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發(fā)輝
摘要:《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不僅禁止了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也同樣禁止了在地下進行的核試驗。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從簽署至今都沒有能夠生效,甚至很多國家依然在進行核武器爆炸試驗,對國際安全產(chǎn)生了嚴重威脅。本文對還沒有生效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所產(chǎn)生的法律義務和法律效力進行分析,闡明在條約生效前世界各國應當履行的義務,希望在條約生效前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核武器爆炸試驗,并有利于促進條約的早日生效。
關鍵詞: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國際習慣法;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國際法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7-0089-03
世界各國于1963年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并于同年生效,該條約禁止了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的核武器試驗?!恫糠纸购嗽囼灄l約》在核不擴散體制中已經(jīng)奠定了基礎,確立了全世界禁止核試驗的信念,但是相比較,《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不僅禁止了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也同樣禁止了在地下進行的核試驗。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從簽訂至今都未生效,那么未生效的條約是否也具有法律效力,簽署國和批準國是否應當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本文試作論述,希望在條約生效前的這個時間段各個國家能更好地履行條約相關義務。并有利于促進條約的早日生效。
一、《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法律地位
1《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國際法律地位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下稱“公約”)規(guī)定了條約生效的日期及適用,條約一經(jīng)生效,就在當事國之間構成法律,并產(chǎn)生相應的法律效果,即當事國開始享受條約的權利并承擔條約的義務?!度娼购嗽囼灄l約》第十四條規(guī)定“本條約應自條約附件2中列明的所有國家交存批準書之日后第180天起生效,但無論如何不得于本條約開放簽署未滿兩年時生效?!薄度娼购嗽囼灄l約》(下稱“條約”)從簽署至今未達到條約所規(guī)定的生效條件而沒有生效,根據(jù)國際條約法規(guī)定未生效的條約并不對條約的簽署國產(chǎn)生法律上的約束力,各簽署國并沒有根據(jù)國際條約法的規(guī)定來遵守條約的義務。盡管簽署國在此期間有義務不得破壞條約的目的和宗旨,但這僅僅是國際條約法上的義務,如果該國未能做到這一點,也不會產(chǎn)生國家責任。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并開放簽署之后,世界各國似乎都認為全面禁止核試驗構成國際習慣。挪威總理布倫特蘭表示“感謝聯(lián)合國將全面禁止核試驗作為一項法律規(guī)范,禁核試驗的行為應當是被鼓勵的。并且到目前為止應當作為國際法律的一個部分而出現(xiàn)。在未來,不論是哪個國家,也不論該國是否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都不應該違反這樣的規(guī)范。這樣的規(guī)范一旦被違反,將不會被免除懲罰?!币粐啄X的觀點從法律意義來講并不能說明已經(jīng)“作為通例的依據(jù)而接受為國際法律”,要成為國際法律規(guī)范仍然需要達到必要的法律構成要素。
條約所規(guī)定的義務并未以國際習慣的方式成為國際法規(guī)則。國際習慣成為國際法的淵源,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已經(jīng)公認。根據(jù)《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的規(guī)定,國際習慣是“作為被接受為法律的一般實踐的證明”。國際習慣的要素包括:時間的持續(xù)性,做法的一致性、連貫性,做法的一般性,法律及必要的確念。前三個要素被認為是客觀要素,通常稱為“一般實踐?!薄胺杉氨匾拇_念”和“被接受為法律”表達了相同的含義,被認為是主觀要素,也就是法律確信。
全面禁止核試驗規(guī)則難以滿足法律確信的要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贊成禁止核擴散與核試驗,但是美國的曖昧態(tài)度以及朝鮮、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不同程度的反對態(tài)度。顯然阻礙了禁止核擴散與核試驗的法律確信的普遍性要求。這些國家往往是具有核實力的國家或者是具有核潛力的國家,他們的態(tài)度影響著對“法律確信”的認定。不僅如此,達到“一般實踐”同樣需要滿足時間的持續(xù)性、做法的一致性、連貫性和一般性。一般實踐指的是國家的行為,也有學者認為,國家的口頭行為,包括國家的主張、要求和承諾也應當被視為國家實踐。因此,不論是國家的行為甚至是口頭行為也需要滿足一般實踐的要求,但是美國、印度、朝鮮等國的實踐直接導致了無法滿足“一般實踐”的要素。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美國簽署了條約,雖然參議院并沒有批準條約通過,但是奧巴馬政府的態(tài)度仍然有利于條約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因此也有可能使禁止核擴散與核試驗的國際習慣法得以形成,因為國際習慣法的“一般實踐”和“法律確信”只要達到普遍主要國家的贊同,并不要求世界所有國家的贊同。
2各國核試驗的實踐和態(tài)度
1998年5月,印度連續(xù)進行了5次核試驗,巴基斯坦也進行了3次核試驗。對此國際社會為之震驚,克林頓呼吁各國制裁印度,澳大利亞宣布推遲與印度簽訂防務協(xié)議并終止向印度提供除人道主義之外的援助。聯(lián)合國及許多國家都以決議、公報等形式對印度的這一行徑表示譴責,但是沒有指責其違反國際法。各國的做法也可以看出,禁止核爆炸試驗的習慣國際法似乎并沒有形成。因為譴責僅僅是政治手段而不是法律行為,各國的譴責恰恰也說明了,世界各國仍沒有達到普遍的共識認為禁止核爆炸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國際法。
