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首先是文言文,“言”是不可偏廢的,文意和字詞句的梳理是重點。但《論語》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又是要細細感悟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文”“言”并重,避免枯燥的說理和繁瑣的字詞解釋。不久前,筆者聆聽了特級教師肖培東先生的一堂《誨人不倦》,頗有感觸。
【片段一】“言”“文”并重,引領學生
師:“誨人不倦”中的“誨人”,是什么意思?
生:教導別人。
師:“誨人不倦”是什么意思呢?
生:教導別人不懈怠。
師:那么孔子為什么要主張“誨人”?或者說,人為什么需要教育?
生: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師:這句話什么意思?這里的“習”跟“學而時習之”的“習”意思是否一樣?
生: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遠。這里的“習”是“習染”,而“學而時習之”的“習”是“溫習”。
師:習染就是外在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包括教育在內(nèi)。正因為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奶煨?,把人的天性往美好、高尚的方向發(fā)展,所以需要教育。再看第二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可見“誨人”的目的在于“移”,即改變,在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質(zhì)、學識修養(yǎng)。從這兩句,大家看看孔子的主張是否有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說“性相近,習相遠”,可以改變;一方面又說“不移”,不能改變。
生:他只說上等和下等的不移。
師:智力太高與太低的改變不了,但絕大多數(shù)中等人是可以改變的。孔子要教育的主要是一般人。那么孔子都教育過哪些人呢?大家找找具體的名字。
(生七嘴八舌:顏淵、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曾參、公西華等)
師:相傳孔子弟子有三千人,有72位高才生!這么多人里面,有貧窮的,如顏回;有富有的,如子貢;有智商高的,如宰我;有智商低的,如曾參。
(展示課件:孔子招收學生是不論出身貴賤和等級的:少數(shù)是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貢;大多數(shù)是平民,如顏回、曾參、子路等,還有出獄的犯人公冶長以及做過盜賊的顏涿聚??鬃诱惺諏W生是不論地域和民族的:孔子是魯國人,從地域看,他的學生不限于魯國,還有齊、宋、晉、楚、秦等國的;從民族看,大多數(shù)是華夏族的,也有少數(shù)民族的??鬃诱惺諏W生是不論年齡大小的:例如,冉伯牛比孔子小7歲、季路比孔子小9歲,而子夏比孔子小44歲、子游比孔子小45歲)
師:從資料來看,孔子對他們都進行了有效的教育,使他們成才??鬃诱嬲龅搅耸裁??
生(齊):有教無類。
【賞析】在上述教學片段中,肖培東先生有明顯的目標預設,選定的教學內(nèi)容較合理。他不是枯燥地提問: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教育的對象是什么?而是循循善誘,從題目入手,三言兩語引到“性相近,習相遠”,同時也抓住了“習”“移”等重點字詞,讓學生明白了教育的作用。然后抓住“上等”和“下等”二詞,巧妙過渡到教育的對象,引出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這充分體現(xiàn)了肖先生教學的機智,既解決了字詞,又讓學生明白了道理,做到“文”“言”兼顧,虛實結(jié)合。
【片段二】反復品讀,感悟哲理
師:那么,他是如何誨人的呢?也就是運用了哪些教學方法呢?
(生看書找答案,約3分鐘)
生:因材施教,在第7章、第8章。
師:那么“憤”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
師:就是很“糾結(jié)”的時候吧。(眾生大笑)
師:“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什么意思?從中看出孔子主張要采用什么教學方法?
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不能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恍然大悟)這是啟發(fā)式教學,而且要舉一反三。
師:“舉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生: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師:請大家齊讀第7章、第8章。(生讀)請問還有哪些屬于啟發(fā)式教學的例子?
生:第3章、第8章。
(師要求生齊讀這兩章的原文和翻譯)
師:“繪事后素” 是什么意思?
生:繪畫的事后于素地,即先有了底子然后繪畫。
師:孔子為什么說“啟予者商也” ?
生:因為他由彩繪聯(lián)想到仁義的事情??鬃訉ψ酉牡幕卮鸶械揭馔?,因為這是他事先沒有想到的,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所以不由得贊嘆。
師:了不起!分析得很精辟,老師佩服你。我們知道,《論語》是口語的記錄,想象一下,孔子說這句話時的語氣、潛藏的情感。請同學們大聲讀一讀這句話,應當讀出怎樣的語氣?
