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濤
摘要:非婚同居,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自古有之,但由于倫理和道德的束縛而長期受到社會的抑制和法律的約束。在世界范圍內,自二戰(zhàn)以來非婚同居呈現(xiàn)出與日俱增的態(tài)勢。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非婚同居也日益遞增并逐漸成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歐美國家對非婚同居已經進行的立法探索和司法實踐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試以總結規(guī)律性或共性的規(guī)制體系和規(guī)制特點,探究共性背后的原因,吸收和借鑒其中有益之處。
關鍵詞:非婚同居;法律規(guī)制;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7-0162-02
在現(xiàn)代社會中,非婚同居制度對于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均對此制度有所涉及,但是,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較為簡單,對一些問題尚缺乏細致的規(guī)定,從而影響了該制度應有作用的發(fā)揮。因此如何吸收和借鑒國外非婚同居制度的有益之處就成為當務之急。
1 國外非婚同居制度的立法概況
1.1 大陸法系國家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1)德國非婚同居的法律規(guī)制。
作為大陸法系的代表性國家,德國在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介入規(guī)制時機、立法規(guī)制模式以及內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德國對非婚同居進行法律規(guī)制的介入主要是從保護非婚生子女的權益開始。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中確定的“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被認為是世界各國處理有關兒童事務所必須遵守的原則。德國認為,從這個原則出發(fā),國家應該賦予正在撫育子女的同居者以權益。在立法規(guī)制模式方面,德國規(guī)定非婚同居適用一般的法律條款。這樣的規(guī)定既是民法規(guī)則的普遍性的具體體現(xiàn),又是德國政府對同居關系的關注態(tài)度的立法體現(xiàn)。當然,德國非婚同居當事人可以通過訂立同居協(xié)議來處理其非婚同居關系。這是德國在保護同居者利益方面的重要法律制度。
(2)法國非婚同居的法律規(guī)制。
歷史上,法國立法幾乎沒有任何有利于非婚同居伴侶的規(guī)定。但自20世紀下半葉起,司法和行政方面開始突破立法對非婚同居關系的強硬態(tài)度。法國議會于1999年11月15日通過了關于“緊密關系民事協(xié)議與同居”(簡稱PACS)的法令,并于2000年1月生效實施?,F(xiàn)行《法國民法典》第515-1條規(guī)定,PACS是指兩個異性,甚至兩個同性的成年自然人之間為組織共同生活而訂立的協(xié)議。
(3)北歐國家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北歐國家大多屬于制度化福利國家,國家盡量承認和滿足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需求,社會福利一般不以婚姻狀況為依據(jù)區(qū)別對待社會成員,而是以個體作為受益人,不關注家庭的模式是婚姻還是同居。
1.2 英美法系國家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1)美國對非婚同居的法律規(guī)制。
在英美法系國家,衡平法原則是非婚同居當事人獲得權利救濟的重要途徑。在美國,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推定配偶原則,即不符合法定婚姻的實質要件,但因為主觀的善意而推定為合法婚姻。推定配偶的目的在于保護善意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推定配偶之外,還存在著一種更加松散的調節(jié)非婚同居關系的法律模式即契約模式。所謂契約模式是指,在不具備推定婚姻的構成要件的情況下,允許同居雙方通過合意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處理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涵蓋的范圍可以包括同居期間的財產管理使用、扶養(yǎng)關系、生活費用和家務勞動的分擔、子女撫養(yǎng)責任的承擔、同居解除時的財產分配等。但是這種約定的內容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同居雙方建立的契約不能以不道德的,非法性的服務為目的。
(2)英國對非婚同居的法律規(guī)制。
英國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把非婚同居伴侶視同已婚配偶,在某些情況把同居視為劣于婚姻的家庭形式,在某些情況下又根本無視非婚同居關系,將同居伴侶視同陌路人。基于普通法傳統(tǒng),對其規(guī)制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制定法缺乏系統(tǒng)性。英國一直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有關非婚同居者的成文法散見于不同領域的法律規(guī)定。其二,判例法缺乏統(tǒng)一性。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立法。類似情況下的非婚同居者可能得到的法律待遇是極不一致的。非婚同居者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享有權利,并不取決于同居關系的狀態(tài)。成文法如此,判例法更為明顯。
