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陳旭 王雪平
〔摘要〕依戀是兒童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一種積極的、親密的情感聯結。然而,有的留守兒童從小就與父母分開,有的與母親或父親一方生活在一起,這種長期與父母分離而留守在農村的狀況影響了留守兒童的依戀風格?;诂F有的研究資料,本文從依戀對象、依戀質量、依戀模式和影響因素這幾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進行了探討。今后的研究可從測量依戀的工具、依戀的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著手。
〔關鍵詞〕留守兒童;依戀;特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13-0016-03
一、問題的提出
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1969年正式提出“依戀”這個概念,他認為依戀是兒童和主要照顧者(尤其是父母)之間的一種積極的、親密的情感聯結。鮑爾比曾在他的研究中提到兒童與母親的分離可能導致后來的精神病理學疾病。張明紅認為早期依戀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嬰兒對自己、對父母和對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及產生積極的探索行為和勇敢的交往行為。這不僅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兒童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有重要作用,為兒童社會化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見,依戀早期的形成情況對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到其他地區(qū)打工,兒童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留守兒童數量已達到2290.45萬,而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達86.5%。
在國外,雖然沒有農村留守兒童這種說法,但有研究表明在美國從1970年到1997年,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18歲以下兒童凈增了76%,到2001年時,已有240萬的孩子由他們的祖父母撫養(yǎng),近年來有超過400萬的在校學生最初是由祖輩撫養(yǎng)的。
留守兒童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有的留守兒童從小就與父母分開,有的與母親或父親一方生活在一起,每到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與另一方相處上幾天。許多研究表明,這樣長期與父母分離而留守在農村與祖輩們生活在一起,對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本文從依戀對象、依戀質量、依戀模式和影響因素這幾方面來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特征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對象
有研究表明,非留守兒童的依戀對象集中在母親、父親和朋友;單親外出兒童的依戀對象集中在母親、父親和朋友;雙親外出兒童的依戀對象集中在照顧者、母親、父親和朋友。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內部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對母親的依戀質量顯著高于對父親、朋友和照顧者的依戀質量。
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對象會隨著父母的外出數量而發(fā)生變化。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一樣,依戀的對象并不止一個。鮑爾比曾提出嬰兒的依戀對象一般不止一個,與這些依戀對象的親密程度也不盡相同,它們形成了一種“依戀層次”。這些留守兒童即使與父母一方或雙方有了分離,但父母仍然會成為他們的依戀對象。只是父母外出的數量不同,孩子的依戀對象也會不同。在農村,一般單親外出打工的家庭多為父親外出,而母親還是留在家里照看孩子。有研究發(fā)現,農村兒童對母親更加信任和依戀,對母親有較多的情感回報,表現出不平等特點。因此,大多單親外出的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依戀對象沒有差別。
然而,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的最主要依戀對象已經由母親轉變?yōu)榱苏疹櫿?。侯雪薇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因為在對象上依戀具有選擇性。兒童傾向于依戀那些能夠激起特定情感與行為、滿足自身需要的個體。由于與父母的長期分離,留守兒童的需要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及時滿足,因此,可能會使平日與兒童接觸最多的照顧者取代父母成為他們最主要的依戀對象。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
國外有研究發(fā)現,更換照顧者、寄養(yǎng)方式等會改變兒童對父母的依戀質量[1]。彼得(Peter)發(fā)現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比不安全依戀的兒童表現出更高的依戀質量[2],而留守兒童主要表現為不安全型依戀。國內也有研究發(fā)現留守初中生與非留守初中生的親子依戀質量存在顯著差異;在留守兒童內部也出現父母均外出務工比父親一人外出務工的留守初中生依戀質量顯著更差,安全性更低[3]。還有研究提到,單親外出兒童與父親、母親、同伴的依戀質量性別差異不顯著;而雙親外出兒童與父親、母親的依戀質量的性別差異顯著,女生與父母的依戀質量好于男生。
以上研究的結果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但仍舊可以看出,父母外出的數量對留守兒童依戀質量產生了影響,單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好于雙親外出的依戀質量。
但也有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與農村非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與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測量工具等有一定關系。這些研究測查的是不同地區(qū)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地域文化背景、留守情況等這些因素都不一樣;在測查的過程中所用的測量工具也不一樣,都是翻譯國外量表進行了一定的編制修改然后進行的施測,并且在翻譯修訂過程中都是針對所測地區(qū)的留守兒童特點而改編的,雖信效度都比較高,但所測內容不完全相同。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模式
鮑爾比認為早期的親子依戀模式對個體一生的發(fā)展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這是因為兒童在早期形成了“內部工作模式”。有研究表明,單、雙親外出兒童不同依戀系統(tǒng)之間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尤其是雙親外出的兒童特有的照顧者也與其他依戀對象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張杉杉[4]和李彩娜[5]也認為同一維度不同依戀對象之間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還有研究認為父母依戀與朋友依戀間具有顯著相關[6]。
