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超 杜益文
兒童文學大師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的成名作《長襪子皮皮》構建了一個獨特的兒童世界。在人們看來,這個襪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腳大一倍的孩童行為狂野,在各方面都不符合傳統(tǒng)的“乖孩子”形象。然而,一方面,林格倫通過作品呼吁:應該釋放兒童天性,不給予其過重的情感壓抑。另一方面,也是最為深層的用意,通過這個“世紀兒童”形象,傳達了她的“另類”教育觀:構建自由的空間,讓兒童快樂成長,從而寓教于樂,為其獨立、自在地成長奠定基礎。
一、維拉·維洛古拉的隱喻
——敢于獨立生活
維拉·維洛古拉是皮皮的居所,這間破舊的房子坐落在小鎮(zhèn)郊外一個東倒西歪的院子里。由于皮皮的媽媽早就過世,船長爸爸被卷入了海中生死毫無音訊,只有九歲的皮皮獨自生活在這里,她承擔起一切的變故并將自己的生活打造得有聲有色。皮皮不需要成人的關懷和任何人的憐憫,獨自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純真世界中自由生活。她“相信她媽媽坐在天上,通過一個小孔看著她在人間的女兒。皮皮經常向她招手說:‘請不要擔心,我會料理自己的!”。“‘我的媽媽是天使,我爸爸是黑人國王,確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這么棒的好父母!皮皮說,心里著實高興”。她學會自己煎餅、煎蛋,自己叫自己上床,她第一回叫的時候很客氣,如果不聽,再叫一次,不過兇多了,如果還是不聽,那就打屁股!皮皮的言語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使人心酸不已??v觀全文,沒有親人在身邊的皮皮不受傳統(tǒng)教育、不受成人的羈絆,她沒有憂慮,自主性強,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她絲毫不會由于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壓力而在幼小的心靈里留下陰影。
獨具匠心的林格倫如此處理隱含了兩重意味:一、將皮皮的父母隱藏在其背后,暗指現(xiàn)實社會成人對兒童的干預力量過于強大,兒童往往被置于成人背后,隨著成人的意愿和腳步擺動,扼殺了其自由的天性,使兒童過早地被框在社會的框架中,逐步形成了僵死的思維和固定的模式。這樣的兒童長大后又以同樣的方式去復制與他們如出一轍的人,長此以往,人們未能在早期就學會疏導自己的內心,承擔著巨大精神壓力的個體無法排遣內心的壓抑,造成社會群體的心理問題局面。當然,林格倫并非認為兒童不需要父母的關懷,皮皮父母的隱藏暗指,成人應該改變思維置身于兒童的背后,讓孩子將親情融入內心中,以自己為主體和目的,學會自我引導,不引起大人的擔憂。父母要敢于將主動權交給孩子,方使孩子更加快樂健康的成長。二、林格倫塑造的皮皮,將其父母隱藏在背后,有著另一層重要意義。皮皮形象的塑造對于失去父母或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一種極大的鼓勵,他們能從皮皮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鼓舞自己成長,造成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問題得以減少??梢哉f,林格倫塑造的這個形象不僅是順應了童年的自己,更是潛在地映襯出她的慈愛之心,對兒童成長的極度關懷,全面地關照整個兒童群體的健康成長。
二、無厘頭游戲的隱喻
——敢于解決難題
皮皮常常想出各種無厘頭的游戲,行為恣肆,像一個“瘋丫頭”。在“皮皮玩海上遇險”中,三個十歲左右的孩子獨自出門,來到一個荒島玩海上沉船遇險游戲。在荒島上時,皮皮營造了一次遇險經歷,杜米和安妮卡真正體會到了遇險時的焦急心情,他們從未有過這種經歷,不知道怎么處理。而皮皮懂得帶上空罐頭盒,可以在遇險時把信裝在里面,讓它漂流去向別人求救。杜米和阿妮卡按照皮皮的指揮,提高了鎮(zhèn)定對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整個遇險過程都是在皮皮的“導演”下發(fā)生的,也就是狂放的皮皮一次無所拘束的游戲活動。在遇險中寓于游戲性,表明了在兒童生活中游戲無時不在,滲透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在自然因素不可抗拒的情況下,兒童也要釋放自己的游戲天性。然而,這樣的游戲活動并不只是“玩”,兒童在其間學會的東西遠遠大于成人對其進行灌輸教育。其一,遠離生活的游戲補償了兒童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他們跟隨皮皮的腳步放飛心靈。其二,兒童在驚險中體會到遇到難題時如何去面對,如何強大起來。
