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祿,張 歡
(云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昆明 650092)
與屈原情志相通的漢代擬騷體作品,透露出一股強烈刺眼,掙扎于冰冷堅固的社會牢獄之中的急迫焦慮心態(tài)特征。一方面,漢人積極求進,試圖在政治事功上有所作為,最大程度實現(xiàn)自我的社會價值,體現(xiàn)到官位和遭際,即希望遠(yuǎn)離卑微和貶謫,進入高層政治中樞,參與或主導(dǎo)國家向安定有序、祥和盛大的局面奮進,另一方面,又試圖葆有自我的人格操守,僅憑高才碩德即欲獲致實現(xiàn)社會理想和個人價值的機會,然多是久旱不霖,知音難覓。不僅如此,他們從屈原等人那里接過的與君主相處的忠誠法則和與職官、世俗相處的不結(jié)黨營私法則,在漢代的政治空間難乎其為,甚至可能遭遇不測兇險,危及無貲生命,此時他們又希望能明哲保身,全身遠(yuǎn)害,暫離政治的角斗場,或高飛遠(yuǎn)翔如賈誼,或冷眼旁觀如揚雄,或潛伏野處如嚴(yán)忌,而實際則行動搖搖,一步三回首,仍禁不住將不肯死心的渴盼目光投向傷害他們的帝王和世俗。為政治道德的優(yōu)良高潔而窘迫痛苦的漢人,將源于自我政治境遇和時代社會狀況的種種復(fù)雜體受宣露于各種文學(xué)體裁,而尤以擬騷體為甚。
漢人對現(xiàn)實社會狀況的突出感受是倒置錯亂,無有標(biāo)準(zhǔn),挑戰(zhàn)常識,自我突然陷入了一個混沌模糊而又骯臟怪悖的世界:
俗從流而不止兮,眾枉聚而矯直?;蛲岛隙堖M兮,或隱居而深藏。苦稱量之不審兮,同權(quán)概而就衡?;蛲妻柖埲葙?,或直言之諤諤。傷誠是之不察兮,并紉茅絲以為索。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惡。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1]《惜誓》,229-230
世并舉而好朋兮,壹斗斛而相量。眾比周以肩迫兮,賢者遠(yuǎn)而隱藏。[1](《哀時命》,262)
悼屈子兮遭厄,沈玉躬兮湘汨。何楚國之難化,迄于今兮不易。士莫志兮羔裘,競佞諛兮讒鬩。指正義兮為曲,訿玉璧兮為石。[1]《九思·遭厄》,321
其錯亂怪誕的情形廣泛涉及衡量事物的標(biāo)準(zhǔn)如稱量、權(quán)衡、規(guī)矩、鑿枘、曲直、高下,衡量器物品質(zhì)的寶凡、利鈍、玉石、絲茅,衡量動物優(yōu)劣的鸞鳳與雞鶩、駿馬(騏驥)與駑馬、驢騾、笨牛等,衡量人物才能品質(zhì)的賢愚、圣盜,追求的雅俗,甚至顏色的黑白、朱紫,衣裳的上下這樣至為明顯,已是常識的問題,也會在眼前這個混亂、惡濁、荒謬的世界得到被顛覆倒轉(zhuǎn)的印象。因此,這個世界對他們而言,最突出的感受是濁世(共8處,包括“世溷濁”“世之塵垢”“世溷”各1處),亂世(2處),甚至是邪世(1處,《九嘆·逢紛》),選拔、任用、評價人才的標(biāo)準(zhǔn)都極度混亂莫名。由此,漢人對這個世界的風(fēng)俗、時俗、世俗和眾人充滿了極端的厭憎痛恨之情,稱他們是目光短淺,智力低下,道德卑污,唯利是圖,見風(fēng)使舵之徒,如《七諫·沈江》云:“世從俗而變化兮,隨風(fēng)靡而成行”。而讓漢人感覺要命的是,這種俗人,為數(shù)甚多,為流甚雜,非但難以破開、掃除、滅絕,反而有蒸蒸日上、遮蔽天下之勢,如《九嘆·離世》云:“群阿容以晦光兮”,《惜賢》云:“愈氛霧其如塺”。抨擊的程度正如世俗對高才碩德的他們的排斥打擊一致。