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音
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顫、快速或多形性室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健康,治療措施是盡早電復律[1]?,F(xiàn)場使用電復律比藥物治療起效快,可贏得治療時間,它是利用高能脈沖直接或經(jīng)胸壁作用于心臟,使心臟各部位心肌在瞬間同時除極,從而中斷折返,由竇房結重新控制心律,使異位心律立即中斷轉為竇性心律的方法[2]。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對32例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行心臟電復律,并實施及早處理和有效護理措施,效果較好?,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32例,均為室性心律失常電復律病人,男14例,女18例。年齡65~82歲。病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5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陳舊性心肌梗死6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風濕性心臟病1例。32例病人一次性復律成功21例;8例病人復律后出現(xiàn)頻發(fā)室早、心動過緩、低血壓、心臟衰竭,經(jīng)對癥處理后恢復竇性心律;死亡3例,原因為心臟停搏、心臟衰竭。
1.2 電復律方法 采用除顫/監(jiān)護儀(雙向波),復律時對形態(tài)及頻率規(guī)則的單型室速選擇同步放電方式,能量50~100 J,如果一次不成功,間隔1~3min重復電擊。形態(tài)及頻率均為不規(guī)則的多型室速,應與室顫同等對待,即200 J的能量,室顫應選擇非同步放電方式,能量200 J。
1.3 電復律的準備 電復律前充分吸氧,建立靜脈通路,給予生命體征監(jiān)測并記錄。清醒病人靜脈注射地西泮,抽吸好心律失常藥物,如腎上腺素、胺碘酮、利多卡因、阿托品等,準備好除顫儀、吸引器、搶救車等。
2.1 一般護理 囑病人臥床休息,尤其復律早期絕對臥床休息,以減少心肌耗氧量,氧氣吸入濃度為2 L/min。限制家屬探視,保持周圍環(huán)境安靜、整潔,避免各種不良刺激。護士協(xié)助病人完成各項生活需要。病情穩(wěn)定后根據(jù)心功能分級,指導病人活動。復律后2 h內避免進食,特別是因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而復律,因為進食可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加重病情[3]。2 h后可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
2.2 心電監(jiān)護 電復律成功后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觀察術后是否有新的心律失常出現(xiàn)。心電監(jiān)護選擇波形較高導聯(lián),每15min記錄1次。嚴密監(jiān)測病人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心律、心率、血氧飽和度及神志改變,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通知醫(yī)師,積極做好搶救配合。
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個別病人可因使用麻醉藥及電復律,可能出現(xiàn)嘔吐,易引起窒息。因此,復律后應將病人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緊急除顫的病人多有意識喪失伴抽搐,復律成功后應檢查有無舌咬傷[4]。
2.4 排便護理 囑病人進食易消化飲食,還可經(jīng)常為病人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指導并協(xié)助病人床上排便,若有便秘,可用開塞露、緩瀉劑或用少量鹽水、肥皂水低壓灌腸,防止用力排便及屏氣等動作誘發(fā)心律失常或心臟驟停。
2.5 用藥觀察 靜脈點滴或口服抗心律失常藥,以維持竇性心律。病人應用輸液泵或微量泵輸注藥物,以準確計算藥物的濃度和滴速,保持靜脈通暢靜脈,使用靜脈留置針,以方便及時用藥,同時注意觀察藥物療效、不良反應。
2.6 心理護理 復律成功后,意識清醒的病人有瀕死的恐懼感[5],病人可表現(xiàn)為恐懼焦慮、悲觀失望、憂慮抑郁等心理,高度的精神緊張可導致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易導致心律失常的再次發(fā)作。護士應耐心聽取病人傾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病情,恰當?shù)氖褂梦⑿Γ瑴p輕病人的心理負擔,使病人情緒穩(wěn)定,積極配合治療。
總之,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內科常見急癥之一,??晌<吧仨氉鼍o急處理。急診電復律提供了治療手段,雖具有快速復律、操作簡便、復律成功率高、付作用少的優(yōu)點,但仍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醫(yī)護人員積極配合,嚴密觀察病情,做好各種搶救準備和臨床護理,為下一步的良好治療造打下基礎。
[1]鐘一鳴,謝東明,朱宏泉,等.低能量智能雙向波在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電復律中的臨床應用[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29(6):865-866.
[2]李渝芬.小兒心律失常的電復律治療[J].小兒急救醫(yī)學,2000,7(1):9-10.
[3]馬發(fā)鈺.寬QRS波心動過速電復律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50-51.
[4]馬興群.心臟電復律病人磚律后早期的觀察和護理[J].現(xiàn)代護理,2008,5(28):139-140.
[5]涂中宇.體外心臟電復律后的觀察和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3):33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