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海
內容摘要:不少國家頒布了憲法,但憲法即始終得不到有效實施。出現(xiàn)有憲法無憲政的現(xiàn)象,原因就在于作為憲法基礎的民主憲政的力量和事實沒有形成?!皯椃ㄊ菍γ裰魇聦嵉拇_認”這一命題包括了憲法和憲政的基本關系:先有憲政,后有憲法。憲政是民主基礎上的限權政治。而民主的實質就是治權和限政。憲法是民主憲政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沒有民主憲政的事實,就不可能有憲法。實施憲法、完善憲法,關鍵是推進民主憲政的實踐。
關鍵詞:民主憲政法治憲法
今年是我國1982年憲法(以下簡稱82憲法)制定三十周年。制定憲法的目的是實施憲法,實現(xiàn)憲法之治——憲政。但是,由于許多理論和實踐上的原因,我國社會對憲政似乎仍有相當大的不理解甚至抵觸。其實,在歷史和邏輯上,憲政是憲法的前提?!皯椃ㄊ菍γ裰魇聦嵉拇_認”這一命題包括了憲法和憲政的基本關系。在我國82憲法頒布三十周年之際,重溫和深刻認識這個基本事實,不僅有利于全面貫徹實施憲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民主法治的歷史:先有憲政,后有憲法
一般認為,憲政與限權有關?!皯椪母驹瓌t是限政與法治。憲政的核心特征就是對國家權力的法律限制,” 〔1 〕“憲政論的基本問題就是立憲和限權的問題”?;蛘哒f,“憲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guī)則和制度”。但是,憲政卻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限權。事實上,出于對其他權力的擔心,即使是最專制的權力也有一定的限權措施。比如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御史制度。憲政與民主相聯(lián)系,憲政的限權是民主政治的要求。以這個觀點來看,可以說,西方古代社會就有了憲政?!? 〕公元前2世紀,羅馬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Plybius)就已根據(jù)制衡原則解釋了羅馬共和國的政制。為此,美國法學家斯科特·戈登曾說:“古代雅典可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穩(wěn)定、有效的民主政治的國家,并且值得贊揚的是,它開創(chuàng)了一種通過制衡的方式控制權力的制度結構。” 〔3 〕此后,加斯帕羅·孔塔里尼在他對文藝復興的威尼斯的政府體系的分析中運用了制衡的概念,強調“民主秩序的基本要素可以在更早的政體中發(fā)現(xiàn)”?!? 〕而近代憲政,無疑是這種包含著民主限權的政治行為的進一步發(fā)展。
眾所周知,近代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即英國于1679年通過的《人身保護法》,就是限制國王權力的法?!? 〕1688年,英國議會發(fā)動“光榮革命” 〔6 〕并于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該法明確規(guī)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頒布法律或終止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稅收,在和平時期不得招募和維持常備軍;臣民有向國王請愿的權利;議員有在議會期間自由發(fā)言的權利;議員的選舉是自由的,國王不得干涉;等等。英國革命后,連“威廉和瑪麗都不可能否認他們的王冠是國會授予的” 〔7 〕。孟德斯鳩在考察英國政制時指出,英國政制的特質在于它解決了權力的問題。在英格蘭,保護社會成員免遭相互的和外敵的侵害所必需的國家權力是強有力的;公民是由國家保護的;但他們也受到免遭國家侵害的保護;他們擁有一定的政治自由。這種政治自由就來源于英國封建社會后期限權政治的發(fā)展。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探究17世紀革命的原因,也不妨追溯到都鐸時期的議會?!?〔8 〕而這一時期的議會之所以能夠成為革命的原因,就在于議會已經扮演了民意的角色,而民意正是憲政所依賴的限權基礎。因為“都鐸時期下議員的屬性是代表全體國民的“社會賢達、民族精英”,但他們事實上卻成為“某些地方選民的代言人”。當時下院辯論時,議員經常聲明,自己所言并非“一己之見”,而是代表“一方民眾”,挾選區(qū)或選民以自重。1584—1585年議會中,某議員提交議案時特別強調,該議案是應某些地區(qū)民眾之吁請而提出。1593年議會稅方案出臺后,許多議員代表“家鄉(xiāng)父老”抱怨負擔過重。雖然“都鐸時期的議員雖非地方民意代表”,“但是無論政府還是地方民眾,都對他們抱有期望,期望他們了解和反映本地社情民意,期望他們能夠代表和爭取本地的利益?!?〔9 〕而當蘇格蘭的詹姆斯于1603年成為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后不久,就出現(xiàn)了國王和議會的有爭議的分歧。這種沖突在查理一世統(tǒng)治時加劇了,在17世紀40年代的長期內戰(zhàn)中達到了頂點。直到18世紀,英國政治才擺脫了國王和議會的相互傾軋。1689年,威廉接受了闡明國會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的《權利法案》。這一法案規(guī)定:國王不能中止法律;除國會同意,不得提高稅收或保持軍隊;若沒有法律手續(xù),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歷史學家指出:“1689年的這一法案一勞永逸地確立了國會的最高權力,并在這種情況下,結束了幾乎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開始的英國革命?!?〔10 〕