更難以忍受的是,這種情況不僅現(xiàn)在有,翻開歷史,過去也有,如《七諫·繆諫》云:“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展望未來,時或可清,但已不及,沉重的焦慮感壓迫著漢人,如《九嘆·惜賢》云:“欲竢時于須臾兮,日陰曀其將暮?!睂︿銤犷嵉沟臅r俗他們充滿了厭憎,拒絕合作,堅持抗?fàn)?,艱難維系著清才之士的立場氣概,表現(xiàn)出既憤怒又無可奈何的焦慮心態(tài)。統(tǒng)計收錄在《楚辭章句》的漢代擬騷體作品(包括題目,不計異文),以“世”為抒情對象的有36處,“時”31處,“俗”21處(單用14處),“眾”18處(不包括“眾山”“眾氣”和人名“韓眾”各1處),“眾人”6處,“世俗”3處,“時俗”4處,由此可見漢人的憤世嫉俗、刺時痛邪之慨。
“焦慮是人的現(xiàn)存自我結(jié)構(gòu)遭受威脅時的體驗?!盵2]280這種威脅來自外界而作用內(nèi)心,由于漢人所背負(fù)的理想遠(yuǎn)大、志行堅決,到被迫遠(yuǎn)離和持續(xù)抗阻時,就顯出對已經(jīng)形成的自我結(jié)構(gòu)之巨大壓迫,沉重而憂郁,關(guān)切而無助。我們曾談到漢人的草木喻、鳥獸喻都具有了凡、俗、惡等新特點,其根源就在于這種不懈抨擊社會和世俗的焦慮心態(tài)。
擬騷體中的漢人又有著十分銳敏高強的時間飄忽感,對時刻的變化(含季節(jié)更替)和歲月的飄忽都有極富緊張壓力的感受,而宣泄于文本中。
第一,時刻意識中,朝夕聯(lián)合的句式表達(dá)來自屈騷,將時間的變換與主人公的空間遷移及早晚景色的變化緊緊相連,而以一種或匆促奔忙,或舒緩悠長的語句節(jié)奏表現(xiàn)主人公仆仆于人間徙居、天界奔走的追求,突出作為志節(jié)之士的不懈努力及現(xiàn)實的愁思、憂傷。入世的漢人體受著追求理想和堅守節(jié)操的沉重壓力。值得一提的是,漢人在句式搭配上作了創(chuàng)新,以“夕”(5處)字為中心,除了來自屈騷的“朝”字外(《九懷·通路》),漢人還有“平明”“旦”(《九嘆·逢紛》《思古》)、“朝霞”(《哀時命》),以“朝”字為中心,則變配以“食時”(《九思·守志》)。
漢人對“夜”“夕”“暮”“黃昏”“旦”等也有相當(dāng)突出的體會?!耙埂?處(作為寶珠的“夜光”除外),有突出寒冷的“冬夜”(《九思·哀歲》),暗示人才扼殺的“秋夜”(《七諫·沈江》),渲染志行堅守的“鹍鶴夜號”(《七諫·自悲》),突出長夜難熬的“炯炯而不寐”“宛轉(zhuǎn)”(《哀時命》)?!澳骸?處:“日暮”3處,“歲暮”2處,時暮1處,都有一種與“夜”的表達(dá)相通的沉重焦慮感。黃昏3處,表現(xiàn)為志行的沉冥暗晦,或與憂悲恐懼的感情相連,如“意欲兮沈吟,迫日兮黃昏”(《九思·悼亂》),或與“旦”連接,形成一個由黃昏、長夜到天明的漫長苦捱歷程,如“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黃昏而長悲”(《九嘆·怨思》),或重疊“日暮黃昏”,加強其“幽悲”感(《九嘆·離世·亂》)?!暗?處,除與“夕”“黃昏”搭配外,“時胐胐兮且旦,塵莫莫兮未晞”《九思·疾世》的表達(dá)也很能驚悚人心。這些意象一起組成了抒情的經(jīng)典時刻,突出對高標(biāo)人格的堅守及堅守的困難。如果再聯(lián)系到“日”的豐富表達(dá),共49處,表示太陽的“日”19處,“白日”3處,“日月”9處,“日遠(yuǎn)”4處,則這種由短而長、又由長而短的多樣復(fù)雜感受,確實對漢人產(chǎn)生了相當(dāng)急迫的壓力。尤其是“日”之“西舍”“西頹”等表達(dá),即顯現(xiàn)了主人公恨不倩長戈系日的焦切飄忽心態(tài),如劉向《九嘆·遠(yuǎn)逝》云:“日杳杳以西頹兮,路長遠(yuǎn)而窘迫”,《遠(yuǎn)游》云:“日暾暾其西舍兮,陽焱焱而復(fù)顧?!?/p>
