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峰
[摘要]論述了圖書館制度與文化的關系,分析了圖書館制度與文化的差異,認為圖書館制度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整體。
[關鍵詞]圖書館;制度;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25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6-0026-03
每一個圖書館,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制度是有形的,可以分門別類裝訂成冊;文化(指精神文化)是無形的,但卻每時每刻都裝在圖書館員工的心里,影響著制度執(zhí)行的質量。每一個圖書館都非常注重本館制度的制定,這是圖書館正常運行的保障;每一個圖書館都無法輕視圖書館文化的建設,因為制度與文化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統(tǒng)一體。
1圖書館制度與文化的概念
圖書館制度包括圖書館管理體制、辦館理念、發(fā)展政策、運行機制、行為規(guī)范等。它是圖書館系統(tǒng)良好運行的保障,是規(guī)范各種行為的尺度,是調整各種關系的紐帶。文化主要是一個特定群體的價值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在今天應該被視為一個社會和集團的精神和物質、知識和情感的所有與眾不同的顯著特色集合總體,除了藝術和文學,它還包括生活方式、人權、價值體系、傳統(tǒng)以及信仰。圖書館文化是圖書館在長期為讀者服務的管理活動中受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環(huán)境綜合作用而形成的、由全體成員遵守和信仰的、維系或推動圖書館生存或發(fā)展的、具有圖書館特色的觀念和群體意識,是指導從事文獻情報工作的哲學體系。其主要由圖書館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組成。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紐帶和橋梁,而精神文化則是其最活躍、最核心、最精要的組成部分。圖書館精神文化主要指圖書館在運行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辦館目標、價值觀、職業(yè)道德、工作作風、傳統(tǒng)習慣、行為規(guī)范等。可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制度也屬于文化的一部分。[1]
圖書館文化作為一種管理哲學提出,源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圖書館學者,此后,我國也掀起了一股圖書館文化研究熱潮。最初,圖書館文化定位為“一種精神文化”,后來又逐漸變化為“組織文化”。但文化是離不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所以最終變成了“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社會進入了服務時代,圖書館服務文化的概念應運而生。盡管這些稱謂各有所側重,突出某方面的特征,但不可否認,這就是圖書館文化。
2圖書館制度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包含制度,制度能夠促進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反過來影響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制度是文化的根基,是對一種文化形成的促進和維護;制度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文化的載體,沒有制度作保障的文化,就會流于形式,徒有虛名,文化建設就落不到實處。而文化是一種價值觀,例如,當制定“游戲規(guī)則”的時候,被評為“好”的評判標準和基本原則即價值觀的體現(xiàn)。因此,制度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文化是統(tǒng)帥,制度是載體,二者只有形成有機、有序、統(tǒng)一的整體,文化才能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在構建文化的過程中,要將文化的內容形式形成相關的管理制度,把無形的文化變成有形的制度,形成規(guī)范化、人性化的約束機制,為文化的持續(xù)推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證。[2]
圖書館制度是一定精神文化的產物,它必須適應精神文化的要求。人們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去完善和改革各項制度。制度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并對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制度的建立,又影響人們選擇新的價值觀念,成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礎。另一方面,物質文化又是制度存在的前提,一定的物質文化能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制度隨著物質文化的變化而變化。
圖書館制度與文化是互動的。當管理者認為某種文化需要倡導時,他可能通過培養(yǎng)典型的形式或通過開展活動的形式來推廣和傳播。但要把倡導的文化滲透到管理過程,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制度則是最好的載體之一。人們普遍認同一種新的文化可能需要較長時間,而把文化“裝進”制度,則會加速這種認同的過程。當文化已經超越制度的水準,這種文化又會催生新的制度。文化與制度,總是在交替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臻于完美。
圖書館制度與文化永遠是并存的。制度再周嚴也不可能凡事都規(guī)定到,但文化時時處處都對人們的行為起約束作用。制度永遠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文化管理也不可能替代制度管理,因為人們的價值取向存在差異性,對組織目標的認同也存在差異性。要想使個體與群體之間達成協(xié)調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
3圖書館制度與文化的差異
圖書館制度與文化的起源,很難分清先有制度還是先有文化,就像人們分不清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但制度與文化各自對圖書館服務的作用與影響是不同的。
3.1成因的不同