印度和巴基斯坦核爆炸試驗之后,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經(jīng)過討論作出決議。譴責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試驗,并且要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再進行核試驗,在此范圍內進一步呼吁所有國家按照《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規(guī)定不進行任何核試爆或其他任何核爆:促請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還沒有成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締約國的其他國家立即無條件地加入成為這兩項條約的締約國。在這次會議上參與的成員國都表示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試驗進行譴責。但顯然,禁止核試驗還沒有成為習慣國際法被聯(lián)合國和世界各國認可,因為一旦禁核試成為國際習慣法規(guī)則,將不需要敦促簽署和加入《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而履行條約義務。
3禁止核爆炸試驗的國際習慣法性質
聯(lián)合國的決議表達了使印度和巴基斯坦承諾不再進行進一步的核試驗,重申印度和巴基斯坦承諾簽署和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必要性。回顧安全理事會1998年6月6日一致通過的第1172(1998)號決議。不難看出,聯(lián)合國決議的作出都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全面禁止核試驗規(guī)則并沒有作為習慣國際法被確立。
進一步來說,聯(lián)合國安理會第1172(1998)決議之后所作出的決議都是以全面禁止核試驗規(guī)則并未成為習慣國際法為前提的,不僅如此,聯(lián)合國的決議都敦促各國繼續(xù)維持暫停進行核武器試驗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對于已經(jīng)簽署并且批準的國家來說,《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第14條規(guī)定了批準國的義務,即不能有損條約的目標和宗旨,可以概括為保證條約的生效。
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前簽署國及批準國的法律義務
1《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所設定的國際法律義務
一方面,作為《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參加國的核心義務,《條約》的第一條就做出明確規(guī)定,不能夠進行核爆炸試驗。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分析,既然條約的所有參加國,即條約的簽署國和批準國都必須遵守條約不得進行核爆炸試驗的義務。那么條約的簽署國是否還有批準的必要。同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因為嚴格的生效條款還沒有正式生效,《條約》的簽署國在《條約》未生效時就要嚴格遵守不得進行核爆炸試驗的義務,那么《條約》的生效條款以及所有促進條約生效的工作是否還有意義。事實上,所有《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的討論所涵蓋的范圍都要比條約具體規(guī)定的內容要廣。
然而,《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對條約的解釋和條約條款所表達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要遵循條約條款本身的意思表示,并不違背《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的規(guī)定,就要區(qū)分兩者的界限,但是這個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確的。美國國務院在處理“限制戰(zhàn)略武器條約”時就做出了區(qū)分的標準,使其既要符合《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的義務,并且不改變條約本身的性質。根據(jù)美國國務院的觀點,條約的規(guī)則禁止先前一些種類的試驗,也因此減少了導彈的數(shù)量。依據(jù)這樣的觀點可以解釋為條約生效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就是有效的導致了數(shù)量的減少,這樣的效果正是條約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并沒有違反條約的宗旨。但是這樣的觀點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并沒有有效的禁止試驗,沒有有效的對試驗的禁止是違反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
2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義務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規(guī)定了“不得在條約生效前妨礙其目的及宗旨之義務,一國負有義務不得采取任何足以妨礙條約目的及宗旨之行動:(a)如該國已簽署條約或已交換構成條約之文書而須經(jīng)批準。接受或贊同,但尚未明白表示不欲成為條約當事國之意思;或(b)如該國業(yè)已表示同意承受條約之拘束,而條約尚未生效,且條約之生效不稽延過久?!币罁?jù)《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不論是條約的簽署國或者是批準國都必須遵守的條約的目的和宗旨,不能有有損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行動;但是在這個共同的行為準則下,對于條約的簽署國和批準國來說,遵守條約的義務也有所區(qū)別的。條約的簽署國需要承擔的義務,即為盡快的對條約進行商議,確定其在國內是否通過,從而成為條約的成員國;而對于已經(jīng)批準條約的國家來說,應該承擔的義務就是促進條約生效。
條約法中并沒有對違反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進行定義,因此,違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也沒有被明確的確定下來。在《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被起草協(xié)商時,如何確定違反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就被商議,作為有關條約法的聯(lián)合國會議的專家沃爾多克教授認為,一個條約如果明確的有損于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那么條約也就失去了意義。不僅如此,沃爾多克教授舉出國家間有關領水以下有關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的限制為例,說明需要確保談判時的目的和宗旨。
對于簽署和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承擔具體的義務上應該有怎樣的不同,不同的國家有著自己不同的立場,美國和日本作為簽署和批準的兩個國家,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也因此兩個國家的觀點也具有代表性。
