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廢名在抗戰(zhàn)期間,從北大回到故鄉(xiāng)湖北黃梅,從事小學教育。其自傳體小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有大量的兒童教育片斷描寫,集中表現(xiàn)了其兒童觀和兒童教育思想。廢名認為“每個兒童都有他的世界”,教育者應尊重兒童本有的世界;“自然”是兒童的好學校,主張讓兒童接受“自然”的教育;學校教學要從兒童的生活和心理出發(fā)。廢名對兒童天性的尊重以及對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的倡導,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廢名;兒童教育思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3-0057-04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廢名于1937年11月從北大回到故鄉(xiāng)湖北黃梅,從事小學教育。廢名以自己在黃梅的生活、教育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自傳體小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小說除了描寫廢名的人生思考、生活歷程外,也寫下了他在黃梅教育小兒女及從事中小學教育的過程,集中體現(xiàn)了其兒童觀和兒童教育思想。在小說里,莫須有先生經(jīng)常在兒童世界中流連忘返、悠然忘我,與他們一起體味喜怒哀樂,并從他們的天性出發(fā),積極探索適合于他們成長的教育方式,表現(xiàn)出廢名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應遵循兒童本有的世界
廢名指出:兒童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個性愛好、思維習慣,父母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兒童天性,并在了解其個性的基礎上加以適當?shù)囊龑?。莫須有先生作為父親,在對子女的命名上即體現(xiàn)了其對兒童天性的重視。他有一對兒女,女兒叫止慈,是因為莫須有先生欣賞“為人父,止于慈”這一句話,加上常常覺得自己對小孩子太嚴,尤其是對女兒,所以給女兒起這個名字,把它當作自己當父親的標準。兒子名叫思純,這是因為莫須有先生小時候很不受家庭的重視,所提的愿望總得不到滿足,故缺乏自尊心,經(jīng)常與街市上一些小販為友,受到誘惑,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自認為是一個壞孩子,因此他羨慕那些受到家庭重視、純樸善良的好孩子,“小兒命名思純,殆有感也”[1]?!爸勾取迸c“思純”這兩個名字,既表明了廢名對兒童純美天性的尊重、向往,也表明了他對家長在教育兒童時所應持的理解、寬容等態(tài)度的期望。
在實際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莫須有先生經(jīng)常自覺地沉入兒童世界,設身處地地從兒童視角來觀察、思考和理解問題,并從兒童的經(jīng)驗和思維特點出發(fā)給予引導和教育。如有一次莫須有先生問純:“你說葉子有幾多樣子?”當莫須有先生問這句話的時候,自己心里想起了荷葉,想起自己喜愛的“池荷貼水圓”、“荷葉似云香不斷”等句子。純卻回答:“松樹的葉子奇怪,像針!”這個答案大大出乎莫須有先生的意料。他本以為小孩會“童話”般地馳騁想象,卻不料聽到如此經(jīng)驗性的答案。但莫須有先生并沒有批評純?nèi)狈ο胂罅Γ喾磪s自己反省起來,醒悟到:或許因為小孩子正在接受經(jīng)驗,以經(jīng)驗為稀奇,所以才處處以經(jīng)驗為比喻。這么一想,莫須有先生不禁贊嘆起小孩子的“無處不用心”了。接著,莫須有先生從松葉的聯(lián)想出發(fā),用啟發(fā)式問答引導純認識了植物的葉子、稈子及其區(qū)別,并得出“世上的東西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的道理[2]。再如,祖父去世時,純問:“人死了,頭發(fā)還長不長?”莫須有先生驚訝小孩子的用心,且欣賞純的善于發(fā)問和善于歸納。因為他不是簡單地問“祖父頭發(fā)現(xiàn)在還長不長?”而是問“人死了,頭發(fā)還長不長?”莫須有先生在這一句可能會被一般大人斥之為“胡言亂語”的簡單問話中,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智慧”,甚至擔心,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明智來督促小孩子的“用功”。同樣體現(xiàn)莫須有先生對兒童思維的重視與贊賞的例子還有關于“兩個心”的發(fā)問。有一回,莫須有先生買了三個橘子,給了純兩個,慈一個,純?nèi)趦煽诒愠酝炅?,慈遞給他一半,純覺得不好意思,但還是吃了。莫須有先生就問純:“人有兩個心,一個是要吃的心,一個是該吃不該吃的心,你說應該服從哪一個心?”純回答說:“應該服從后一個心”,按常理,回答中“后一個心”顯然應該是指“該吃不該吃的心”,但莫須有先生卻偏要問:“哪一個是后一個心?”問完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慈卻出人意料地回答:“要吃的心是后一個心,因為該吃不該吃的心還要來得快一些”[3]。可見,成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問題,在兒童那里可能并不盡然,兒童有不同于成人的思維特征和習慣,成人應避免先入為主、主觀臆測,否則無法了解兒童思維的獨特性。莫須有先生每次都以“靈魂探險”的心情來觀察和了解兒童。對兒童本有的世界的潛入與探察,正是進行兒童教育的前提。在小說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有關莫須有先生和小兒女的精彩片斷,它們都體現(xiàn)了廢名對兒童天性的探索與尊重。
