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
2011年12月17日,69歲的金正日去世。
盛大的悼念及葬儀,朝鮮人民特有的撕心裂肺,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但這并非朝鮮體現(xiàn)對已故領袖無限悼念及崇敬的全部。一組神秘的俄羅斯客人悄悄進入朝鮮時,沒有任何媒體捕捉到他們的身影。
他們是專事列寧遺體保存的俄羅斯專家團,這些常年工作在地下室的醫(yī)生,是朝鮮國喪期間無可替代的尊貴外賓。躺在紅布下的金正日,在走完一系列公開殯葬程序后,將經(jīng)由俄羅斯人細致處理,之后才能長久保存以便朝鮮國民瞻仰哀悼。
80多年來,這個專家團隊以其獨門絕技,為世界多個國家提供特殊的上門服務。朝鮮是其唯一的回頭客。1994年金日成去世時,也是俄羅斯專家團隊提供全套遺體防腐保存服務。
錦繡宮里的偉人
俄羅斯、日本、韓國媒體披露俄羅斯專家組抵達朝鮮的消息,被朝鮮官方用另一種方式證實:1月12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發(fā)布的《特別報道》中稱:“金正日委員長將會以與生前一模一樣的形象被保存在主體思想的最高圣地錦繡山紀念宮殿里?!?/p>
在一切皆被視作國家機密,對外高度戒備的國度里,處理金正日遺體這樣的神圣性行為,自然是機密中的機密。外界很難得知第一手詳情,具體是如何處理、如何維護、需要多少資金,只能從列寧遺體保存上進行信息借鑒。
韓國方面保守推斷,金正日將接受如下處理:抽干體內血液;取出大腦、眼球、內臟等器官;遺體浸泡在樹脂香防腐液中,使防腐液滲透到體內;自然干燥處理;添加防腐液,使整個遺體浸泡在防腐液中,但不能讓防腐液灑出棺外;化妝臉部,靠大量防腐劑來掩蓋皮膚的自然變色。遺體的永久保存作業(yè)為期8到12個月,之后每周開棺兩次往遺體雙手和臉部澆防腐劑,每隔2到3年將遺體整個浸泡在防腐劑槽里1個月左右。
無法得知俄羅斯團隊在日常維護工作中的參與程度,但多數(shù)日常維護工作還是依靠朝鮮的科研人員。有傳言,金日成的遺體逐年縮小,對“脫北者”們的調查顯示,這是一項很普遍的看法。
“只有更仔細參觀錦繡山紀念堂的人才能注意到,但這種觀點真的已經(jīng)在很多訪客中形成了。評論金日成遺體的做法很危險,所以我們只是掩飾自己的想法而已。”一位在2002年和2003年見過金日成遺體的“脫北者”告訴外界。
據(jù)俄媒體披露,1994年,金日成遺體保存的開銷是100萬美元,以后每年的維護費用在80萬美元。這筆費用雖然不菲,但相比安放領袖遺體的錦繡山紀念宮系統(tǒng)工程,不過是九牛一毛。
錦繡山紀念宮位于平壤市東北郊、大成區(qū)域,被稱為朝鮮“最高的圣地”。原名錦繡山議事堂,金日成生前將此作為日常生活的官邸、處理國家事務的辦公地。
金日成在1994年去世后,金正日宣布將父親的遺體永久保存在錦繡山議事堂,并更名為錦繡山紀念宮。在金日成去世一周年紀念日,錦繡宮正式對外開放,接受國民的拜祭。
錦繡宮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地面建筑面積3.491萬平方米,主體結構分三層。10萬平方米的廣場由70萬塊花崗石砌成,可以容納20萬人,每到周日會對朝鮮民眾開放,常有很多家庭在錦繡宮正面拍合影。但本國民眾入內拜祭,需經(jīng)組織批準。
入宮前要經(jīng)過約2公里長的地下通道,有幾部從中國進口、數(shù)百米長的步行電梯。宮殿內有多個空氣凈化裝置、自動擦鞋機,參觀者須換上粗布制的鞋套.當然還有嚴格的安檢。金日成遺體安置在三樓500平方米的內宮,入口有強勁的冷風吹除人們隨身攜帶的塵土和細菌。內宮每個角落和立柱下都挺立著儀仗兵,整個大廳只有水晶棺中有燈光,《領袖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的旋律低回。