從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依戀的模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各種依戀模式之間還有著一定程度的相關,但彼此也有一定程度的獨立。父母依戀對朋友依戀和照顧者依戀的影響不盡相同,說明各自的功能也不完全相同。目前,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農村留守兒童依戀風格和依戀模式的研究還較少,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三、農村留守兒童依戀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比較或者在其內部比較,依戀對象有一定的變化,依戀質量也都不高,絕大部分為不安全依戀??偨Y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以下因素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首先,農村留守兒童的性別及其與父母的聯系頻率會影響其依戀質量。無論是單親外出還是雙親外出,與孩子聯系頻率越高,依戀質量越高。也有研究發(fā)現,母親教養(yǎng)方式更傾向于對留守初中生父母依戀質量產生影響,而父親教養(yǎng)方式更傾向于對留守初中生同伴依戀質量產生影響[3]。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依戀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
其次,兒童自身的性別因素、來自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和親子之間的互動頻率都會影響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父母外出的數量也會影響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這說明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是受多方因素影響的。留守的環(huán)境、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年齡等自身因素或來自父母的其他因素等是否會對農村留守兒童依戀造成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查證。
四、小結與展望
目前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依戀研究還不是很多,我們還可以從更多的方面著手。
第一,在測量工具方面還需要加大本土化力度。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們國家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但我們卻沒有自己編制的一套專門測量留守兒童依戀狀況的問卷或實驗方法?;旧隙际前褔獾囊缿賳柧矸g過來,稍加修改就拿來施測,沒有去考慮地域、文化等本土化因素。
第二,沒有人對留守兒童依戀進行過系列的追蹤調查研究。有學者對有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成人依戀展開過調查研究,發(fā)現曾有過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依戀質量低于一般大學生,表現為不安全依戀類型的比例更高,依戀回避也高于一般大學生,對成人的依戀發(fā)展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9,10]。未來可以通過長期的追蹤研究,探討每個不同階段留守兒童的依戀都會有什么特點,由此采取適當的干預,以減少在以后的成長中形成不安全依戀。
第三,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也是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馬偉娜等綜合國內外研究,驗證了鮑爾比依戀理論的核心假設,即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型影響著個體成年后的依戀表征,依戀具有穩(wěn)定性[11]。但留守兒童的依戀是否也符合這樣的假設而具有穩(wěn)定性呢?這也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
第四,現已有的研究認為兒童的性別、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和與父母聯系的頻率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產生了影響。但有學者發(fā)現,兒童的年齡、性別、氣質、父母的特點和社會環(huán)境等都會對兒童的依戀造成影響[12]。除了家庭以外,學校環(huán)境也是對留守兒童影響較大的社會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除了父母以外,教師是留守兒童的主要支持源[13]。學齡期間的孩子大多時間都在學校,教師和同學會對這些原本缺少親子依戀的留守兒童的依戀造成怎樣的影響是一個值得去研究的方面。在今后的教育中,學校應該加大對留守兒童的支持。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動,比如心理健康輔導課、關于依戀的團體輔導、心理劇等。教師和同學也應多用些時間去關心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動向,從生活、學習、思想各方面為他們帶去溫暖,使他們愛的需要得到滿足,形成歸屬感。
參考文獻:
[1]Weinfield N S,Sroufe A& Egeland B.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Early Adulthood in a High-Risk Sample:Continuity,Discontinuity and Their Correlates[J].Child development,2000(71).
[2]Peter Muris,CorMeesters,Marion. Self-reported attachment style, attachment quality and sympl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0).
[3]唐玲.青少年依戀量表的編制及留守初中生依戀發(fā)展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
[4]張杉杉.初中生的依戀:結構及其相關因素[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
[5] 李彩娜.青少年依戀的發(fā)展特點、影響因素及其與社會適應關系的追蹤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
[6]Furman Wyndol,Simon Valerie. Adolescents working models and styles for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J].Child Development.2002(73).
[7]王冬梅.家庭背景下兒童安全型依戀的影響因素及策略探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8,5.
[8] 岳永華,張光珍,陳會昌,梁宗保,陳欣銀.兒童的依戀類型與其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2.
[9] 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成人依戀、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0,2.
[10] 李曉敏,羅靜,呂麗霞,高文斌.承德高校有留守經歷農村大學生成人依戀類型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6.
[11] 馬偉娜,曹亮,桑標.從嬰兒期到成年期的依戀穩(wěn)定性[J].心理科學,2009,4.
[12] 宋海榮,陳國鵬.關于兒童依戀影響因素的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1.
[13] 劉霞,胡心怡,申繼亮.不同來源社會支持對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編輯 / 于 洪 楊 怡 終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