生:開心的、欣喜的。
(生朗讀,但讀得不到位。師范讀。生再讀)
師:可見孔子從弟子的領悟中,自己也得到提升——這就是什么?
生:教學相長。
師:孔子說“始可與言《詩》已矣”,如果把“言”換成“教”,好不好?為什么?
(生自由朗讀、思考,分小組討論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見孔子與學生能平等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知孔子尊重學生。
生:不好。用“言”字可看出孔子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fā)誘導。
……
師:除了啟發(fā)式,還有其他的教學方法嗎?
生: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
師:哪些例子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教學方法?
生:第11章、第22章。
(生齊讀這一章)
師:“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什么意思?
生:冉求做事畏縮,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氣過人,所以要壓一壓他。
師:孔子對冉有和子路說的語氣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應該是怎樣的語氣呢?
生:對冉有,激勵他做事要果敢;對仲由,暗示他做事不要沖動。
師:孔子對兩位學生說話的語氣是不一樣的。下面請同桌進行對話表演,一個讀學生“冉有問”“子路問”的內(nèi)容,一個讀老師“子曰”的內(nèi)容。先練練,等會兒請同學來表演。
(同桌演練。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生體會話語中的豐富情感)
師:對同一問題,孔子的回答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可見孔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不僅因材施教,而且因人而答。還有哪些是因材施教的例子?
生:第11.3章。
師:孔子依據(jù)學生的特長,加以引導,使他們成才。請齊讀這一章。(生讀)
師:除了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還有沒有其他的教學方式?
(生紛紛搖頭)
師:不管何時,不論怎樣,我們絕不允許自己有一點點灰心和失望!
(生積極努力找尋)
生:第5.9章 ,是一種鼓勵的教學。
師:說得很好!孔子為什么連續(xù)兩次說“弗如也”?
生:對子貢的肯定,顏淵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
師:對他能正確認識自我的充分肯定。說完后,子貢會怎樣呢?他會反思,會想快馬加鞭趕上顏淵。
(生齊讀這一章)
師:“弗如也”要讀出怎樣的語氣?
生:語重心長。
生:有對學生的期盼。
師:是的,這不是打擊,而是推動和激勵!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第一個語氣稍輕,后一個語氣加強。等一下,我們請同學來讀一讀。
……
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孔子采用了啟發(fā)式、因材施教還有鼓勵式教學,那么,師生之間的雙邊教學活動都是通過什么方式進行的?
生:討論的方式、對話的形式。
師: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談話的方式討論一些問題,可稱為“談話式教學”。我們設想一下,孔子當時的教學氛圍會是怎樣的?
(生紛紛發(fā)言: 民主、平等、尊重、和諧)
師:孔子就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憑借這樣的教學氛圍,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表現(xiàn)了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他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啟發(fā)式教學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誨學生從不懈怠,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擁戴。
【賞析】《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一定要誦讀的?!墩撜Z》中句式語氣種類很多,陳述、疑問、判斷、祈使、感嘆等語氣的傳達,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同時,還有大量的語氣詞,如“也、哉、乎”等,潛藏了豐富的情感,是有待充分挖掘的教學素材。肖先生重視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反復品讀,感悟其中蘊涵的哲理。當學生沒有讀出情感時,肖先生懷著極大的耐心引導他們品味。例如“啟予者商也”讀出開心的語氣;“弗如也”讀出語重心長的語氣等。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語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痹诜磸偷仄纷x中,學生理解了孔子的態(tài)度,也激發(fā)了琢磨文言文的興趣,明白了文言語氣對語言表達的重要性。
這堂課確定的教學內(nèi)容,緊緊圍繞標題“誨人不倦”展開,沿著“什么是誨人——誨過哪些人——誨人的方法有哪些——誨人不倦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很好地把握了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既重視對“言”的品味,又注重對“文”的詮釋,在反復品讀中,使原本枯燥難懂的文言文,變得活力四射。學生跟著教師不知不覺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這是一次智慧的享受,是一次詩意的教學。(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學)□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