“兒童本來有他的世界”,教育要遵循兒童本有的世界,這是廢名的教育主張,也是現(xiàn)代兒童教育的邏輯起點。但他又同時指出:尊重并不等于放縱,大人應當時刻“注意小孩子的生活”,并及時給予適當?shù)慕逃鸵龑АU名曾舉例說自己小時候偷父親的錢,“那確乎不能怪我,因為關于這方面大人們沒有給我們以教育,不注意小孩子的犯規(guī),簡直是在那里馳騁我的幻想,有如東方朔偷桃了”[4]。廢名看來,成人只有了解兒童世界的獨特性,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二、“自然”是兒童的好學校
追求自然,是廢名的人生觀,也是他的教育觀。廢名反對傳統(tǒng)學校教育對兒童個性的禁錮,他認為教育要順應兒童天性,主張讓兒童在自然中接受符合其天性的教育。他從自身受教育的經(jīng)歷出發(fā),嚴厲抨擊了舊教育制度的刻板無趣、封建僵化。廢名認為舊教育是一種壓抑兒童天性、束縛自由神志的教育,如女人裹腳,“烏煙瘴氣,把一顆種子被蓋住了”,而私塾如同“地獄”,“人何以能從束縛里得自由呢?”他斬釘截鐵地說:“我所受教育完全于我無好處,只有害處,這是我明明白白地可以告訴天下教育家的”,“只有‘自然對于我是好的,家在城市,外家在距城二里的鄉(xiāng)村,十歲以前,乃合于陶淵明的‘懷良辰以孤往,而成就了二十年后的文學事業(yè)”[5]。他在從家到外家的路上,認識了野雞、松鼠、螳螂、魚,還認識了一些草木花果,并跟他們“神交不已”。雖然當時沒有先生教給他這些動植物的名字和相關知識,但廢名在大自然中童心得到自由地釋放,享受到了學校里所沒有的快樂,“自然”成了廢名兒童時代的好學校。
廢名在《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中對兒童教育的反思也是從童年回憶開始的:“莫須有先生每每想起他小時讀書的那個學塾,那真是一座地獄了。做父母的送小孩子上學,要小孩子受教育,其為善意是絕對的,然而他們是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黑暗的監(jiān)獄里去”?!敖逃旧泶_乎是罪行,學校是監(jiān)獄”。莫須有先生稱自己“小時所受的教育確是等于有期徒刑”,而將小時候讀《四書》的心理追記下來,可以“算得兒童的獄中日記”:“讀‘賜也爾愛其羊覺得喜悅,心里便在那里愛羊?!x‘暴虎馮河覺得喜悅,因為有一個‘馮字,這是我的姓了。但偏不要我讀‘馮,又覺得寂寞了。讀“子釣而不綱”仿佛也懂得孔子釣魚。讀‘鳥之將死覺得喜悅,因為我們捉著鳥總是死了?!x‘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在邦必達,在家必達,覺得好玩,又討便宜,一句抵兩句?!毙『⒆犹煨詯刍孟?,想象力極為豐富,但死板、無趣的教育偏要時時束縛住他們的思維,莫須有先生以兒童在“獄中”無法壓抑的童趣反襯“監(jiān)獄”的黑暗。“小孩子本來有他的世界,而大人要把他拘在監(jiān)獄里”,廢名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出發(fā),揭露了“舊時代的教育是虐政”,“是黑暗的極端的例子”[6]。他認為解救兒童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回歸自然,在自然中自由地馳騁想象,快樂地接受教育。
廢名認為“自然是兒童最好的學?!?,“地母親”廣大寬闊,人在自然之中一切都是“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兒童在“自然之中足以忘懷”,因此他主張讓孩子主動地去親近自然。他甚至提出讓兒童遠離現(xiàn)代化的器械文明,如小說中有這么一段:“我這回坐飛機以后,發(fā)生一個很大的感想,即機器與人類幸福問題。當我在南京時,見那里的家庭都有無線電收音機,小孩們放午學回來,就自己大收其音,我聽之,什么舊戲呀,時事廣播呀,震耳欲聾,我覺得這與小孩子完全無好處,有絕大的害處,不使得他們發(fā)狂便使得他們麻木,不及鄉(xiāng)下聽鳥語聽水泉多矣。古人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漸近自然,倘若聽了今日的收音機真不知道怎樣說哩”[7]。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提供了各方面的便利,然而生活的器械化也容易使人喪失自由、迷失自我。廢名認為與大自然親近的童年才是幸福的,相對于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世界,自然對于兒童成長來說更為有益,這充分體現(xiàn)出廢名對“自然”教育的推崇。
童年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但這些快樂多不是來自課堂,它們更多的是來自藍天下自由的奔跑,田野間無憂無慮的嬉戲。廢名認為,讓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僅是他們獲得快樂的源泉,也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小說中的莫須有先生無論是在教育子女還是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都經(jīng)常帶領他們到自然中去尋找靈感、收集材料,讓他們在自然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這也是廢名在黃梅教育實踐的真實寫照。
三、教學應從兒童的生活和心理出發(fā)
