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明
摘要: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當前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教學首要任務是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作為中學教育的基礎課——歷史,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文章論述了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素質教育教學模式
1997年國家教委發(fā)布的《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對“素質教育”做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保郏保菽敲?,怎樣在中學歷史課堂中開展素質教育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歷史教師要把握新教材的精神實質,更新教育方法。
人類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也日益明朗,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蕩。在這種文化國際化形勢背景下,如何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成為歷史教學不能不思考的問題。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為了培養(yǎng)新型人才,新教材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前的社會實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通過對新教材的修訂可以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同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長的良好教育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激發(fā)學習成長的主動性,實現全面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教師要認真地研究和構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營造歡快活潑、蓬勃向上的課堂學習氣氛。且要相信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的增強,讓每個學生在其天賦所在的領域內充分地展現自我,從而產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二、歷史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學中加以實踐。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說明教師的任務有三個方面,即“傳道”、“授業(yè)”、“解惑”。長期以來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設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和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內外更廣泛地接受新知識?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具備健康而豐富的審美意識、扎實而精深的學科知識和廣泛而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嘗試運用全新的教育教學方法,熟知學生心理,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敢于教學創(chuàng)新和改革,培養(yǎng)教育科研能力。為此,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教育觀念已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更加跟不上素質教育改革的浪潮。歷史教師要及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積極倡導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讓每一個學生都自由自主地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倡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索,從而在歷史教學中逐漸形成師生互教互學,平等對話,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關系。
三、課內課外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導作用。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單一化,造成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不高。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要把教學搞好,就要利用好課堂時間。因此,素質教育要想落到實處,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走進課堂。通過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誘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指點和引導,使他們懂得如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主體?!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保郏常堇缥覀冊趯W習秦漢時期這段歷史后,可以開展一次“我評秦始皇和漢武帝”的主體活動,活動步驟: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查找相關資料,以組為單位開展課前預習;上課時,小組代表發(fā)言,陳述各種觀點,對自己贊成和不贊成的提出看法和認識,各小組發(fā)言完了之后展開討論;最后,老師作為評委,對各組所發(fā)表的觀點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評價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方法。這樣,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逐步形成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模式,促進了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四、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課堂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彩,如幻燈片、投影儀、電腦、網絡多媒體技術等普遍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將各種圖片、音樂、錄像剪輯和文本資料呈現在課堂上,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還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情趣和思維。通過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對所學教材內容得到充分感知,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對所學教材內容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充滿了活力,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已成為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人民教育,1998,1.
[2]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