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慎花 譚頂良
〔摘要〕兒童的行為問題不僅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和社會化過程,還會導致其成人期的適應不良、精神疾病和違法犯罪等;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重要環(huán)境,往往是兒童行為問題產生的重要發(fā)源地;本研究從家庭的經濟收入、結構類型、父母性格特征和生活習慣、教養(yǎng)方式及父母分歧等方面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進行了綜述,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進一步的研究線索。
〔關鍵詞〕兒童;行為問題;家庭因素;教養(yǎng)方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13-0008-03
一、前言
兒童行為問題或問題行為,是指兒童期出現的、在嚴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上都超過了相應年齡所允許的正常范圍的異常行為[1]。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認為,從廣義上講“問題行為是一個術語”,指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生的麻煩。如“極端的羞怯”“對教師或其他權威人物的長期對抗”“過度的白日夢”“曠課”“長期的不愉快或抑郁”都可看作是問題行為[2]。美國教育界普遍認可的問題行為概念是:學校學習存在問題;人際關系不良;不合適的行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與學習有關的軀體癥狀。兒童的行為問題是兒童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據McGee等學者研究中的發(fā)現,十個兒童中至少有一個有明顯的問題。Loeber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相當一部分兒童中,早期的問題行為尤其是外顯的問題行為具有較強的持續(xù)性,到青春期以后變化的可能性較小。兒童的行為問題不僅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和社會化過程,還會導致其成人期的適應不良、精神疾病和違法犯罪等,還有研究證明行為問題兒童的生活質量在多個方面顯著低于正常兒童,同時兒童的行為問題還會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一定的負擔[3]。因此,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是臨床心理學、精神醫(yī)學及教育心理學等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要想預防和減少兒童的行為問題,使他們能夠順利健康成長,就要探討和研究兒童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以尋求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應對方法。
二、兒童行為問題的家庭影響因素分析
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各種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創(chuàng)傷等,都可能干擾和阻礙兒童心理的正常發(fā)展,導致他們產生情緒或行為上的偏差。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發(fā)展最早和最持久的環(huán)境,是個體人格發(fā)展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也往往是心理問題的發(fā)源地[4]。
1. 家庭經濟狀況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家庭的經濟收入不僅是兒童住房、衣食、玩具和書籍等各方面的重要物質保障,同時家庭收入的高低還可能會影響到父母對孩子教育上和精神上的投入。如果家庭陷入貧窮,會嚴重威脅到父母的教育和兒童的發(fā)展,而且貧困發(fā)生得越早、持續(xù)的時間越長,對兒童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破壞也就越大,這其中還包括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和學習成績[5]。國內學者桑標等的研究進一步證明,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是兒童行為問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6]。家庭收入低的幼兒比家庭收入高的幼兒在交往缺陷、不良習慣、進食睡眠方面存在更多問題[7]。對于男童來說,家庭的經濟投入情況會影響抑郁和探索性行為;對女童來說,對兒童的經濟投入情況會影響退縮和多動行為[8]。其可能原因是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家長就無需為生存而忙碌、奔波,有更多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同時物質上的富足也能夠讓家長為兒童購買較多的兒童讀物、玩具以及參加較多的娛樂活動。相反,經濟地位低的父母由于生活艱辛,不僅沒有多少時間與子女相處,而且由于不愿意子女過著與自己同樣的生活,而期望子女能在學業(yè)上有所成就,更可能對孩子采取嚴厲懲罰的教養(yǎng)方式。此外,父母文化程度較高者大多從事較體面、待遇較高的工作,這又進一步通過家庭經濟狀況來影響著兒童的成長。
2. 家庭結構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組成的類型及各成員相互間的關系。家庭結構是兒童社會化和兒童行為問題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學者王琳研究顯示,家庭氛圍和類型對兒童行為問題影響的危險性分別排第一、第二位,進一步明確了家庭氛圍和類型對小學生行為問題影響作用大于家庭經濟狀況及具體差異值[9]。王玉鳳等學者對北京城區(qū)2432名學齡兒童調查發(fā)現,大家庭中兒童行問題的檢出率最低,核心型家庭和中間型家庭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居中,單親型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最高[10]。而孫殿鳳的研究結果表明,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兒童較核心家庭的兒童更易出現行為問題。對于男童來說,家庭結構會影響體訴、不成熟和分裂樣癥狀;對于女童來說,家庭結構會影響退縮和多動,與王玉鳳的研究略有差異[11]。關于家庭中子女的數量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國外一些研究發(fā)現在小家庭中的兒童身上出現焦慮現象更為普遍。相反,在多子女家庭,過于壓抑以及缺乏監(jiān)督可能會導致兒童出現反社會行為和過失行為(Wagner,Schubber,1985)。學者鄭名、辛宏偉的研究認為,獨生子女在性格缺陷和行為障礙兩個方面的問題比非獨生子女多[8]。姚梅玲等對獨生子女家庭及多子女家庭的比較發(fā)現,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分焦慮因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焦慮程度高[11]。原因可能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和期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給孩子自由支配和發(fā)揮的空間較少,從而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
