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東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這是《新課程標準》對我們提出的教學目標。那么,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呢?作者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精讀細讀,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具有嫻雅精致、膾炙人口的特點,它們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從不同方面反映出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時,要注重指導他們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教師要讓學生逐漸形成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就存在一種心理期待,即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美妙的心靈愉悅感。對于初中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扒閯佑谥卸斡谘浴保瑑?yōu)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二、營建課堂師生互動,優(yōu)化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要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使學生受益匪淺。我們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多地繼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guī)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guī)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直接對其產(chǎn)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優(yōu)化學習效果
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jīng)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
(西峽縣城區(qū)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