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蓮
全球一體化,使得英語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要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就顯得越來越重要。2007 版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 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就是進行英美文化教學。中國文化,往往被認為是“與生俱來”、“自然形成”的,而且在英語學習中要盡量消除其作為“強勢語境”帶來的“負遷移”,因而在文化教學中可有可無或盡力回避。然而,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質要求。如果一味地學習目的語文化而忽略母語文化,勢必導致學習者形成不正確、不平等的文化價值觀。而且,目前在英美文化的滲透下,部分大學生的文化立場開始動搖,他們對英美文化的認同甚至超過了對母語文化的認同,這種趨勢是非常危險的。作為國家棟梁和社會中堅力量的我國當代大學生,他們的文化認同狀態(tài)與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探索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認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針對以上問題,2012年3月中旬,我們通過問卷和訪談分別調查了山東政法學院大二經濟法專業(yè)兩個班和法學專業(yè)兩個班共161名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現(xiàn)狀,其中,有效問卷155份。問卷包括選擇題14個,另有訪談內容4 項。我們將問題歸為三個類別:情感認同、行為認同和教學內容。除了在所給的選項中做出選擇以外,還鼓勵學生說明其選出某選項的原因,且多數(shù)學生給出了解釋,這在客觀上補充了選擇題的題型缺陷,豐富了我們的研究內容。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情感方面,大部分學生十分認同中國文化,82.6%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對年輕人來說十分重要,92.9%(61.9%+31%)的學生選擇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濃厚興趣或有一點興趣,62.6%的人認為應該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不斷滲入,西方節(jié)日文化備受大學生喜愛,某些西方的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逐漸被年輕人所接受。共有33.6%(3.3%+30.3%)的學生認為,相比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略顯遜色。74.8%(11.6%+63.2%)的學生能夠接受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飲食,如: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
由此看出,中國大學生普遍認同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時意義。此外,由訪談問答環(huán)節(jié)的第四項得知,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間接或直接地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知識,如:通過長輩講述、網(wǎng)絡、參加一些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和媒體宣傳等,中國文化在他們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但同時,自上個世紀以來,西方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在中國逐漸流行,而大學生群體恰恰是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思想開放的群體,因此,對于盛行中國的西方文化,大學生顯示出了比其它人群更為突出的接納能力。多數(shù)學生已經體會到了“西風”的威力,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國文化逐漸處于劣勢,但值得慶幸的是,大學生普遍有很深的民族情結,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較好的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
行為方面,就“朋友請客或請朋友吃飯,飯后能否接受AA 制” 這一問題,63.8%的學生認為能夠接受,只有4%認為不能接受。58%(6.4%+51.6%)的學生認為在中國,詢問別人年齡和收入是不禮貌的。但只有13%的人認為在大街上與同性好友應保持距離,不要勾肩搭背,否則會被視為同性戀。37.4%(8.4%+29%)的人不同意中國文化中“打是親,罵是愛”的老話。行為方面的調查顯示,具有典型特色的西方價值觀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國大學生所接納,如:AA 制。但在一些尚未被中國公眾普遍認識和接受的觀念上,(如:上述提到的同性戀問題)大學生并未普遍接納,相反,中國式的“團結友好”、“親密無間”的人際觀念依舊很濃。而對于國內乃至國際上曾引起激烈討論的中國傳統(tǒng)觀念,如“打是親、罵是愛”,1/3 以上中國大學生更傾向于贊同西方的人權觀念,即:維護兒童權利,打罵兒童是違法的。通過這幾個層次的行為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的長期博弈和交流,中國大學生已經能夠比較理智地權衡利弊,能夠理性地、批判地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觀念。
教學方面,認為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太能或完全不能促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的學生占總有效問卷人數(shù)的70.3%(58.7%+11.6%),僅26.5%的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87.8%(41.3%+46.5%)的學生贊成“掌握好中國文化有利于將來和外國人交流”的觀點,82.6%(38.7%+43.9%)的學生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大學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講解一些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背景知識,且83.2%(25.8%+57.4%)的學生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將中國文化學習納入現(xiàn)有的大學英語課程中,但只有38.1%的人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將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作為評價英語學習效果的標準之一”這一觀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80%的學生贊同在大學英語課堂中適當?shù)貙胫袊幕?,且認為這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弘揚中國文化有助于將來與外國人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對比中學習,知識掌握得會更好。就教學現(xiàn)狀而言,多數(shù)學生認為現(xiàn)有的英語教材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太少或老師講課過程中不會講到。在是否應將中國文化知識部分納入英語學習評價標準中這一問題上,多數(shù)學生認為中西文化差異太大,上英語課的主要目的是學好英語、通過四六級和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國文化與英語學得好壞無太大關系,不應納入考試或考查的范圍。