同樣,法國大革命的過程,也體現(xiàn)了民主憲政的這種博弈過程。事實上,任何一種民主的政治博弈都具有不確定性,因為它是不同政治主張、利益的博弈,它不僅涉及政治的正義理念,而且涉及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法國革命就明顯具有這個特點。法國大革命由四場革命組成:貴族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民眾(城市市民)革命和農民革命。這場革命的結果如何,能否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可以說誰都無法預料?!霸诩尤氲胶髞聿抛C明是一場革命的事業(yè)之前,演員們絲毫也無法預知這場新戲劇的情節(jié)將如何發(fā)展。” 〔11 〕而革命的最終結局,正如恩格斯所說,是一種合力的結果。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shù)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shù)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12 〕這也印證了一位美國學者的論斷:“革命是發(fā)生(happen)的,而不是制造(make)的。社會革命是多種社會力量在某一歷史時刻復雜交織的結果,革命的最終后果超出了任何單個參與主體的意圖?!?〔13 〕法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即法國革命后形成的憲法,無非是對革命過程中民主憲政事實的一種確認。法國大革命本質上是一場民主憲政的革命,它喚起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而最終的結果是由合力造成的對國家權力的控制和對人民權利的保障,而革命后的《人權宣言》及憲法的誕生,無非是對這一民主博弈結果的確認。因為民主博弈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但民主博弈卻達成了一些必須堅持和確認的東西,將這些應當確認和堅持的東西明確下來并加以憲法化,就是為了減少博弈的忽然性,從而保證民主政治的方向不會被改變。因此,如果說政治博弈的過程和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則憲法正是為了保障民主政治的博弈方向不被改變?;蛘哒f,民主政治博弈雖然仍然具有不確定性,但其僅僅是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其民主自由的方向將獲得確立,永遠不再具有忽然性。這是憲法最大的優(yōu)越性。
為此,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明確指出:“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倍U瞎窕緳嗬罡镜耐緩骄褪菍覚嗔{入法律的支配之下,從而減少和杜絕腐敗的可能。為此,托馬斯·杰弗遜指出,憲政“民主體提供了一個處理政治發(fā)展的合理方法,而傳統(tǒng)政治下的政體則是專制、反抗、革新的不合理循環(huán),這樣沒完沒了地反復下去” 〔14 〕。而“英國政府體系在隨后的18世紀得到廣泛的贊揚,不是由于它作為一種“美好的制度”的抽象性質,而是由于經驗的證據(jù)表明它能為多種值得向往的目標服務:又當美國人開始為他們自己設計一部憲法時,沒有比這更好的模式可以效仿的了。他們設計了在構造的細節(jié)上與英國有著巨大差異的一種政治制度,但它卻是由對政治權力的目的、危險的同樣的基本觀點所指導的”?!?5 〕