金正日生前對錦繡宮的擴建傾注了心血,他曾幾十次蒞臨現(xiàn)場。官方稱錦繡官是“金正日同志崇高的道德觀的精華”。今天,金正日的遺體將在樓內何處展示,規(guī)格如何,尚是未知數(shù)。
朝鮮還一度要求韓國政府采取措施,讓所有韓國到訪者參拜錦繡宮。韓國官方則叮囑訪北者,盡量避免被朝鮮利用,以免作為宣傳朝鮮體制的題材。
外界公認,建設于1977年錦繡堂花了10億美元,改建成墓地時耗費2億美元,也有說擴建時用了8.9億美元,遂成當世最大最豪華墓地。
在朝鮮,常有“列寧遺體正在縮小”的傳言,以暗指金日成遺體保存為不可能完成之任務。
列寧遺體奇跡
遺體防腐是指在一段時間內采用物理、化學方法防止或減緩遺體腐敗過程的進一步發(fā)展。從根本上來說,腐敗是絕對的,防腐只是相對的。無論多先進的技術,只能做到短期內防腐,不可能做到永久性防腐。
由于實際需要的緣故,全世界只有蘇聯(lián)發(fā)展出了一套最完整先進的遺體防腐技術。其最直接體現(xiàn),就是1924年逝世的列寧,遺體保存至今。
金氏父子的遺體保存,外人難獲有效信息。但朝鮮落后的科技注定它無法超越俄羅斯師傅。列寧遺體保存,在經(jīng)歷外界環(huán)境劇變后,神秘的政治面紗早已揭開,除涉及屬于商業(yè)機密的專業(yè)領域外,基本已是公開信息。
不過,列寧遺體盡管曾長期享有傾國之力保護的待遇,但遺體保存依然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艱難歷程,越往后越難支撐。
列寧病逝于1924年寒冬,當年冬季結束后,遺體開始腐爛,耳朵縮小、眼睛凹陷、雙手和手臂變成青綠色。此危急情況催生了專門的實驗室隊伍,并遏制了腐爛。1943年又發(fā)生腐爛,一條腿和部分左肢被人造假肢替換。1961年,再次腐爛,維護班子因為第一代核心去世而青黃不接,赫魯曉夫決定只保留列寧頭顱,安裝到其他軀體上,真身則火化。
技術上,常用的遺體防腐技術有冰凍防腐和干燥保存。但對領袖人物來說,冰凍防腐不利觀瞻,干燥保存則更會令遺體容貌和體型大變?,F(xiàn)有科技水平下,唯有液體防腐一途。其原理是抑制或殺死腐敗菌和自溶酶,阻止蛋白質分解。
通常使用甲醛水溶液作為防腐劑,40%的甲醛水溶液即福爾馬林。福爾馬林固然有刺激性氣味、毒副作用等缺點,并在逐漸被復合型防腐劑替代,但因為廉價,依然使用廣泛。列寧遺體所使用的防腐液,其具體成分是無可奉告的商業(yè)機密,也是獨家秘笈。
已在紅場西側的陵墓里躺了快一個世紀的列寧,靜臥在水晶棺里,左手微握,右手松開。特制的濾光燈在臉上打下溫暖的光芒,他面色紅潤,神情安詳,仿佛正處在酣睡中。比起錦繡宮的宏大,這處安息地規(guī)模很低調。
每周三、四的10點到11點,每周六的13點到14點,陵墓開放,列寧接受各色人馬的瞻仰。即便在蘇聯(lián)時期,蘇聯(lián)公民也只需要走過就行,不強求身體動作儀式。與錦繡宮的鄭重莊嚴截然不同。
每周一、五,列寧墓閉門,水晶棺通過液壓裝置下沉到地下實驗室,科研人員在那里進行兩小時的“必須的醫(yī)療護理”。用俄羅斯自制的精密儀器,檢測身體的濕度、顏色、輪廓變化,然后施以防腐處理。
對遺體保護來說,脫水是一大敵人,故需每周檢查中保持雙手、雙腿和臉部的水分,要用防腐液沾濕,并移除瑕疵,這是一項要輕重穩(wěn)當?shù)穆ぜ毣睢?/p>
今天,列寧遺體保護中對組織受損情況的檢測,已從早年單純的顯微鏡發(fā)展到利用最新的立體影像系統(tǒng)。定期對列寧遺體的新舊輪廓圖進行對比,可更精確觀察列寧的外貌是否在退化。
研究所的副主管德尼索夫教授,1993年曾向媒體透露過他們的日常工作。
涂了香料的列寧遺體會在每周的檢查中被運入消毒室。蘇聯(lián)時期,遺體上出現(xiàn)任何細微的蝕變,都要征得衛(wèi)生部同意后才能處理,即便是很小的組織移植手術。防腐處理完后,要整理列寧身穿的服裝,糾正睡姿。
