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蕊
摘要: 本文通過介紹向田邦子其人并簡要分析其后期作品《阿哞》中特有的昭和時期的家庭特征,并結合現(xiàn)今日本“3·11”大地震后的具體背景,探討日本民眾在經歷社會重大災難后對于家庭的回歸傾向。同時,探討日本在“多難”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迅速復興的問題。
關鍵詞: 向田邦子昭和時期災后家庭回歸
向田邦子出生于1929年(昭和4年),逝于1981年(昭和56年)。她在有生之年,寫下了16冊隨筆、小說、劇本等,千集電視劇,以及一萬五千集廣播劇。她在小說及電視舞臺劇本中生動地描寫了昭和時期的日本人民的家族觀,其作品在作家逝世后30年仍深受日本人民愛戴。這在現(xiàn)今媒體信息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實在已經難能可貴。向田邦子是日本第83屆直木獎獲獎作家。由她編寫的劇本、小說都在日本廣受好評。她對昭和時期特有的家庭構造、家族親情的描寫細致入微,她的文字雖然時空相隔,但仍然能夠喚起讀者的共鳴,有著歷久彌新的魅力。
向田邦子1981年8月在臺灣因飛機失事遇難。飛機失事的新聞轟動了全日本。但是當時,不管是臺灣還是內地,華語世界對于向田邦子還是相當陌生。這一次旅行本是日本一家雜志社策劃,邀請她訪問中國臺灣、內地,韓國,印度,法國南部等地區(qū)收集靈感用于創(chuàng)作的。可見向田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并與中國有過相當程度交集的作家。華語圈在逐漸了解了這位作家后,被其才情與風格打動,親切地稱她“日本的張愛玲”。
向田的一生恰好貫穿了日本整個昭和年間。在這期間,日本經歷了騷動的戰(zhàn)前時光,對外擴張對內民眾苦不堪言的二戰(zhàn),以及昭和中后期的高度經濟增長期、轉型期。整個昭和時期對于日本意義非凡,對于經歷同樣波瀾壯闊的歷史轉變的日本國民來說,向田邦子所撰寫的小說和電視劇里所反映的平民家庭生活,更是有著深刻的認同感。為了紀念她對日本劇作方面的貢獻,甚至在1983年設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向田邦子獎”,目的是獎勵那些優(yōu)秀的劇本作家。
由于在劇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向田邦子獲得了一大批忠實讀者觀眾的傾心。在各種報紙雜志甚至是電視熒屏上,近三十年來從來就不乏紀念緬懷她的文字與圖像。除了再版她的小說,播放由她編寫的電視劇外,報社電臺總是會特別制作節(jié)目特輯,刊載懷念她的文章,出版文人、制作人、演員等關于她的緬懷性文字。
在日本“3·11”震災之后,人們對向田邦子的懷念有增無減。2011年3月30日,位于向田邦子的第二故鄉(xiāng)鹿兒島市的“鹿兒島近代文學館”重新開館。近代文學館中有一層以“向田邦子的世界”為題,通過再現(xiàn)作家的書房、原稿等專門紀念這位作家。日本NHK電視臺也制作專題“沒後30年の記念”,每周播放向田邦子的原作電視劇。BS朝日電視臺在2012年新春特別節(jié)目中特別播出了走訪向田邦子足跡的節(jié)目,探尋如果向田邦子還在世,會對現(xiàn)今的日本作何感想的問題。在日本人的眼中,這或許就是他們的原點。
日本“3·11”大地震以來,無論國際社會還是日本國內各界都積極救災。被海嘯沖塌的大堤可以重建,震壞的房屋也可以修繕,但是在人們內心,余震或許久久無法停息。
于是,在經歷過重大社會災難之后,人們重新開始了對家庭的回歸。商場里的結婚戒指悄然暢銷起來。①之前非常流行的晚婚族群及“不婚”族群們有了改變的勢頭,連原本要加班到很晚,回家途中再繞道喝個小酒的工薪族丈夫們也因“節(jié)電計劃”,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變長了。原本由于社會分工細致化而導致的家庭的分崩離析也有所好轉。更多的家庭可以有更長的時間圍坐在餐桌旁吃飯聊天。這種景象就是向田邦子筆下俯拾皆是的昭和時期家庭的復寫版。只是布景由現(xiàn)代的起居室變成了“茶の間”,由餐桌變成了“卓袱臺”。經過了近半個世界的變遷,人們對于家人的依賴,對于家庭的渴望,對于家的回歸都是一樣的。
昭和時期的日本,一家人坐在榻榻米上,圍著小桌子吃飯,伸手就能觸碰到家人的溫度。吃著同樣的食物,呼吸這一樣的空氣。與現(xiàn)代社會不同,人們的距離很近。每晚在60瓦的電燈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誰都知道,這些人是一生都會守候在自己身旁的。不只是家人,友人、鄰居都是經常在這樣的家中閑話家常,增進情感。這就是向田邦子的小說《阿哞》中的情景。與現(xiàn)今世界淡薄的甚至只是通過電話、網絡溝通的人際關系相比,昭和時期的家庭關系多了一絲絲溫情脈脈。
久世光彥曾這樣敘述昭和初期向田邦子在東京的居所:“昭和最初那幾年(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二戰(zhàn)開始的幾年中,我和向田年紀雖然只差6歲,但是回憶中的飯桌的樣子很相似。向田家住在目黑,我家住在阿佐谷站附近。父親都是工薪族,家庭構成一樣所以生活方式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后來一直到阪神大地震的時候,澀谷那時候還是郊外,我們兩家都是新興住宅區(qū)。道路房屋都是和洋折中的樣式,院子里還能聽到三味弦的聲音。”②
向田邦子一生中經歷過二戰(zhàn)及戰(zhàn)后那些灰暗的歲月,但這些難忘的歷史給向田的作家生涯平添了幾分成熟的滄桑感和劫后余生的感恩之情,《阿哞》中母親的廚房還有父親的教訓都讓人們更加懷念曾經的時光,從而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給大家?guī)淼撵o好歲月。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歷史方面的原因,大和民族歷來就“多難”,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都經歷了由廢到興的迅速恢復奇跡。這次災后日本能否像二戰(zhàn)后那樣取得經濟高速增長,我們還要拭目以待,但是歷史的回歸點與向田邦子的小說中的不謀而合。正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有必要繼續(xù)解讀向田的文本,以期更深刻地理解二戰(zhàn)后日本民眾的自我治愈,災后對現(xiàn)今日本國民的深層影響。
注釋:
①http://www.cnn.co.jp/world/30002586.html 2011.04.28.
②久世光彥.向田和子久世光彥×向田和子対談 匂い立つ歳月——向田邦子の戀文[J].波,2002,8,(36):52-57.
參考文獻:
[1]久世光彥.向田和子久世光彥×向田和子対談 匂い立つ歳月——向田邦子の戀文[J].波,2002,8.
[2]向田邦子.あ·うん[M].文春文庫,1983.
[3]湯加禮.日本災后影響預估[J].海洋世界,2011,4.
[4]松田良一.向田邦子心の風景[M].講談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