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胡金芳
軍事訓練所致下肢脛前腫痛,是由于下肢長時間重復某一動作過度負荷訓練導致的脛骨髓腔內壓增高癥,是應力骨折前驅癥狀。近年來,隨著軍事作業(yè)及軍事訓練強度普遍增大,脛骨應力骨折在部隊有增多趨勢,特別是新兵[1]。脛前腫痛是脛骨應力骨折的早期臨床表現(xiàn),嚴重影響部隊訓練,如損傷繼續(xù)進行,則可發(fā)生應力骨折,系同一病理過程的不同階段[2]。因此,摸清新兵訓練時脛前腫痛的發(fā)病情況,有助于幫助部隊基層帶兵干部及早發(fā)現(xiàn)應力骨折隱患,便于及時合理地調整訓練內容及強度,預防應力骨折的發(fā)生,為制訂合理的訓練計劃提供科學依據(jù)?,F(xiàn)對71939部隊2010年冬季入伍的部分新兵訓練后下肢脛前腫痛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71939部隊2010年冬季入伍新兵×××人,均為男性;年齡18~20歲,平均19歲。新兵來自城鎮(zhèn)×××人,農村×××人。新兵集中食宿、訓練,新訓時間為2010-12~2011-02,共3個月。按《軍事訓練新大綱》施訓。
1.2 方法 在正步、跑步、軍體共同課目訓練結束后,組織新兵進行統(tǒng)一普查,由經驗豐富的骨科專家實施診斷,主要依據(jù)新兵的自我感覺和體格檢查進行判斷。脛前腫痛的診斷標準為:①新兵均正常參加過訓練,訓練課目、時間相同;②新兵有無訓練后出現(xiàn)小腿內側痛,初為隱痛,隨訓練量增大而加重,部分有局部腫脹,小腿中或上段有局限性疼痛,甚至夜間出現(xiàn)靜止痛;③雙下肢無外傷史;④??茩z查:隱性骨折則沿骨干長軸觸診,有局部固定壓痛點或縱向叩擊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腫脹;⑤特殊檢查:常規(guī)X線檢查一般無骨折征象,嚴重者可有骨折或骨膜反應,必要時行放射性核素掃描或ECT檢查。
診斷為脛前腫痛者填寫《傷病員問卷調查表》。對確診者進行疼痛測量,將疼痛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3個等級,讓確診者按主觀感受進行評價[3]。將新兵按兵源地(城鎮(zhèn)、農村)分為2組后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χ2檢驗),比較不同人群發(fā)病的差異。
2.1 發(fā)病率 ×××名新兵共確診脛前腫痛者×××例,發(fā)病率為42.97%,其中發(fā)展成脛骨應力骨折者××例,占脛前腫痛患者的3.84%,發(fā)病率為1.65%。單側脛前腫痛者××例,雙側脛前腫痛者×××例。
2.2 年齡差異 ×××例脛前腫痛者平均年齡為18.3歲,小于新兵的總體平均年齡19歲。
2.3 地區(qū)差異 脛前腫痛者中來自城鎮(zhèn)×××例,來自農村×××例。 按兵源地分組后進行 χ2檢驗,χ2=1.2477<χ2=3.84,P>0.05,統(tǒng)計學分析結論為城鎮(zhèn)新兵與農村新兵的脛前腫痛發(fā)病率無顯著性差異。
2.4 疼痛差異 脛前腫痛者對疼痛的主觀評價為輕度疼痛××例、中度×××例、重度××例,分別占11.85%、74.67%、13.46%。
3.1 發(fā)病情況 根據(jù)文獻報道,目前在新兵訓練中脛前腫痛及應力骨折有增多的趨勢。本文結果顯示脛前腫痛發(fā)病率為42.97%,但發(fā)展成脛骨應力骨折的僅3.84%,說明雖然新兵訓練強度較大,但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脛前腫痛者的平均年齡小于新兵的總體平均年齡,提示年齡小是脛前腫痛的重要發(fā)病因素,這與已有的文獻報道相符[4]。入伍新兵都是剛剛畢業(yè)的高中生,在3個月的時間,要把一學生腿變成一士兵腿,發(fā)生脛前腫痛現(xiàn)象是不足為怪的。以往認為農村入伍新兵的身體狀況要好于城鎮(zhèn)入伍新兵,本文結果顯示,無地區(qū)差別。分析原因為:現(xiàn)在的新兵在人伍前多為在校學生,除正常參加體育課外多無其他體能訓練。這一情況在城鎮(zhèn)和農村相同。因此,城鎮(zhèn)與農村新兵的身體素質在入伍前無明顯差別。在疼痛測量中,脛前腫痛者主觀評價中度疼痛占74.67%,重度占13.46%,合計88.13%。這一結果提示疼痛對新兵心理的影響較大,多數(shù)新兵認為自身疼痛較重。
3.2 建議 脛前腫痛多見于新兵這類特殊人群。由于脛前腫痛者疼痛癥狀明顯,嚴重影響訓練,同時對心理形成負面效應。應力骨折發(fā)生機制在于反復應力或張力作用,加之骨周圍肌肉軟組織過度損傷導致肌肉不協(xié)調收縮產生的張力和腫脹,早期引起骨髓腔壓力增高,造成骨細胞的微損傷,由于這種微損傷累積,導致骨質結構整體性破壞,從而發(fā)生應力性骨折。因此,當反復單一動作超負荷訓練后出現(xiàn)早期局部肌肉腫痛,應及時停訓,休息7~10 d,同時輔以服用擴血管藥物及物理治療,結合X線檢查排除較明顯骨質損傷,以避免應力骨折的發(fā)生。因此,如何預防脛前腫痛應引起各級領導足夠重視。預防脛前腫痛一個重要對策就是,認真落實《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guī)定》,制訂訓練計劃要科學、循序漸進、勞逸結合,體能訓練應遵循疲勞→休息恢復→訓練再疲勞這一通則,適時調整訓練內容及強度。只有科學訓練,才能預防并減少訓練傷的發(fā)生,保證新訓任務順利完成。
[1]趙振海,馬玉海.126例新兵軍訓致脛骨骨膜增生情況的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1):66.
[2]譚杜勛,卜宗金,梁宗茂,等.180例士兵運動性脛前腫痛與疲勞骨折的防治[J]. 航空軍醫(yī),1996,24(2):79-80.
[3]孫 波.新兵訓練致脛前腫痛的調查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02(6):276.
[4]張貴春,曹學誠.疲勞骨折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7(4):3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