第二,繼承屈、宋的漢人有著更強烈的入世價值取向,對歲月飄忽極端敏感、高度關(guān)注,流露出明顯的嘆老嗟卑傾向。僅從《七諫》《九懷》《九嘆》和《九思》的小題看,其抒情對象集中到“世”的有4篇,“時”“歲”2篇,“命”2篇,而感情有“悲、哀、怨、憂、傷、思、愍、憫、疾、悼”共16次,此還未計總題之“諫”“懷”“嘆”“思”,加上《哀時命》,加上《惜誓》,數(shù)量可觀,可說是歲月慨嘆意識的大展閱。
根據(jù)對時間單向性的思維進程,歲月表達(dá)可分為:(1)渴望建功留名,抓住現(xiàn)在的寶貴壯年時間,積極實現(xiàn)自我的社會理想?!凹皶r”是關(guān)鍵詞,“愿”是感情表達(dá)。如“愿一見陽春之白日兮,恐不終乎永年!”(《哀時命》)(2)對季節(jié)尤其是春秋代序特別敏感,時節(jié)如流,歲月不居,“不淹”是關(guān)鍵詞。如“飄風(fēng)蓬龍,埃坲坲兮。屮木搖落,時槁悴兮?!?《九嘆·遠(yuǎn)逝·亂》)(3)對歲月蹉跎、功名不立的擔(dān)憂恐懼。這類表達(dá)最多,“年老”是關(guān)鍵詞。在此,漢人除了以體驗的強度和細(xì)密取勝外[注]如《哀時命》“生天墬之若過兮,忽爛漫而無成”,可說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普遍悲劇意識,而《九思·憫上》“獨處兮志不申,年齒盡兮命促迫??龎緮D摧兮常困辱,含憂強老兮愁不樂。須發(fā)薴顇兮顠鬢白,思靈澤兮一膏沐”,則將歲月摧殘體驗到了對容貌、身體的局部(須發(fā)、鬢毛)。,還加強了對時間如矢的單向性表達(dá),如《惜誓》將年歲意識凝練為“惜余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壽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雖是淵源屈騷成句,卻有著強烈刺人的歲月飄忽意識,只活了三十多歲的壯年賈誼,面對空洞的無成,也會如此喟嘆長吁。(4)暫時停頓追求的腳步,聊以休整疲憊的身軀和意志,為下次努力做過渡。在文本節(jié)奏上,起舒緩調(diào)節(jié)作用,表示佇立的“逍遙”5處、“容與”4處。如“浮云霧而入冥兮,騎白鹿而容與”(《哀時命》)(5)基于現(xiàn)實遭遇,慨嘆生時不當(dāng),“不遇”是典型的處境體驗:“哀余生之不當(dāng)兮,獨蒙毐而逢尤”(《九嘆·愍命》),“悲兮愁,哀兮憂,天生我兮當(dāng)闇時”(《九思·逢尤》)。(6)超越現(xiàn)實處境,做廣泛的際遇和人生哲學(xué)思考:“竊哀兮浮萍,泛淫兮無根”(《九懷·尊嘉》)。
抒情文學(xué)作品中的時刻、季節(jié)和歲月等時間意識,客觀上是一種包合時空、認(rèn)識整理世界的“宇宙意識”,而情感上則是一種人在茫茫無盡的時空中所感到的巨大壓抑、悲恐而生出的飄忽難及感受(疾速),及在具體的情感消極時段而生出的漫長,覺得苦渡張皇的“生命意識”。“時間由此成為一種具有排山倒海之勢的,極為動人心弦的東西?!盵3]84
對沉重的不遇情境,漢人除延續(xù)屈騷的堅守姿態(tài)外,還有相當(dāng)值得注意的命運限定感,體現(xiàn)出較為鮮明的命祿意識。而這又有一由西漢而東漢逐漸增強的傾向,到王逸時達(dá)到頂峰。