每隔18個月,要對遺體進行一場徹底檢查,陵墓為此要關閉兩個月。幾個工作人員用自布將列寧遺體抬進灌了溶液的容器里,列寧遺體會在甘油和醋酸鉀溶液中浸泡30天,皮膚逐漸吸收溶液,恢復水分和韌性。同時,列寧遺體將得到一件新定制的海軍藍色套裝和紅斑領帶,紋絲不動的列寧不會穿壞衣服,但藥液滲透會使衣服出現(xiàn)污漬。
德尼索夫說,由于政治上的異議,內毒桿菌、膠原和現(xiàn)代化妝品都是禁止使用的,他們利用溫和的漂白劑來掩蓋列寧遺體臉上偶爾出現(xiàn)的真菌或霉菌斑點。
列寧并不孤單,陪伴他的有不少作為試驗品的替身遺體,滿滿幾柜子。科研人員用它們來試驗新的防腐液和新技術,待妥當再后施用于列寧遺體。
水晶棺內的溫度保持在16攝氏度,濕度保持在80%到90%,由中央控制系統(tǒng)的儀器嚴密監(jiān)視各類環(huán)境數(shù)據(jù)的即時變動。
國內很多報章吹噓水晶棺對遺體具體特殊防腐作用。實際上,由極高品質的石英玻璃焊接而成的水晶棺,雖然做工復雜,價格昂貴,但對防腐并不能起到直接作用。水晶棺硬度高、熱膨脹系數(shù)小、耐腐蝕、透光性好,它的作用主要在于為遺體提供一個保證周邊環(huán)境穩(wěn)定的場既其次,出于觀賞性要求,可最大程度上保證棺內遺體形象不失真。
風風雨雨專家團
負責列寧遺體防腐的機構叫列寧墓科研實驗室,這項事業(yè)的奠基靠兩個人。生物化學家鮑里斯·伊里奇·茲巴爾斯基是團隊的第一代核心,另一位是當年烏克蘭卡爾可夫大學解剖學系系主任米凱爾·沃羅比約夫。
正是沃羅比約夫研制出了用于列寧遺體防腐的香脂液,其含有的甘油可以保持組織彈j生和皮膚色澤,醋酸鉀液取代體液,氯化奎寧消滅微生物。他自信一旦將遺體定期在這種香脂液里浸泡,便能得以永久保存。
躊躇滿志的他,寫信給政府毛遂自薦,并否定當時正施子列寧遺體的冷凍保存方案。于是,他和茲巴爾斯基被請到了莫斯科,接受了這項不成功便成仁的艱巨任務。
30年代的大清洗恐怖降臨,實驗室成了專家們的避難所。雖然陵墓警衛(wèi)長被捕,但沃羅比約夫卻在實驗室酗酒罵斯大林,他在1937年才被槍決,團隊由茲巴爾斯基主管。
1939年,在列寧墓里成立了專門的實驗室,專門實驗研究如何保存列寧遺體。
1952年正值蘇聯(lián)反猶,茲巴爾斯基也被告密,罪名是一個猶太人誹謗斯大林。他很快被捕、被解雇,接替者是他的副手馬爾達紹夫。但因為有獨門技藝在身,他躲過了處決。他的兒子1993年根據(jù)解密檔案獲悉,當年KGB的一張秘密便箋記錄上,斯大林親筆批示,找到替代人選前不可處決正在實驗室工作的父子倆。
老茲巴爾斯基在1954年去世,兒子伊利亞·茲巴爾斯基也在同年告別實驗室。伊利亞后來寫了一本書《首要任務》,除涉及遺體保存之事外,還為默默死于勞改營的科學家記錄了一筆。
維護列寧遺體的技術團隊,已換了三代人。在蘇聯(lián)時期,這些埋首于地下室工作的人可以享受體制內較高層的優(yōu)渥生活,甚至憑獨家功夫躲過了大清洗。政治轉型后,他們的待遇地位一落千丈。
蘇聯(lián)解體前的鼎盛期,實驗室最多達65名全職科研人員,解體前后也有至少40人。1991年,葉利欽政府停止對實驗室的財政撥款,實驗室頓時陷入困境。多數(shù)顯微鏡、玻璃器皿、本生燈被閑置起來養(yǎng)灰塵。
1991年10月12日,列寧墓實驗室被重組為生物結構科學研究實驗室(即生物醫(yī)療技術科研中心),后實驗室被并入俄羅斯藥物及芳香植物科學研究既又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
但實驗室無法分享中央財政撥給俄羅斯藥物及芳香植物科學研究所的經(jīng)費。俄羅斯轉型的最初幾年,這些常年在地下室埋頭搞科研的專家,必須從頭學習養(yǎng)家糊口的經(jīng)營技能。
實驗室團隊只剩下12人,專家們的平均月薪是50美元上下,饒是如此,還曾有過連續(xù)一年發(fā)不出工資的窘境,但沒有一人離去。1993年,萬不得已的Yuri DenisovNikolsky甚至表示,愿意以100萬美元出售恒久保存遺體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