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紐斯曾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苯虒W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體驗,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有利于抽象知識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體感知和形象思維相結合,激起學生對新問題探索的興趣,增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聯(lián)系生活。葉圣陶先生指出:“學語文,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越逼近原型,理解越快、越真。對于課文中有生活體驗的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感悟,而對某種缺乏生活體驗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創(chuàng)設一些機會讓學生去親歷,加強體驗,促進感悟。如《撈鐵?!芬徽n的教學,可結合這樣一個小實驗: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桶水,一個鉛球(或石塊)。先讓學生把鉛球放入水桶中,然后從水桶底拿到水面,再把鉛球從水面拿出水桶。如此反復幾次,感受到鉛球在水中和水外的重量變化。由于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對浮力這個概念有了形象的感知,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興趣濃厚,達到了良好效果。因此,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積累,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角色扮演。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給予學生表演的機會,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如在教《會搖尾巴的狼》一課時,可組織學生分別扮演狼和老山羊。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進一步感悟“狼”從裝出偽善的面孔到露出兇惡本性以及“老山羊”不輕信花言巧語,一步一步地識破狼的詭計、兇殘本性的過程。通過角色扮演,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文章所描繪的形象有了更真切的體驗。
3.展開想象。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的關鍵處進行拓展,運用想象,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加強語言實踐,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升華情感體驗。如在《生死相隨的海鷗》一文的教學中,可多處運用想象體驗,當小海鷗的叫聲驚動了其他的海鷗,他們成群結隊地趕來營救時,可想象這一場面的氣勢;在寫到只有一只海鷗與受傷的海鷗生死相隨時,可想象它們是什么關系;在兩只海鷗隨波而去時,可想象它們的結果……通過想象,使學生與海鷗一起飛翔,與海鷗一起受傷,與海鷗一起隨波而去,與海鷗一起體驗感悟友情與親情。
4.補充資料。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而且他們與作者所處的年代不同,所以在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與文本都有相當大的距離。要讓學生真切體驗文本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因此,適時適度地補充相關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習《“走”完長征的嬰兒》一文時,由于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時代比較遠,對小學生來說體會長征精神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除了讓學生品讀文本中描寫紅軍遇到困難的語句外,還可以補充播放一段紅軍長征的錄像,調動學生的感官,深入了解紅軍長征途中的艱辛。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體驗感悟時,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長征精神的,在彼此交流感悟的基礎上,學生才能較深刻地體會到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摘自《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