西漢初期賈誼《惜誓》雖不同意屈原的誓死抗?fàn)帯⑺朗爻倪x擇,充滿了漢人濃郁的全身遠(yuǎn)害意識,卻未出以《鵩鳥賦》式的壽夭有兆觀念,慨嘆年老,也還在屈、宋的情志范圍內(nèi),表現(xiàn)不遇處境下對歲月流逝不反的沉重感傷。到東方朔,雖其后來在《答客難》《誡子詩》中有關(guān)于士人命運、祿位的杰出思考,但《七諫·哀命》的“時命”連提,與嚴(yán)忌《哀時命》“哀時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時”的表達(dá)一致,也不出前人范圍。到王褒時,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九懷》有三處與命定祿相意識密切相關(guān),即“極運兮不中,來將屈兮困窮”,“蓍蔡兮踴躍,孔鶴兮回翔”(《匡機》),“啟匱兮探筴,悲命兮相當(dāng)”(《通路》),而“神章靈篇兮,赴曲相和”(《株昭》),則與西漢后期盛行的讖緯意識密切相關(guān)。
到東漢晚期王逸,命定論和祿相論就甚囂塵上,直言:“惟天祿兮不再,背我信兮自違”(《九思·疾世》)。更突出的是,在《楚辭章句》里,隨處可見其對命定和祿相思想的偏愛揭示。這里舉其對屈原作品的注釋:
旹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言天時不再至,人年不再盛,己年既老矣,不遇于時,聊且逍遙而游,容與而戲,以待天命之至也)。[1]《九歌·湘君》,64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言富貴有命,天時難值,不可數(shù)得,聊且游戲,以盡年壽也)[1]《九歌·湘夫人》,68
固人命兮有當(dāng),孰離合兮可為?(言人受命而生,有當(dāng)貴賤貧富者,是天祿也。己獨放逐離別,不復(fù)會合,不可為思也。補曰:君子之仕也,去就有義,用舍有命。屈子于同姓事君之義盡矣。其不見用,則有命焉?;螂x或合,神實司之,非人所能為也)[1]《九歌·大司命》,71
何感天仰墜,夫誰畏懼?皇天集命,惟何戒之?(言皇天集祿命而與王者,王者何不常畏慎而戒懼也)[1]《天問》,115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傷己命祿,多憂患也。補曰:此原憂世之詞)。[1]《遠(yuǎn)游》,163
都將普通的“時”說成“天時”,將“命”說成“天命”“天祿”“祿命”,總之是“富貴有命,天時難得”,“受命而生,有當(dāng)貴賤貧富者”,“皇天集祿命而與王者”,顯見是命定論者和祿相論者。而參之王充《論衡》和《白虎通》論命,則可得王逸重個人命運的思想來源。
王充《論衡·命義》:“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隨命,三曰遭命?!盵4]11《白虎通·壽命》:“命有三科,以記驗。有壽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隨命以應(yīng)行?!盵5]391后者只顛倒了順序,又將“正命”說成“壽命”而已。按王充的說法:“正命”是“本稟之自得吉”,“隨命”是“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兇禍到”,“遭命”是“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兇禍”。由此指出“及屈平、伍員之徒,盡忠輔上,竭王臣之節(jié),而楚放其身,吳烹其尸。行善當(dāng)?shù)秒S命之福,乃觸遭命之禍,何哉?言隨命則無遭命,言遭命則無隨命;儒者三命之說,竟何所定?且命在初生,骨表著見?!盵4]12所以其《偶會篇》又說:“命,吉兇之主也,自然之道,適偶之?dāng)?shù),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盵4]21《命祿》說:“凡人遭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盵4]5可見,王充是典型的命自天定論者,甚至是骨相論者,所謂的吉兇禍福并不由人后天修持的德行決定,而由先在的命運決定,所謂的得福只是幸和不幸的問題。[4]《幸偶》,8由此看來,屈、宋和寫作擬騷體的漢人都是得“遭命”的不幸之人了。