憲法無非是民主憲政的制度化。英國從光榮革命到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改革前,貴族一直是議會的實際控制者,普通群眾基本沒有選舉權,議會制度在選區(qū)劃分、選舉權、選舉活動、議員結構上既不民主,也不合理。比如,英國下院半數(shù)議員的當選歸功于富人或王室的支持,多數(shù)議員只有不到千名選民的支持。沒有足夠錢財?shù)娜耸遣荒墚斶x議員的。郡議員的年收入要在600英鎊以上,選邑議員年收入也不得低于300英鎊。候選人還須承擔選舉的費用,天主教徒、教友派信徒和猶太教徒也不能當選議員等等??傊诮^大多數(shù)選區(qū),只有貴族子弟或貴族的親信才有可能當選議員。貴族通過選派議員的絕對優(yōu)勢完全可以達到掌控議會的目的。為此,早在英國革命前的17世紀,平等派在《人民公約》中就提出了成年男子選舉權和議員分配實行比例代表制的要求。18世紀60年代的威爾克斯事件,成為英國歷史上議會改革的真正開端,由此發(fā)軔,逐漸形成了要求改革的民眾抗爭高潮。1829年12月14日,托馬斯·阿特伍德等人組建了“伯明翰政治同盟”,類似的政治組織很快遍布英國各地。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在改革運動中聯(lián)起手來。此后,政治同盟和其他改革組織也加大活動的力度,很多原本對改革猶豫不決的人開始支持改革。但在遭到威廉四世的拒絕后,反對派以辭職抗議。與此同時,改革者發(fā)出警告:“要么冊封更多的貴族,要么一個都沒有?!避娙顺錾淼募みM主義者瓊斯揚言,他準備率領他的農村朋友去贏得勝利。5月12日,即威靈頓授命組閣的當晚,倫敦墻上出現(xiàn)了“阻公爵,取黃金”標語,人們紛紛從銀行兌現(xiàn)黃金。英國自內戰(zhàn)之后就沒有再發(fā)生革命,然而“五月危機”表明,英國又一次到了爆發(fā)暴力革命的關口。在英國有可能爆發(fā)如同法國革命的最后關頭,英國統(tǒng)治者達成了妥協(xié),終于導致議會法的改革。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對英國議會選舉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標志著從貴族寡頭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轉變,“奠定了一個現(xiàn)代工業(yè)國家扼守漸進和非暴力的道路”。因此,議會改革法是一種必要的和巨大的進步?!?6 〕
必須強調,憲法對憲政的依賴,還與憲政的經驗有關。憲法來源于什么?就來源于人們的憲政經驗和實踐。憲法作為理念化和制度化的憲政,決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正如孟德斯鳩所說:“政治自由只在寬和的政府里存在。不過它并不是經常存在于政治寬和的國家里;它只在那樣的權力不被濫用的時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7 〕請注意,孟德斯鳩的理論學說,來源于“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同樣,洛克對此也作了認識論上的總結:“人心在一切思想、推論中,除了自己的觀念而外,既然沒有別的直接的對象,可以供它來思維,因此,……知識只與觀念相關,”“知識,就是人心對兩個觀念的契合或矛盾所生的一種知覺?!?〔18 〕憲法作為對憲政事實上的確認,它的觀念基礎正是憲政的經驗。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都在革命后頒布和實施了憲法,之所以如此做,就是經驗之所然。用洛克的語言就是:“從經驗得來?!?〔19 〕
二、憲法是對民主憲政事實的確認
憲政意味著限權。但國家不會自己設定對權力的限制。限權的根本原因和動力是民主政治。民主憲政就是民主基礎上的限權。民主需要限權,有了民主才可能限權。民主需要限權是因為,近代以來的民主政治是代議制民主,人民把國家權力委托給政府行使,需要保證國家權力能夠始終為人民服務。限權就是防止權力擴張濫用權力,故限權是民主政治必然和基本的措施。民主可能限權是因為限權是一種政治力量的制衡,它不僅要求正當性,而且要求民主制衡力量現(xiàn)實性。這就要求限權必須有一種現(xiàn)實的政治力量,這就是民主。列寧說得好:“真正承認這些權利的保證在哪里呢?在于人民中那些意識到并且善于爭取這些權利的各階級的力量。” 〔20 〕19世紀末,英國著名法學家戴雪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每個人的個人權利不是憲法的產物,而是憲法所賴以建立的基礎?!?〔21 〕這里所透露出來的一個基本思想是:限權的立法后于限權的政治。先有限權的民主憲政,才有限權的憲法。憲法不過是限權的民主憲政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毛澤東說:“世界上歷來的憲法,不論是英國、法國、美國、或者是蘇聯(lián),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之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去承認它,這就是憲法?!?〔22 〕