雖然廢名認為“自然是兒童最好的學?!?,但他并不否定學校教育,只是希望學校能夠去除“監(jiān)獄”的陰霾,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廢名希望學校教育能脫離其空疏無用、死板無趣的教學內(nèi)容,而代之以一些接近兒童天性和生活實際的知識,教學方法也要符合兒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至20世紀40年代前后,新文化運動已經(jīng)開展了幾十年,然而在教育落后、教師守舊的鄉(xiāng)村學校卻仍然盛行八股文風,學生不會用白話文寫作。當莫須有先生歸鄉(xiāng)之后,在新學校中依舊體驗著這種“鄉(xiāng)村蒙學的黑暗”,看著孩子們做著“張良辟榖論”之類的八股文題目而不知所云時,他深深感到改革鄉(xiāng)村兒童教育之迫切。莫須有先生抱著“惟有懂得受罪意義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家”的堅定信念,與頑固的舊教育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對積習已久、影響至深的鄉(xiāng)村教育進行了改革。他認為:真正的教育家“有誠意”、“謙虛”,“知道尊重對方,不拿自己的偏見與淺識去范圍別人”[8],對于同行是如此,對于受教育者亦是如此。因此,他以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并從兒童的生活和心理出發(fā),不斷探索適合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特征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莫須有先生摒棄舊有的脫離兒童心理和生活世界的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努力拉近它們的距離。一方面,他引進新的語法教學。為了使學生們掌握現(xiàn)代白話文法和結構,他抽出《論語》中的句子讓學生們譯為白話,挑出《三字經(jīng)》和《詩經(jīng)》中的話做句式分析,結果在一些循舊式教書的教師那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學生很快適應并喜歡上了這種教學。另一方面,莫須有先生堅決革新作文教學理念,大力提倡“寫實”,讓孩子們都有話可說,且言之有物。他認為“中國的小孩子都不知道寫什么,中國的語言文字陷溺久矣,教小孩子知道寫什么,中國始有希望”!在他看來,英國小學生的作文都很好,夠得上健全二字,“不亂說話,話都有意義,事是一件一件的事,不是籠統(tǒng)的事”,小孩子的作文就應該這樣[9]。而老師只要像小孩子一樣,懂得他們的愛好、特點,就能引導他們寫出好作文來。他指定李笠翁的《竹》、《楊柳》、《荷葉》等作為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文,給他們出了一些當?shù)叵喈斄曇姷氖挛锘蝻L俗作為題目,讓學生寫荷花、蟋蟀、放猖等,告訴他們“一切事情都可以寫”。因覺得教材太古舊,又加上交通隔絕,莫須有先生甚至自己親手寫文章給學生讀?,F(xiàn)實中的廢名也正是如此,《五祖寺》就是這個時候寫成的。漸漸地,他的學生們將信將疑地喜歡上了這種國文教學,畢竟還都是小孩子,天性、童心得以重新釋放,也寫出了一些天真、質(zhì)樸、有趣的作文,讓莫須有先生很是喜悅。當讀到一篇作文里學生說他清早起來看見荷塘里有一只小青蛙蹲在荷葉上一動也不動,“像羲皇時代的老百姓”時,莫須有先生就“很佩服他的寫實”,甚至覺得“這比陶淵明‘自謂是羲皇上人還要來得古雅而新鮮”。他還奉縣長之命為中學招生考試出作文題目,然而這個“權柄”卻讓他十分犯難:“他當然不是公安派,但也決不可以竟陵派,要反對八股,但也不可以太露鋒芒,他要以一個題目奠定黃梅縣國語教育基礎,最要緊的還要塞八股教育家之口!”[10]莫須有先生想到的題目是“暮春三月”,這個題目各方面都無話說。最讓莫須有先生高興的是小孩子都不知道八股,沒有一個人理會題目這四個字的出處,大家都是寫實了,都是寫眼前的春天。莫須有先生的教學初見成效,并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除了語文教學,莫須有先生還去關心了其他科目的教學。比如他主張數(shù)學教學應“以簡馭繁”,數(shù)學題設計應“簡單得有趣”,“倘若要我出算術題,我要忖度兒童心理,怎樣他們便算得對,使他們能得到算對的歡喜。這樣他們慢慢地都對了”,“專門出難題目,便等于猜謎,與數(shù)學的意義恰恰相反”[11]。教學內(nèi)容、方法的選擇及題目的設計都要從兒童心理和兒童生活實際出發(fā),盡可能地促發(fā)兒童的自覺探索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使他們沉浸其中。只有使兒童愛學、樂學,這樣的教學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
個體的認知發(fā)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兒童的教育則要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教育者無視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用成人化的思維、方式、方法去教育兒童,不僅起不到良好的學習知識的效果,而且會使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一種痛苦的心理體驗過程,進而摧殘兒童的身心發(fā)展,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喪失創(chuàng)新的欲望和能力。與此同時,要探索符合兒童認識發(fā)展水平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離不開對兒童生活的關注。兒童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只有拉近兒童與生活的距離,才可能對兒童進行合理有效的教育與引導。莫須有先生在黃梅的教育改革,充分體現(xiàn)了其對兒童天性的尊重。