從訪談內容看,多數(shù)受訪大學生不能用英語表達“孔子、佛像、中醫(yī)、旗袍、京劇”,僅有少數(shù)能正確說出并拼寫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而對另外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名稱和節(jié)日特色的英文名稱更知之甚少,如:“爆竹、春聯(lián)、端午節(jié)”。僅有幾個學生能說出“故宮、紫禁城、秦始皇兵馬俑、泰山”這些名勝古跡中的一兩個英文名稱,90%以上的學生完全不知道或不會拼寫。由此看出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中國文化導入方面的嚴重缺失。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只側重西方文化的導入,卻忽略了中國文化導入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導向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沒有擔憂,至少有1/3的學生感覺到了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15.5%的人認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沒什么用處,12.9%的學生表現(xiàn)出“無所謂,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還有9%的學生坦言更向往西方文化,原因是西方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西方人的思想更加開明等。
總之,此次問卷訪談的結果為:1.多數(shù)大學生具有良好的中國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2.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到位,無法用恰當?shù)挠⒄Z表達中國文化,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3.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學嚴重缺失。
學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但縱觀我國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學內容,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對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都有明顯的缺失,尤其是不重視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在大學地位相當重要的英語教學中卻又對中國文化在文化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化國家的文化習俗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我們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中國文化的教育。從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英語教材、課程設置到教師理念等與英語有關的內容,我們幾乎都難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
為了驗證這一現(xiàn)象,我們對大學英語現(xiàn)行的四套教材內容進行了排查。排查前我們首先界定了“文化”一詞的含義。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指意識形態(tài)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本次排查采用狹義定義,若從廣義上講,所有教學內容都是和文化有關,那么本次排查也就沒有意義了。所采用的標準為Michael Byram 在其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一書中所提出的文化在教科書中體現(xiàn)的標準。
即使使用狹義的文化定義,我們也把和文化有關的文章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介紹文化或者文化含量在文章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比重的文章,我們把它們稱為正宗的和文化有關的文章(Substantial,下文中用S 代指);另外一種情況是文章當中能夠反映出文化因素,或者文化元素只不過在文中被間接滲透出來(尤其在一些敘事性文章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我們把它們稱為邊緣性的和文化有關的文章(marginal,下文中用M 代指)。當然,即便如此,有些文章仍然可能見仁見智,其他人未必和我們有一樣的看法,但總體而言,對本排查沒有實質性影響,故此因素可不予考慮。下面是對四套教材的具體排查結果:
共四冊,每冊十個單元,每單元兩篇文章(text A精讀,text B 泛讀),共80 篇文章,其中S 類文章27篇,M 類文章34 篇,和文化相關共61 篇,和中國文化有關的共2 篇,為第二冊Unit Three Text B 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講外國女婿見中國岳母的故事);第四冊Unit 4 Text A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其中有部分涉及中國電子通信技術發(fā)展);
共四冊,每冊八個單元,每單元兩篇文章(text A精讀,text B 泛讀),共64 篇文章,其中S 類文章23篇,M 類文章25 篇,和文化相關共48 篇,和中國文化有關的共2 篇,為第二冊Unit Two Text A Learning,Chinese-style;第四冊Unit 3 Text B A Mortal Flower;
共四冊,每冊八個單元,每單元三篇文章(text A精讀,text B 泛讀,Text C 擴展閱讀),共96 篇文章,其中S 類文章22 篇,M 類文章17 篇,和文化相關共39 篇,和中國文化有關的共3 篇,為第三冊Unit Two Text C Fu Mingxia:The Diving Queen;第四冊Unit 8 Text A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Entertainment (涉及北京,周莊,珠峰等風景名勝);Unit 8 Text C Jiu Zhaigou-Scenic Waters;
共四冊,每冊八個單元,每單元兩篇文章(text A精讀,text B 泛讀),共64 篇文章,其中和文化相關共37 篇,和中國文化有關的共2 篇,為第三冊Unit 3 Text A Hair Seeks Cool US Image(講海爾企業(yè)形象);第四冊Unit 8 Text B Hallmarks Asian Valentine (有一段涉及中國人的面子觀念)。