3. 父母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習慣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家庭是是制造性格的工廠,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在嬰幼兒階段,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父母的性格特征、言行舉止,包括不良行為和習慣,都會通過家庭環(huán)境耳濡目染逐漸使兒童形成不良習慣,影響兒童的健康和發(fā)展。國外學者通過比較攻擊—反社會男孩的父親與其他男孩的父親,發(fā)現前者出現反社會人格和酒癮者更多見[12]。國內學者劉賢臣、周曉彬等學者研究發(fā)現,父母的內向性格、父親酗酒、父親患精神疾病與兒童的行為問題有高度相關[13,14]。還有的學者研究發(fā)現在兒童的心理問題方面,父母具有不良習慣的家庭比父母沒有不良習慣的普通家庭更為嚴重,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兒童的問題行為、情緒不良及人際交往過程中,例如敏感、違紀、缺乏合作與溝通、對立、孤獨、自卑、偏執(zhí)、冷漠、對立、焦慮等[15]。其可能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性格內向或者有不良習慣的父母相對來說育兒水平和能力低,對孩子的心理反應缺乏敏感性,對孩子的各種需求應答少,或者缺乏積極的情感表露,父母與子女間難以形成親密的依戀關系;二是父母的吸煙、酗酒、賭博等不良行為容易激化家庭矛盾,造成家庭氣氛的緊張和對立,從而導致兒童心理壓力增大,所以會比正常家庭的兒童出現更多的心理問題。
4.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父母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普遍被認為是兒童學業(yè)問題、行為問題及其他多種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學者Michelle的研究發(fā)現,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及其他問題行為(如藥物濫用、酗酒、反社會行為)有影響。Patterson等學者研究發(fā)現,不良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與兒童的反社會行為有著因果關系,家長不良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是兒童發(fā)生問題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反社會兒童、攻擊性兒童的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暴戾而不一致地進行管教,對兒童行為缺乏監(jiān)控管理,父母也很少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來[16]。我國學者陳會昌等人分別對2~4歲和4~7歲的幼兒進行追蹤調查發(fā)現,兒童2~4歲時的問題行為與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兒童的外顯問題行為與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的相互作用較強,兒童內隱的問題行為與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的相互作用較弱;從4歲到7歲,父親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與兒童的問題行為和學校適應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關[17]。董會芹、張文新研究發(fā)現,專制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下的兒童容易攻擊同伴或者被同伴統(tǒng)治;冷漠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下的兒童會表現出攻擊與犯罪行為;放縱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下的兒童也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18]。鄒芙蓉、徐韋等學者的研究發(fā)現,有行為問題個體的父親偏愛、父親拒絕否認、父親懲罰嚴厲與母親偏愛、母親懲罰嚴厲、母親過分干涉和過分保護因子分顯著高于無行為問題個體,而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分顯著低于無行為問題個體[19,20]。如果父母對孩子懲罰嚴厲,孩子則容易產生憂慮、退縮、不安全、懷疑、沖動等行為,而且具有很強的侵犯性;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則易使孩子產生任性、依賴、情緒不穩(wěn)、交往困難等行為問題;拒絕和否認則易使兒童感到壓抑并有嚴重自卑感,并且被拒絕的兒童最容易產生攻擊和破壞性行為,被忽略的兒童則在任何方面都沒有突出的表現,積極性都很低。還有研究發(fā)現父母關懷與反社會人格癥狀呈顯著負相關,父母的鼓勵行為自由與反社會人格癥狀呈顯著正相關,母親否認心理自主與反社會人格癥狀呈顯著正相關[21]。