除了學校教育,廢名還指出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他認為父母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對于兒童的教育和成長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不僅兒童的行為習慣基本上是經(jīng)由家庭環(huán)境影響而養(yǎng)成的,其安身立命的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更是首先從其父母身上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承傳。因此,莫須有先生非常重視對其子女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他從“拿剪子剪一柄葉子”這種小事著手,練習純的工作習慣。他還時刻注意自己的身教,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會對孩子成長帶來不良影響,而且他把教育兒童同時當成自己修身的機會。每逢純被一件事占據(jù)心中且急于去做的時候,他便故意耽誤時間,訓練其耐性,同時訓練自己。在教育兒童的同時,不忘教育自己,為人父母要是都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和想法,必會尊重、體諒兒童,并身先示范,給他們以良好的教育和影響。
兒童教育應當符合兒童的本性,應當尊重兒童本有的世界,應當滿足兒童生活中成長的需要,這是廢名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兒童教育觀。那些真正能體現(xiàn)正確兒童觀和兒童教育思想的小說,離不開作者自己在教育實踐中的思考。廢名兒時的受教育經(jīng)歷、戰(zhàn)前當北大講師的經(jīng)歷、戰(zhàn)時在黃梅的教育經(jīng)歷以及教育小兒女的經(jīng)歷都是其小說中敘述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素材和思想源泉。廢名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并實踐了其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如今雖已時過境遷,但在當前教育實踐中,成人意志還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兒童的生活、教育和思想,支配著兒童的世界,各種功利主義的教育使兒童的身心遭受著極大的損害。因此,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提倡尊重兒童天性,倡導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使兒童能得到自由、快樂地成長。廢名的小說融教育思想與教育故事為一體,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思想啟示,還提供了許多鮮活的教育實例,不失為兒童教育的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5]馮文炳.黃梅初級中學同學錄序三篇[A].馮文炳選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2][3][6][7][8][9][10][11]廢名.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A].廢名選集:一卷本[C].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
[4]廢名.教訓[A].陳振國.馮文炳研究資料[C].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
Fei Ming's Educational Thoughts on Children: an Example
CHEN Tao-l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Abstract: Fei Ming returned home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worked as a teacher in a primary school.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ontents describing children's education in hi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After Mr. Mo Xu-you Took Plane". He believed that every child has his own world, and that educators should respect their worlds. Nature is the children's good school.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ves and psychology. These thoughts are still significant to today's education.
Key words: Fei Ming; educational thoughts on children; After Mr. Mo Xu-you Took Plane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1YJCSS0009)。
收稿日期:2012-10-10
作者簡介:陳桃蘭,教育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杭州,310036)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