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學生身邊的事和感興趣的事,努力提高小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shù)學觀。
有這樣一則事例:對問題“一條船上有75頭牛,32只羊,船長今年多少歲?”得出答案的比例為:浙江奉化某四年級學生占92.5%,山東濟南市某校初中學生占91%,上海市某小學三年級學生占12.6%。見到這樣高的答案率,我對這一調查報告產生了很大的懷疑。有一次數(shù)學測驗,三年級有這樣一道數(shù)學應用題:爺爺今年72歲,是小琴年齡的8倍,小琴今年是幾歲?不少學生見倍就乘,因此得出:72×8=576(歲)。這充分說明,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離生活太遠了,學生生活太封閉了,學生為學數(shù)學而學,缺乏對結果合理性的判斷能力。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尤其是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該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活動,努力反映學生身邊的事和感興趣的事,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lián)系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從而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果。
心理學告訴我們,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后來活動產生影響的特殊心理準備狀態(tài)或活動的傾向性。定式思維在解決問題中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地方。前面的例子正好充分說明這一點。問船長多少歲?學生受“用題目的已知條件通過某些四則運算就一定能算出題目的所求問題”這一定式思維所干擾,算出船長107歲或43歲;“小琴今年576歲”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受“已知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的幾倍,求這個數(shù)用乘法”這一思維定式的干擾,見倍就乘。如果能明白:“問船長多少歲”與題目中的已知條件“75頭牛、32只羊”毫無關系,就可以肯定此題沒有答案。對于“小琴今年576歲”這個答案,如果學生能把這個結論與社會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從而可判斷這個答案是錯誤的。(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小河鎮(zhèn)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