圖書館制度主要由館領導班子制定而成,往往受領導班子成員德、才、學、識以及人生經歷的影響。制度會隨著三五年一任的館領導變更而有所改變,這種體現(xiàn)館領導班子成員個性特征的館規(guī)條約,往往缺乏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而文化更多的是體現(xiàn)廣大員工的群體意識、體現(xiàn)人文理念。圖書館文化的形成要經過廣大員工的認識、認知與認同的過程。認識圖書館文化,是讓廣大員工熟悉圖書館所倡導的服務理念。如,有的圖書館在醒目的地方拉出“一切為了讀者,為了一切讀者,為了讀者一切”的橫幅,讓員工認識服務讀者始終是第一位的。圖書館不但要讓員工了解為什么必須有這樣的一種服務理念,更要讓他們對這樣的服務理念有一種領悟,使他們通過對服務理念的了解,把握圖書館為什么提出“一切為了讀者”的初衷,從而悟出服務讀者的真正含義。只有通過對圖書館文化的認識、認知,員工才會對這種服務文化有自覺的認同和遵守。員工只有認識到圖書館文化的意義和作用,領悟到文化的精髓,才會對它的形成持積極的態(tài)度,才愿意按它的指引行動??梢?,圖書館文化的形成首先要使員工達成普遍共識,即認同圖書館所倡導的文化,并能夠認識圖書館文化的意義所在;其次,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認同文化的主張,要自覺按圖書館文化的要求為讀者服務。所以說,圖書館文化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廣大員工的認同與共同遵守。
3.2執(zhí)行方式的不同
圖書館制度管理信奉的是單向命令,是硬性管理;文化管理信奉的是溝通,屬軟性管理。在制度管理過程中,往往由管理者說了算,有時管理者對來自下級的、基層的合理性意見很少關注,下級對管理者的決策往往是理解也要執(zhí)行,不理解也要執(zhí)行,具有強制性。這種過分追求剛性的管理(有時甚至表現(xiàn)為剛愎自用),會使管理者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唯我獨尊。文化管理主張盡可能通過文化來對圖書館服務活動進行管理,從過去強調館規(guī)條約對廣大員工的服務管理上升到注重圖書館文化的驅動性、影響性和激勵性的管理。文化管理可以說是一種富有人情味的人本管理模式,它把人放在文化的背景中,在尊重人的自主意識前提下,使更多員工依靠自我控制來發(fā)揮積極性,這比館規(guī)條約的剛性管理更能激發(fā)人的主觀能動性。文化管理傾向采取各種方式加強橫向、縱向的溝通,注重建立內部溝通機制,加強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相互理解,使下級能透徹了解管理的目標及措施。這種注重內部溝通的文化管理,容易形成上下級平等,相互尊重,同事之間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人際關系,從而更能發(fā)揮圖書館員工的智慧與潛能。[3]
21世紀,圖書館服務更多的是知識與智慧的服務。圖書館員工過去那種借借還還的服務所占的工作比重將會逐步減少,而信息服務、專題服務的比重將會逐漸加大。知識和智慧的服務是無法捉摸的活動,管理者是無法監(jiān)督、也無法強迫的,只有讓員工自愿工作,他們才會貢獻知識和智慧。圖書館文化就是要重視人的價值,激發(fā)員工的整體意識,從根本上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熱情服務的氛圍,從而形成強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服務驅動力。
3.3執(zhí)行尺度的不同
執(zhí)行方式的不同,勢必會帶來執(zhí)行尺度的差異。制度的獎勤、罰懶往往會因人而異,比如不同的人同樣是上班遲到,張三或許會因與管理者關系好而免于處罰,而李四因與館領導關系一般而照章處罰,這種寬嚴不一的例子在日常的制度管理中是屢見不鮮的。制度管理往往會針對社會或部門的某種突出的現(xiàn)象而有的放矢(如社會中比較常見的“嚴打”現(xiàn)象)。其實懲罰犯罪,維護社會治安,是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手段,是不存在人為的“嚴”與“寬”的標準的。同樣,一個圖書館,也會存在針對職工或讀者某種不良行為調整處置力度的做法。比如某一時段的上班遲到、早退現(xiàn)象較多時,圖書館往往會加強考勤的次數(shù)和懲罰的力度,或者上班早、中、晚都要求職工簽到甚至刷卡上下班,等等。但這種“加強”一旦有所動松動,不良現(xiàn)象就會死灰復燃。圖書館文化管理是一種軟性管理,它側重于人的因素,從激勵人的因素入手,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來促進管理的有效實現(xiàn)。文化管理對館內的每一個人都是一視同仁的,每個人在工作中出現(xiàn)差錯,其被同事的指責或自責的程度都是一樣的。
3.4給人的感受不同
圖書館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給人的感受不同。制度管理以物為本,在管理者眼中注重的是館舍、藏書、閱覽座位等硬性設施的管理,盡量使這些硬性設施發(fā)揮最大的效能;文化管理則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當做圖書館最為金貴的財富來珍惜,尊重人、愛惜人,千方百計地培養(yǎng)人、提高人,為人才提供施展才化的平臺。圖書館文化是一種“情感型”的親情文化。親情文化要求圖書管理者把員工當做自己的親人、朋友來友善對待,關心員工的工作、生活,甚至情感,盡量為員工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工作平臺。好的生活環(huán)境會讓員工感到管理者不僅是在管理他們,更是在關心他們,是在為員工服務,而不是高高在上,向他們發(fā)號施令。親情文化更要求各位員工把每位讀者當做自己的親人、朋友來熱情服務,站在讀者的角度為讀者著想,為讀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借閱環(huán)境,使讀者一踏進圖書館大門,便有一種如坐春風的感覺,這樣,即使圖書館的管理、服務或許還存在許多漏洞和問題,讀者也會給予理解,避免過激行為。
3.5效果的不同
制度管理往往體現(xiàn)在形式,文化管理則注重內功修煉,管理者關心員工的利益,關心員工的成長,積極為員工創(chuàng)造使其心情舒暢的工作環(huán)境,通過優(yōu)化員工的服務環(huán)境來謀求圖書館服務質量的質變。[4]
4結語
一個圖書館的正常運轉,離不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一個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飛躍,離不開圖書館先進文化的長期影響。一個制度完備、依制度運行的圖書館,才是一個安定和諧的圖書館;而善于把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層面,才是圖書館服務質量長期優(yōu)化的關鍵所在。當某項制度已經滲透到員工思想中并成為其自覺行為時,就留下了根植于員工心中的某種文化。這種情況一旦發(fā)生,就會促使圖書館追求更先進的圖書館文化,從而催生新的制度。
[參考文獻]
[1]王關鎖.論中國現(xiàn)代圖書館制度創(chuàng)新的文化取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4):19.
[2]葛立亞.制度與文化之我見[J].中外企業(yè)文化,2008(8):63.
[3]趙映雪.論企業(yè)管理中制度與文化的關系[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12):199.
[4]李建平.權術管理與文化管理的差異[J].企業(yè)文化,20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