為什么有了民主憲政的事實,還需憲法來確認?因為憲政是一種限權的政治運作方式。這里的權是國家權力。一種限制國家權力的政治運作方式之所以要通過憲法確定下來,是憲政的經驗要求。經過憲法確認的憲政其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它能夠克服實踐憲政中的某處任意性和主觀性,找到了實現(xiàn)民主的最佳途徑,使民主法治成為一種具有穩(wěn)定性和普遍性的國家體制,并同時使民主和憲政成為法治的最高形態(tài)。從民主法治發(fā)展的過程看,憲法之治無疑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憲法之治是限權和控權政治的制度化。也就是說,限權和控權不僅成為一種政治要求和習慣,而且成為有根本法加以保障的政治制度,任何人、任何時候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破壞,從而保證了憲政的持久性。同時,憲政是實踐中產生的,而實踐需要理論的總結,憲法則是憲政實踐的理論化和規(guī)范化,甚至是某種藝術化。憲法基礎上的憲政不僅要實現(xiàn)限權或控權的目標,而且能夠有效實現(xiàn)控權和保權的統(tǒng)一,既體現(xiàn)限權防止的濫用,又能夠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國家管理的效能。因此,憲法之治是法治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比法治或法治國更高的抽象概念” 〔23 〕。同時,憲法通過對憲政要素的概括總結,可以把最根本的憲政要求制度化、規(guī)范化,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憲政目標的實現(xiàn)。比如,憲政要求限權,要求有政治上的反對力量加以制衡,而保證不同政治力量的制衡,就成為憲法最重要的內容。正如19世紀上半葉挪威主要的政治家所說:“反對派是如此重要,以致如果不存在反對派的話,我們就不得不造就一個反對派,以便控制國家。” 〔24 〕
因此,憲法就是對憲政事實的確認。憲政事實就是民主政治。沒有民主政治的事實,就不可能有民主的憲法。我們經常講議會主權的確立完成了英國革命。但須知,英國議會主權獲得確認經歷了幾百年的歷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有限王權。正因為王權有限,國王不能隨意征稅,需要通過合法手段、經過合法組織的同意才能征稅。這就是一種憲政或民主政治的事實。而當國王起而反抗這種事實時,便與議會發(fā)生沖突,由此爆發(fā)英國革命,結束了絕對主義王權的統(tǒng)治。同樣,在法國大革命前,絕對主義王權強于英國的法國王權也受到了限制。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就是由高等法院揭開的。高等法院不僅是司法機構,還是貴族參政、議政的機構,有巴黎的和地方的兩種。巴黎的高等法院曾多次駁回國王的財政預算,認為“王國政府不能隨心所欲地設立稅收和征稅,它必須事先得到最高法院的同意。最高法院是阻止政府為所欲為的制約” 〔25 〕。1788年,為對抗路易十六不合理的增稅方案,巴黎高等法院莊嚴地發(fā)表宣言《民族權利和君主制根本法》,明確提出制約王權,得到各地民眾的熱烈響應。這一運動被稱為法國史上的“貴族革命”,它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先聲,而法國革命正是民主政治的集中爆發(fā),正是通過法國大革命,確立了法國的民主憲法政事實,才有《人權宣言》及其憲法。
同時,憲法也限制民主。經過憲法確認的憲政民主,是一種合理的民主,它通過對憲政民主的規(guī)范化,不僅保護民主也限制民主?!皯椪菍φ姆上拗?。憲政還意味著政府權威與權力同國民權利與自由之間的制衡?!?〔26 〕因為任何權力都有腐敗的可能。限權的民主是憲政的需要。但限權政治與民主一樣都可能被濫用。托克維爾將其稱為“多數(shù)人暴政”。古代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就是死于“多數(shù)人暴政”之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民主政治的故鄉(xiāng)——希臘羅馬甚至整個歐洲,民主是一個貶義詞。一直到法國大革命以后,親身經歷法國大革命的托克維爾于19世紀30年代,漂洋過海到美國待了八個月,專門考察美國的民主才有所改變。他所寫的《論美國的民主》深入討論了美國民主是如何克服多數(shù)人暴政的問題。這本書中講到了法律制度、法學家精神,講到了自治傳統(tǒng)、鄉(xiāng)鎮(zhèn)自治、司法獨立、法律人共同體等等,特別提到了美國憲法。他強調,正是由于這部憲法,美國的國家權力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使得新大陸成為令人向往之處,“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奮斗。只要你去追求,就能獲得幸福和自由” 〔27 〕。應當說,今天的民主與古代的民主已經本質不同。如果說古代的“多數(shù)人暴政”屬于無限民主,則今天的民主則是有限民主。有限民主就是憲法民主。憲法不僅保護民主,也限制民主。憲政就是憲法限制民主的一種形式。在內容上,憲政民主是受到法律限制的民主。也就是說,民主也不能隨心所欲。另外,在民主的程序上,民主有嚴格的程序約束。如發(fā)達國家老百姓對總統(tǒng)不滿意,不能馬上一人一票把總統(tǒng)趕下臺,而必須遵守投票的程序。