從以上排查我們不難看出,現(xiàn)行的四套大學英語教材中,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確實是鳳毛麟角,學生要想從教材中接觸中國文化,實屬不易。
首先,要實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教育,有必要制定出語言和文化有機結合的外語文化教學大綱和中國文化教學大綱。由于中國文化項目紛繁復雜,在制定文化大綱時,既要考慮到文化教育的多維性和層次性,也要考慮到文化教育的階段性和文化項目的實用性。因此,教學大綱應該從英語教學的各個層面上,將中國文化作為一個組成部分納入教學計劃,把出現(xiàn)頻率高的相關詞匯納入大綱詞匯表,這樣可以從宏觀上指導教學相關人員從各個方面增加有關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分量,從而提高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
其次,有必要組織專家學者對現(xiàn)行大學英語教材進行重新改編。在編寫閱讀類材料時,應注意將反映中國文化語境的優(yōu)秀英語文章和譯文納入閱讀類的教材之中;在編寫聽說類教材時,應設置一些以中國文化語境為背景的聽力和口語話題,讓學生多看、多聽、多說涉及中國文化特色事物的英語材料,從而提高學習者用目的語表達本國文化的能力。并配備相應的音像、電子讀物,以增加教材和讀本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為中國文化的教學實踐提供客觀基礎和參照依據(jù)。
再次,在教學評估方面也應把對中國文化的考查納入考核范疇。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非常重視考試,在考試之前往往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雖然這并不能說是一個好現(xiàn)象,但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反而可以變成促進大學生中國文化學習的一個好方法。我們英語平時學習的課堂時間不多,只靠在課堂上單一地傳授中國文化內容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在我國大學英語考試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考核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或是把考試中的聽力、閱讀、完型填空材料中的一部分換成英語描述的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對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會起到一個有力的推動作用。
首先,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敏感性,勢必對英語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和文化修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應立足本土文化,有計劃、有系統(tǒng)、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特別是關于中國文化的外文書籍、報紙和雜志,促使他們時刻注意吸取、積累有關母語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法的自覺意識。而且,英語教師作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中介者和傳播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有深厚的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修養(yǎng)和開放性思維,以及很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二,英語教學中應合理地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找出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文化對比教學,由此可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適當?shù)男问綄Ρ戎形魑幕漠愅?,讓學生理解交際行為各個層面背后所隱含的中西價值觀念的異同,嘗試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語文化,從心理上認可其在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調整自我觀念,達到文化理解。這也有助于學生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法,也有利于提高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且促進有效的國際交流。
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加強中國文化滲透也是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為了更多地進行中國文化滲透,教師可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梢蚤_設一些專題講座,聘請一些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課程教育。在授課過程中要循序漸進、英漢相輔,以擴大學生視野,獲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知識。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作品,觀看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收聽收看中央電視英語頻道節(jié)目,鼓勵他們參加英語角、中國文化英語演講競賽、戲劇表演等活動,以豐富他們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滲透,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的需要。正視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嚴重缺失的現(xiàn)實,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進行改革,大學英語教育與中國文化教育就能夠逐漸實現(xiàn)成功對接與完美結合,并最終會為中國文化的發(fā)揚光大起到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姬京彤,宋莉.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的問題與反思[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5,(2).
[2]劉長江.談外語教育中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外語界,2003,(4).
[3]劉正光,何素秀.外語文化教學中不能忽略母語文化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6).
[4]袁芳.淺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J].外語教學,2006,(5).
[5]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
[6]朱肖一.文化全球化與外語文化教育中的本族語文化教學[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