另外,在童話中我們看到,杜米和阿妮卡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的“不允許”,這樣的“乖小孩”在天性的壓制下,注定永遠跟隨成人設立的軌道行走,永遠生活在社會的條條框框中。由此也造成兒童懦弱的心理,凡事不敢嘗試,不敢去解開問題的內幕。阿妮卡爬樹的時候嚇哭了。在皮皮的鼓勵下,她才哆嗦著兩腿重新爬上樹,最后一段路不好爬,她一看見樹窟窿很黑,又害怕地縮了回去。因此,作家表面上是寫皮皮的調皮貪玩,卻從中表達了她與眾不同的教育觀。
三、“懲罰表”的隱喻
——敢于挑戰(zhàn)權威
林格倫作品的出現(xiàn),極大地震撼了傳統(tǒng)兒童教育觀念的權威地位。在《長襪子皮皮》中,人們認為皮皮應該去學校接受傳統(tǒng)的教育。當皮皮在老師面前總不能遵照禮法并天馬行空地回答問題時,老師束手無策,他們已經習慣了將初來的孩子訓導成規(guī)矩的學生,像皮皮如此野性四射的學生總是令人頭疼和厭煩的。傳統(tǒng)的教育沒有依據兒童的天性來制定適合他們學習的方式,一味灌輸,未考慮到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接受能力。老師說“她當然生氣了,特別是皮皮表現(xiàn)得很不好,像皮皮這樣的女孩子,是不能上學的,不管她多么想上學也不行”。教育機關面對不肯循規(guī)蹈矩的學生時,不是去考慮改變教育方式,而是將這類學生轟出門外,培養(yǎng)出一群低眉順耳的乖小孩?!啊拍炅耍覜]有什么懲罰表(乘法表)也過得很好,皮皮說,因此我想以后也能很好地過下去”。然而,杜米之類的乖孩子卻希望皮皮和他們一起上學,“他們更樂意去跟皮皮一塊玩兒。不過要是皮皮也去上學的話,他們的心情就會大不相同”。兒童的天性在兩類不同的兒童口中被表達出來,足以說明傳統(tǒng)教育中能結合兒童天性來安排的模式太少,不能因材施教,這便是為什么學校教育會造成部分兒童厭倦的主要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家們已經意識到兒童教育應結合兒童進行,不該以成人的思維模式和方式去教育他們。杜威強調教育促進兒童本能生長,提出了“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原則,認為教育就是本能的生長過程。他還大聲疾呼:必須以兒童為教育的出發(fā)點,把兒童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手段來看待,教育措施一定要圍繞著兒童來實施。③林格倫正是反映出,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確實具有不可缺乏的作用,但是,如何針對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使他們愉快地接受知識,這也是兒童快樂成長的不可或缺之處。
因此,在林格倫的教育觀中,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是前提,快樂成長是手段,寓教于樂是目的。作家的教育觀高屋建瓴,在她創(chuàng)造的兒童世界里,兒童更加的獨立、自強,避免了在大人的身后亦步亦趨。林格倫所塑造的兒童世界以博大的情懷反映著其教育觀、倫理觀,表現(xiàn)了對兒童極大的人文關懷,這并非站在傳統(tǒng)教育的對立面,而是作為其的補充,促使兒童更全面、快樂、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林格倫:《長襪子皮皮》,李之義譯,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年。
[2]韋葦:《西方兒童文學史》,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年。
(作者簡介:吳海超,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文學碩士;杜益文,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