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茹
【摘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文主要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自身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如收集信息,創(chuàng)設情境,推薦閱讀,開展活動等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賦予教材新的生命,做好語文課程的設計者,引導者、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現(xiàn)在的文本“享受者”、“創(chuàng)造者”。
【關鍵詞】課程標準 收集信息 創(chuàng)設情境 推薦閱讀 開展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68-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由此可見,“建設”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最具活力的主題詞,教師應首當其沖,責無旁貸地成為語文課程的“建設者”,根據(jù)自身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賦予教材新的生命。
一、巧用教材,收集信息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作為一種媒介,越來越凸顯出其無以倫比的重要地位。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源,我們需要告訴學生求知的渠道,使其學會對知識信息的判斷和選擇。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課,理所當然地要把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加以培養(yǎng)。課前開放這個大時空,為學生搜集處理與所學課文相關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時空,讓學生搜集,處理與教材相關的信息以“蓄勢”。如在學習《鳥的天堂》這一課的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查找“榕樹”及“鳥的天堂”的資料。學生從而明白了榕樹的特點是:樹枝可以長出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樹干?!傍B的天堂”指的是:一株有五百年樹齡的老榕樹,位于廣東省新會縣天馬河中的小島上。它濃陰覆蓋有二十多畝地……這樣,理解大榕樹的長勢時,學生很快就能同作者進行文本交流,入情入境。當然,我們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學文后搜集相關信息,拓展視野。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課堂原來被認為是認知的活動。葉瀾教授提出:課堂是師生生命互動的過程,是生命的交流和互動的課堂,是生命的課堂。母語是活的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課文講解是教學中的主要方式,光靠單薄的文本和傳統(tǒng)的“問答式”教學模式來維系任重道遠的語文教學顯然是力不從心的,改造它,豐厚它,已成為語文教師的職業(yè)使命。
教師可以以文本內(nèi)容為基礎,通過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出圖文并茂的聲像畫面,使學生身臨“文境”,如聞其聲,如感其味,產(chǎn)生欲罷不能的閱讀和探究欲望,使課堂成為激情飛揚的動感地帶,意趣、景趣、理趣、情趣,使課堂充滿靈動。如教學《長征》一詩時,我播放了紅軍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翻越雪山的悲壯場面,這不僅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熱情,而且減緩了“長征”的理解坡度,為文本內(nèi)容設置了一個閱讀背景。應該講,還未曾開始上課,已經(jīng)為課的生成、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教學在和諧的氛圍中開始了。
當然,教師還可以因文本不同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或播放音樂等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成為課程內(nèi)容持續(xù)、動態(tài)的生成與轉(zhuǎn)化、意義不斷建構(gòu)與提升的過程。
三、推薦閱讀,擴展資源
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說:“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與丑陋一起呈現(xiàn)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jīng)天緯地。”《標準》遵從漢語言文字特點及學習的實踐性規(guī)律,提出了“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币虼耍處熞m當補充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素材,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比如:在教學《贈汪倫》時,我向?qū)W生推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樓送辛漸》等一系列的送別詩,并引導背誦其中的名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笔沟脤W生對離別愁緒有更多的感受。在學習《生命的林子》時,我班一位學生推薦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誰若與集體脫離,誰的生命就要悲哀,集體什么時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兩腳站得穩(wěn)?!绷硪晃粚W生推薦了列夫·托爾斯泰的話:“個人離開社會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離開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上不可能生存一樣。”這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開展活動,主體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這里的“活動”指的是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應用語言,內(nèi)化語言的過程?;顒拥闹黝}是:進一步強化和內(nèi)化文本內(nèi)容?;顒拥男问接校赫{(diào)查訪問、新聞發(fā)布會、做主持人、當小導游、當小記者、演課本劇、舉行辯論會、資料展評會等。如教《落花生》時,我以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辯論:現(xiàn)代社會你想做“蘋果”那樣的人,還是“花生”那樣的人?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分出花生組和蘋果組展開討論,這樣就使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時空,擁有屬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達思想的權(quán)利。學生妙語連珠地講解,使語文課堂成了師生共同營造的快樂殿堂。在學完《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后,我讓學生以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一位同學所寫的感受中就有這樣兩句:1.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2.紋絲不動人如石,烈火焚燒若等閑。在學完《靜夜思》后,我引導學生觀察夜空,鼓勵學生學習觀察、體驗生活。這些活動,不僅能展現(xiàn)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且能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生活。
通過上述四個層面的建設,文本教材由“薄”變“厚”,由“靜”變“動”。不僅融入了社會教育資源,而且融入了學生豐富的生活資源,學生的主觀創(chuàng)造,學生由以前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現(xiàn)在的文本的“享受者”、“創(chuàng)造者”。讓語文課成為師生共同的享受,這是我們恒久的理想和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