5. 父母分歧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父母雙方是獨立的個體,由于成長的家庭背景、學習環(huán)境和工作環(huán)境各不相同,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和教養(yǎng)理念也各不相同,分歧不可避免。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父母分歧的內容可能引發(fā)兒童某種特殊的問題行為。Hodder等人研究發(fā)現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易使兒童出現攻擊和焦慮等異常行為。高雯、陳會昌研究發(fā)現父母分歧的頻繁程度對兒童的內部問題和身體問題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不同的是對兒童外部問題的影響不大。具體地說,父母的行為分歧可預測兒童的退縮、焦慮、社交不良和多動/注意問題;重大決定分歧可預測違紀;對待朋友分歧可預測攻擊;教育分歧能預測身體疾??;生活目標分歧可預測分裂樣/強迫傾向[22]。衣明紀研究也發(fā)現,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意見分歧嚴重,期望值過高,兒童行為問題則較多[23]。教育方式不一致、打罵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矛盾、憂慮、退縮、偏激的心理,處事缺乏自信,任性沖動,從而造成人格或行為偏倚等軀體化癥狀。父母分歧之所以會影響兒童的身心發(fā)展,一是當夫妻雙方在教養(yǎng)方式上存在較多的分歧時,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會使孩子處于不穩(wěn)定或矛盾的教育氛圍中無所適從;二是一些膽小或敏感的孩子容易把父母間的矛盾和沖突歸因到自己身上,在家里惶恐不安,生怕因自己做事不小心而引發(fā)父母間的沖突或爭吵,嚴重缺乏安全感。
家庭作為兒童早期社會化和人格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家庭的經濟狀況、結構特征、父母的個性特征、生活習慣和教養(yǎng)方式等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諸多學者的研究也已證實這一點。作為孩子成長路上重要陪伴者和影響者的父母,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確立科學的養(yǎng)育觀,以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并要努力改善自身不良的個性特征和生活習慣,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融洽的精神氛圍。
參考文獻:
[1]李雪榮.兒童行為與情緒障礙[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
[2]王薇.家庭環(huán)境對小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10.
[3]Sawyer MC,Whasit ES L,Rey JM,et al.Health related qualit 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J] .J Am Acad Child Adolese Psychiatry,2002,41:530-537.
[4]曾女星,徐靜.心理治療:原則與方法[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17-10.
[5][美]勞拉.E.貝克,兒童發(fā)展[M].吳穎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790-791.
[6]桑標,席居哲.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影響機制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1):80-84.
[7]鄭名,辛宏偉.甘肅省291名農村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5(5):597-599.
[8]孫殿鳳,衣明紀.4~歲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11(4):245-246.
[9]王琳,季建林.小學生行為問題影響因素重要性差異專家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27(6):771-772.
[10]王玉鳳.北京市城區(qū)2432名學齡兒童行為問題調查報告-學校行為問題與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2(3):114-117.
[11]姚梅玲,陳靜靜.鄭州市3-5歲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5244-5266.
[12]Birch L L,Davison K K.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ing behacioral controls of food intake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J].Pediatr Clin North,2001,48(4):893-907.
[13]周曉彬.6-11歲農村學齡兒童行為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9,8(3):215-216.
[14]劉賢臣,郭傳琴等.4-5歲兒童行為問題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1994,9(1):39-411.
[15]陳利民,張美蘭.父母不良習慣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2):216-217.
[16]Patterson,G.R.,DeBarysheB.D.,& Ramsey,E.,oregon Social LearningCenter[J].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29–335.
[17]陳會昌,張宏學.父親教養(yǎng)態(tài)度與兒童在4-7歲間的問題行為和學校適應[J].心理科學,2004,27(5):1041-1045.
[18]董會芹,張文新.家庭對兒童欺負受欺負的影響[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0(3):127-130.
[19]徐韋.家庭環(huán)境與兒童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2,11(1):77-78.
[20]鄒芙蓉.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之間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5):529-530.
[21]蔣獎,許燕.兒童期虐待、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反社會人格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6):642-645.
[22]高雯,陳會昌.父母分歧對歲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22(11):791-794.
[23]衣明紀.兒童行為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青島醫(yī)學學報,1997,33(4):329-331.
(作者單位:1. 江蘇省教育學院運河分院,邳州,221300;2.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210097)
編輯 / 于 洪 楊 怡 終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