針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而言,作為簽署國和批準國的典型代表,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持相同的意見,認為進行核武器試驗事實上就是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宗旨和目的的違反。盡管現(xiàn)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能力進行核武器試驗的國家數(shù)量還很少,但是這些國家都找出各種理由來進行核武器試驗,例如為了更好的保存核武器等,但是盡管這樣美國、日本等《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主要國家都認為進行核武器試驗是違反《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許多有能力進行核武器試驗的國家都已經(jīng)發(fā)表單邊聲明,表示暫停核武器試驗,但是對核武器試驗的暫停也不是無條件的,這些發(fā)表聲明的國家大多數(shù)都表示本國對核武器試驗的暫停是以其他各國都不進行核武器為前提條件的。例如美國的立法機關就表示“美國于1996年9月30日之后不再進行地下的核武器試驗,前提條件就是其他有能力進行核武器試驗的國家在此之后也不再從事核武器的相關試驗?!?/p>
三、對國際條約法義務的履行
1《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的國際習慣法性質
根據(jù)法理學和國際條約法的規(guī)定,在條約生效之前,條約的規(guī)則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沒有生效之前,限制進行核試驗的義務并非來自《條約》中相關的規(guī)定,而是應該依據(jù)《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的規(guī)定。
需要指出的是,具備核能力違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國家可能不是該《公約》的成員國,因此要依據(jù)《公約》的規(guī)定遵守《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并不是非《公約》成員國需要遵守的義務。對于有能力能進行核試驗的國家進行分析,美國、伊拉克和法國都已經(jīng)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會員國并且同時也批準或者簽訂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然而,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不僅沒有簽署《全面禁核試驗條約》,同樣也不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成員國。因此,即使這些沒有簽署的國家簽署或者批準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條約》沒有生效之前,因為他們不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會員國,是否需要根據(jù)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來遵守不違反《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義務值得商榷。只有兩種情況的發(fā)生,才會使這些國家遵守《公約》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不違反《全面禁核試條約》的目的和宗旨。首先,就是這些國家成為《維亞納條約法公約》的會員國,顯然在實踐當中國際法的框架下,這樣的情況很難發(fā)生;除此,就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的規(guī)定成為國際習慣法。
2條約法義務的履行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協(xié)商會議中的各國態(tài)度都以表明第18條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成為國際習慣法,《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本身的簽署和生效的過程同樣可以證明《公約》第18條的義務是國際習慣法規(guī)則?!度娼购嗽囼灄l約》第十四條第2款的規(guī)定,第一屆促進條約的生效會議在1999年10月6日到8日在奧地利召開,會議結束以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通過了《最后宣言》,表明“防止條約生效的違反條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被禁止?!?/p>
《最后宣言》關于條約的簽署國和批準國的義務的觀點,再一次印證了《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十八條所規(guī)定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參加第一屆促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會議的共有92個國家,其中很多國家都不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108個成員國,他們以協(xié)商一致通過的促進條約生效會議的《最后宣言》更好的證明了《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在解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上的觀點。雖然《最后宣言》的達成是通過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而不是全體一致通過,并不能說明這樣的觀點是沒有異議的。不僅如此,通過的《宣言》也沒有明確的表明禁止條約的簽署國或者批準國進行核試驗的義務。但是這些都足以論證《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成為國際習慣法規(guī)則,并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上可以很好適用,防止違反條約的目的和宗旨的行為發(fā)生。
除了理論的分析,實踐中的各國的態(tài)度和觀點也很好的說明了《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十八條被絕大部分國家所認同,并適用到《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當中。促使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會議將于2001年11月11至13日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舉行,會上馬尼拉的外長闡述觀點,“根據(jù)《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的規(guī)定,簽署國有義務采取行動保證他們所簽署條約的目的和宗旨,依據(jù)其法律效力適用到《全面禁核試條約》中,就意味著不能夠進行核武器爆炸試驗?!瘪R尼拉并未《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會員國,其發(fā)表的觀點將代表非公約會員國的態(tài)度,并且在馬尼拉的觀點陳述之后,并沒有其他國家提出相關的報告或發(fā)言表示異議,說明這樣的觀點已經(jīng)被與會國家所接受。
責任編輯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