),兩個交易所之間會有惡性競爭出現,這些都可以通過市場自身以及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來加以解決。大到變交易所的競爭為大一統(tǒng),小到力圖人為抹平市場的波動與風險,祭出的法寶是什么呢?行政管制。這種管制乍一看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殊不知卻將市場的活力、參與者的熱情捻熄了。
有什么理由認為監(jiān)管層就比市場更理性、判斷更準確?有什么理由人為劃定新股發(fā)行的價格范疇和上市節(jié)奏?這些做法,其實說白了就是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F在的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為何難有成效,最終又回到行政定價、行政抑制新股漲幅的軌道?市場問題的出現是有系列因素的,需要一環(huán)一環(huán)解開,解開的過程可能比較長、比較費時,相對來講,行政管制比較簡單、容易立竿見影,因此,不知不覺中,會對行政手段形成路徑依賴。
我們號稱基本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市場經濟主要是在工業(yè)領域,在金融領域,依然在嚴格的管制之下,屬于計劃經濟的范疇,股市因此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