2 國外非婚同居制度的比較分析
2.1 立法態(tài)度的比較
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自由、平等以及人權觀念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女權運動興起,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性革命”等使現(xiàn)代西方個別主要國家中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價值觀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對待非婚同居的態(tài)度問題上,各國的情況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1)完全承認主義。(2)限制承認主義。(3)不承認主義。
2.2 立法模式的比較
不同的立法模式蘊涵著不同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不同的立法技術。立法模式的選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各國國情千差萬別,因此,對于非婚同居的立法規(guī)制,各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類。
其一,同性同居與異性同居的合并與分立規(guī)制。以非婚同居當事人的性別為標準分類,分為同性同居和異性同居。對于同性同居和異性同居,選擇合并規(guī)制還是分立規(guī)制,其基本考量點在于兩種同居方式是否存在本質上的不同點。支持合并規(guī)制的觀點認為二者并無二致,無須分立規(guī)制;而支持分立的觀點則認為同性同居制度應該是一種“準婚姻”制度,當事人應該獲得類似婚姻的權利和義務,異性同居制度必須與婚姻制度有所不同,這樣才能體現(xiàn)其獨特價值。
其二,單行立法規(guī)制與統(tǒng)一立法規(guī)制。單行立法模式主要是為了滿足同性伴侶行使和享有家庭生活權利,因此,很多國家的單行法如《登記伴侶關系法》僅適用于同性伴侶,但也有國家和地區(qū)將其適用于異性伴侶,這種立法模式為非婚同居關系設計了一套獨立的、內部和諧一致的規(guī)則體系,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維護非婚同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以單行立法的形式也使非婚同居制度有別于婚姻制度,事實上有利于維護婚姻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統(tǒng)一立法模式主要是將非婚同居關系納入到婚姻家庭法體系之下。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國,德國沒有針對非婚同居進行單行立法,但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相關章節(jié)規(guī)定,有些調整婚姻關系的條款允許例外地類推適用于非婚同居。這種立法模式的立法目的并不是賦予非婚同居以特權,而是側重于對婚姻配偶的保護,從而維護婚姻制度。從這個角度來講,這種模式并不能徹底解決非婚同居關系問題。
其三,同等待遇與差別待遇。根據(jù)是否給予非婚同居婚姻化的待遇,可以將非婚同居立法模式分為等同于婚姻和區(qū)別于婚姻的兩種立法模式。
2.3 立法內容的比較
縱觀國外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無論其采用何種立法模式,都會涉及到非婚同居關系的成立、效力和解除三項基本內容。針對這些具體內容展開分析、比較,有助于我們把握國外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精髓,從而為我國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構建提供有益的參考。
(1)非婚同居關系的成立。法律意義上非婚同居關系的成立,是指符合什么條件的共同生活關系被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對于非婚同居關系的成立,采用登記制還是不登記制,取決于各國的國情、立法傳統(tǒng)、立法技術等綜合因素。
(2)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是指受法律調整的非婚同居關系在雙方當事入之間、當事人與第三方之間產生的人身和財產關系。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的效力;二是非婚同居在親子間的效力;三是對非婚生子女以外的第三人的效力。
3 國外非婚同居制度的發(fā)展趨勢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不論同性還是異性,在婚姻之外建立的彼此信任和依賴的共同生活關系都可以得到法律的認可。有理由預期,大多數(shù)國家可能在非婚同居與婚姻的關系問題上改變其保守觀點,正視同居與婚姻并存的局面。法律的漠視態(tài)度并不會抑制非婚同居的盛行,家庭法律制度應當承認實際存在的共同生活形式。在家屬或配偶身份關系到達是否能夠享受福利待遇的國家里,這種趨勢尤為明顯。
參考文獻
[1]@何麗新.構建我國非婚同居的法律機制[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1).
[2]@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