此外,憲法還有助于憲政的規(guī)范化和有序化。民主、憲政是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而民主憲政與封建專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參與政治博弈的主體是最廣大的社會群體——人民。封建社會的政治博弈只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政治游戲。中國封建社會中,劉邦、項羽之爭,曹操、劉備、孫權三國之爭,無非是封建君王的政治角逐,人民群眾只是看客,或者只是這種政治游戲的客體。一個君王在政治游戲中的勝利,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只是換了一個王朝。而民主政治的實質是民主的博弈。它不僅涉及最廣泛的社會群體,而且改變了政治的游戲規(guī)則,使那種以謀略、暗殺、厚黑為特點的政治行為變得公開、道義、公平,使得政治行為成為一種必須具備道義的行為。換言之,封建政治是厚黑在先,正義在后,政治博弈勝出就代表了正義。而民主政治是正義在先,勝出在后,只有具有政治上的正當性、正義性才能夠勝出。即使勝出以后,結果也大為不同。封建政治提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者可以胡作非為。而民主政治即使勝出,也必須遵守規(guī)則,仍然保持正義和道義性。如果前后不一,則絕沒有長期當政的可能。
憲政作為一種民主政治的法治模式,始于中世紀晚期,確立于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憲政的結果使限權具有了無可置疑的正當性。正如漢密爾頓所說:“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人的利益必然是與當?shù)氐姆ǘ嗬嗦?lián)系。用這種方法來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對人性的一種恥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對人性的最大恥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tǒng)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 〔28 〕民主憲政的發(fā)展,使憲法成為根本法,從而使民主法治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皬哪菚r以來,立憲主義被廣泛地當作模范的政治制度加以信奉,在采用這種制度的國家中,它被頌揚為控制國家的權力和保護公民自由的統(tǒng)治形式,而在尚未采納這種制度的國家中,它則鼓舞著政治改革者們?!?〔29 〕17—18世紀,以《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為代表的憲法性文件,全面確立了民主憲政的正當性,人類的民主法治進入了一種新生態(tài)。這個新生態(tài)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美國學者柯特勒的觀點來概括:“破壞和濫用準則是有限制的,因為法律的衛(wèi)護者和執(zhí)行人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也不能擺脫法律的裁判。” 〔30 〕
三、憲法得不到實施的根源是什么?
20世紀以后,由于民主憲政的發(fā)展,頒布憲法已經成為民主國家最基本的形式要求。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大部分國家,在頒布憲法的時候,之前并沒有民主憲政的事實。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不少國家頒布了憲法,但憲法卻始終得不到有效實施,出現(xiàn)了有憲法無憲政的現(xiàn)象。中國辛亥革命以后憲法幾經頒布,但中國政壇長期有憲法沒有憲政。那些承認憲法的統(tǒng)治者“大多數(shù)是以討好人民開始發(fā)跡,以蠱惑家開始,以專制者告終” 〔31 〕。他們打著共和立憲旗幟,但權力被竊取后,很快就演變成一個新的封建王朝,你方唱罷我登場,復辟鬧劇不斷上演,制憲丑聞接連不斷,軍閥混戰(zhàn)經月累年。陳獨秀曾尖銳地指出:“中華民國的假招牌雖然掛了八年,民國仍然賣的是中華帝國的藥,中華官國的藥,并且是中華匪國的藥?!?〔32 〕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毛澤東針對當時的憲政運動強調:“現(xiàn)在的憲政運動是爭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認已經民主化的事實。” 〔33 〕這是極為深刻的概括。
為什么有憲法沒有憲政?其實就在于作為憲法基礎的民主憲政的力量和事實沒有形成。在一個民主和法治的時代,沒有憲法的統(tǒng)治是不合法的。美國思想家托馬斯·潘恩早就指出:“政府如果沒有憲法,就成了一種無權的權力?!?〔34 〕于是,民主法治時代的國家都需要頒布憲法。但是,如果賦予國家合法性的憲法而沒有民主憲政的事實基礎,這部憲法就難以真正實施。中國辛亥革命以后的歷史,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前,當權的政治強人都不否認人民主權。當時所有的憲法文本都寫上了人民主權。但嘲弄民主、綁架民主的事卻屢屢發(fā)生。袁世凱可以公開撕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曹錕可以用餓肚子加5000個大洋的方式逼迫議員們“選”自己當上大總統(tǒng)。
