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岳祥
設計思路:呼號運球通過傳統(tǒng)“呼號”游戲改編而成。本課準備部分以行進間(慢跑)運球熟悉球性和熱身,報數(shù)為叫號做鋪墊,基本部分以叫號舉手、叫號往返跑、叫號運球為主要練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練習興趣,層層深入,通過分組練習加大練習密度。
呼號說明:本課采用口令、示意牌、手勢的形式叫號,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場地布置:叫號往返跑時,往返距離適當縮短,重在體驗被叫時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學生練習時兩路縱隊間距離要留足,保證后邊學生能夠迅速跑到前面或出列運球。
教具說明:本課如果有條件滿足一人一球,可以在準備活動中進行行進間運球練習,如若不能滿足,最少要保證一路縱隊一個籃球或根據分組練習時分組多少準備籃球。示意牌可以利用板羽球牌書寫數(shù)字、卡片書寫數(shù)字。
【點評】:新課程進程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老師們力圖嘗試把體育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本期“實案選登”選出5份籃球教案,在其中可以看出,教師們在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方面,做出了努力。
洪道毅、易劍清的《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在基本掌握技術的基礎上,以傳接球路線的變化,距離的變化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把動作要領、易犯錯誤、糾正方法通過不同顏色的練習卡片提供給學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交流提供了方便。
李鋒老師在《體前變向換手運球》中的無球練習是一個亮點?!盁o球行進中的一對一盯防練習”很好地關注了學生運球的水平,防止了由于丟球而導致的的注意力分散現(xiàn)象,讓學生更為充分地體驗跨步變向、加速超越等身體感覺,這對動作技術的學習是十分有利的;在體能練習階段的“Z”字形接力比賽,則讓學生對變向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與《交叉步持球突破接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兩篇設計層次清晰,并且準備部分與體能部分的設計很好地關注了教學設計的整體性,所采用的練習手段與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與主體學習內容的相關性。
《呼號運球教學設計》很特別,實質是對傳統(tǒng)“呼號”游戲一種變化。對于水平一的孩子,借助運球來發(fā)展學生快速反應的能力,這是一個好的思路,表明了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樣的探索更多挖掘了教學內容的功能與價值,也為場地與器材匱乏的地區(qū)如何更好地開展教學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