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形式變化很大。作為基礎課程的語文課,也要改變傳統(tǒng)模式,使課堂多樣化,趣味化。
關鍵詞:語文; 多樣化; 趣味化; 課堂;
近幾年,中職教育的形式變化很大。雖然語文是中職生重要的必修課程,在其全面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職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使得本來重專業(yè)技能輕文化基礎的中職生對語文提不起興趣,甚至認為學習語文沒用,中職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堪憂。我以為要改變中職語文教學尷尬的局面,必須跳出語文是純基礎性課程的舊框框,在遵循語文教學基本的前提下,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課堂多樣化,趣味化,在教學中,積極開展“雙向互動”,誘導學生的主動投入,鼓勵學生多參與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教師則充當“導演”,發(fā)揮主導功能。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多上“煽情”課堂
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一只粉筆,這種落后的教學手段往往帶來的是教學的陳舊。語文教學理應是分享的成果。多媒體教學這種直觀的教學可以節(jié)約教師的板書時間,使多種先進教學方法的實施成為可能,而且聲音、頭像的視覺刺激,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理應大力推廣。
例如教學《合歡樹》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課文,以一段最近網上非常流行的一首《媽媽之歌》的視頻來進入課文,讓學生在瑣碎的生活中理解母親的不易,然后再把網上非常有名的暴走媽媽陳玉蓉和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母親的故事和圖片讓學生欣賞,給學生講解在生死攸關的時刻第一個站出來的也是母親。最后明確:母親給我們的可以是綿綿細雨般溫柔細膩的愛,也可以是暴風驟雨般偉大無私的愛,這就是母親!
二.應用文學習時,多做模擬課堂
應用文是處理事務、溝通關系、聯(lián)系工作、商洽業(yè)務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寫應用文是中職生必備的素質。然現(xiàn)行的不少中職語文教材把應用文寫作作為“附文”來對待,沒有突出中職語文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文課堂如果僅靠老師講解的話,很容易枯燥無味,學生不愿聽,老師唱獨角戲。多做模擬課堂,讓學生“親臨其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演講》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產生緊迫感,要讓學生真正感到演講學得好不好與自己今后的前途密切相關,這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第一步;二是要讓學生有成就感,要打破學生的畏難心理,使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演講的信心,這就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和鼓勵。教師要不吝嗇表揚,要極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教師要能欣賞每一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贊揚。讓學生在教師精心鋪設的“紅地毯”上,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然后是在班級組織一場演講競賽,創(chuàng)造演講的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磨練,得到提高,得到成功。
三.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自主討論
“討論式”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運用范圍十分廣泛,其運用的關鍵在于教師事先的精心設計和課堂寬松氣氛的營造,否則就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善良》一課時,先設計問題:1.我理解的“善良”就是……2.作者針對“善良”這個話題談了哪些看法?核心觀點是什么?然后讓學生整理思路,明晰論點:找出每一自然段作者談論的對象;進一步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后拓展交流,深化學習:1、我身邊的善良之舉。2.我可以做到的善良之舉。
四.戲劇文學欣賞時,創(chuàng)造情景劇課堂
戲劇是一種綜合運用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舞臺藝術。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常專指話劇。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參與表演,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這種方法在小說、戲劇的教學中十分有效。例如,在教學《沙家浜》一課時,重點分析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可補充相關的京劇常識,挑選部分愛好京劇的學生上講臺表演《沙家浜》的經典段子“這個女人不尋常”。
五.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式學習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師的主導地位讓位給學習的主體——學生。“自主式”教學法綜合運用上述四種(或更多種)教學方法,發(fā)揮學生在收集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等方面的興趣、特長,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體驗價值,從面達到拓展知識的目的。這種方法在課外閱讀的教學上效果甚佳。例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沁園春·長沙》(毛澤東)中對秋景描繪的獨到之處,可以讓學生去收集歷代文人墨客描寫“秋”的詩文并作對比,這一樣來,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拓寬了閱讀面,收到了“一石數(shù)鳥”的效果。
師玲玲,河南省平頂山市財經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