顯然,憲法與民主憲政不能等同。民主憲政必然產生憲法,憲法應當是對民主憲政的確認。但沒有民主憲政同樣可以有憲法。這時的憲法就可能具有其他的意義。歷史上,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在大陸期間所頒布的憲法(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就不具有民主憲政的意義,而且還具有強烈的反民主性質。正如有的學者所說:這部憲法“不過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對人民的專制獨裁統(tǒng)治,而且維護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的利益,廣大人民依然處于毫無權利的地位?!?〔35 〕同樣,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tǒng)治及其滅亡正是由于反對民主憲政,不愿意放棄一黨專制的特權造成的。這正好印證了法國思想家西耶斯在總結法國大革命的教訓時的名言:法國大革命為什么爆發(fā)?就是因為愚蠢的貴族們不肯放棄特權。〔36 〕這一歷史教訓,應當永遠汲取。
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憲法至今不能被適用,中國立法及主流憲法學界有所謂憲法是立法依據(jù)的說法?!?7 〕其實,這個提法并不符合我國憲法?!稇椃ā返?條明確規(guī)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必須明確,“為依據(jù)”和“不抵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事實上,中國立法中有不少法并無“為依據(jù)”的規(guī)定,〔38 〕但并不意味著這些法就可以與憲法相抵觸。而且對于“為依據(jù)”本身也有不少爭論,〔39 〕有些學者認為,堅持“為依據(jù)”是“維持法律形式統(tǒng)一和端正人們的憲法與民法關系觀念”的需要?!?0 〕但這一理解本身并不符合憲法的規(guī)定及其邏輯?!?1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憲法出現(xiàn)了非常不合理的現(xiàn)象:不能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又不是立法的依據(jù)。那么,中國憲法的根本法意義又在哪里呢?
2011年,吳邦國委員長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這就意味著,今后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問題,主要是嚴格、嚴肅地實施憲法和法律的問題。憲法是根本法。在法的淵源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效力。我國憲法也明確規(guī)定了憲法的最高效力。目前要做的不是由誰來重新設計一個國家結構或規(guī)劃,而是必須立即、無條件地貫徹和落實憲法,全面、有效地停止違憲的行為?!?2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遏制憲法的實施。憲法是最高法,在中國理應擁有最高的權威。認真看一下我國目前民主監(jiān)督所面臨的種種遭遇,其實就是憲法的權威能不能實現(xiàn)和遵守的問題。因此,創(chuàng)造條件保證人民的民主監(jiān)督權,首先就要維護憲法的權威。憲法是法治法,是規(guī)范和保障法治的法,也是民主法治能否實現(xiàn)的根本保障。一個民主和法治的國家,我們應當像愛護眼睛一樣維護憲法的權威。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用任何理由違反憲法和法律,任何人用任何理由違反和破壞憲法和法律都應當受到追究。否則,“當正直的人對一切人都遵守正義的法則,卻沒有人對他遵守時,正義的法則就只不過是造成了壞人的幸福和正直的人的不幸罷了?!?〔43 〕
保證憲法的實施,就應當讓憲法活起來。而要讓憲法活起來,關鍵是民主憲政建設。放眼世界,當代已有140多個國家頒布了憲法,但大多數(shù)國家仍有一個民主憲政的實現(xiàn)問題。而實現(xiàn)憲法的關鍵,則在于人民的民主權利能否得到真正的保障,就是要實現(xiàn)“人民是所有公正的權力的起源”?!?4 〕馬歇爾在其開司法審查原則先河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1803年)中指出,“憲法是人民意志的表現(xiàn),所以它適當?shù)乜刂浦囊磺袡嗔Α薄!?5 〕顯然,要讓憲法活起來,必須使憲法真正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而這就取決于民主的充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