由于所選擇的在世態(tài)度,既要進取仕途又不欲人格污穢,既要堅貞?yīng)毩⒂忠镁跽\心信任,既不屑與庸濫世俗為伍又想獲世人諒解支持,漢人實在處于了一個比屈原都更加孤獨的世界。自我和社會極端對立,自我困于精神孤獨之荒壘,自認(rèn)是高標(biāo)寂處的“獨行之士”(《七諫·沈江》),流浪無蹤的“孤子”,凄清冷落的“孤雌”(《九嘆·怨思》)。統(tǒng)計漢代擬騷體作品,言“孤”5處、“獨”28處、“幽”17處、“特”3處,此外還有“居愁懃其誰告”(《七諫·自悲》)、“廓抱景而獨倚”“廓落寂而無友”(《哀時命》)、“煢煢”(《九思·哀歲》)等表達(dá),可見漢人自高復(fù)自憐的孤獨意識。
一方面,孤獨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姿態(tài)是理性選擇的結(jié)果,其目的為了標(biāo)榜、維持一種高潔于世俗的非凡人格,由此必然帶來與要渴望的得遇明君、要理解的大眾之一種遠(yuǎn)離、隔膜狀態(tài),它是人為的設(shè)防,自我的堡壘,另一方面,孤獨狀態(tài)作為一種實際的生命過程體驗,又是感性的,它是理性堅持之中的自我欣賞與之后的自我哀傷,孤獨之人沉醉在自設(shè)的孤芳自賞中了。故究其實而言,孤獨是理性在前,感性在后,理性在內(nèi),感性在外,前后相觸,內(nèi)外相生,循環(huán)往復(fù),迷惑日深。他們想走出自設(shè)的城堡,自布的迷宮,但自我的社會意義又妨礙了他們的走出;他們可以欣賞孤獨,欣賞自我的認(rèn)知堅持,但同時又會為孤獨和自我的認(rèn)知堅持所傷。說到底,這個自我,是純粹性的自我,高踞于社會、眾人和世界之上。
對屈原來說,問題也許還簡單些,他可以選擇死守自我認(rèn)定的那條孤獨的漫漫“清潔”長路,決不回頭,決不“變態(tài)”“變質(zhì)”,實在抗不過死守的艱難,那就追隨先賢,縱江而亡,化作一道精神長流,淌回在后人的眼前心底,成就一段“詩人之死”[6]。對宋玉等人來說,情況就復(fù)雜一些,他們接受了屈原的教導(dǎo)和自我的認(rèn)知,要高標(biāo)獨立,卻失去了一直死守這條道路的理由。說到底,宋玉們是從未進入體制中心,浮游在社會邊緣的無根“游士”“貧士”,其念茲在茲的是進入中心,至少也要解決溫飽,所以其著眼點離不開現(xiàn)實,總要呼喊,渴望人君拯救他們于苦寒泥淖中。而對漢人來說,要堅守“清潔”之旅,就更難乎其難了。固然從總體上說,他們不太會有宋玉式的處境,雖不能保證現(xiàn)實或未來的光榮夢想,但大一統(tǒng)體制至少可為其提供多渠道的晉身之階,不過因此,他們也多半失卻了屈原的宗臣出身。常常如此,漢人既要堅持忠于“清潔”理想的精神向度,又要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向外界的物質(zhì)通道,進而尋找新的精神出路。是故,當(dāng)孤獨來襲時,漢人就分外體受著孤獨與沖破孤獨的劇烈撕扯。
“因為孤獨是我們的一種美德,就像一種高貴的癖好和對純潔的傾向性一樣,它神圣化了那種在人與人接觸之間的、在社會中的東西——它必定不可避免地是不純的。所有的社會都使一個人在某時、某處或以某種方式成為‘普通人’。”[7]297是的,在漢人的視界里,這個社會是“并諧以妒賢”,有著不可更改教化的惡劣本性,是“離畔而朋黨”(《七諫·沈江》),有著唯利是圖、結(jié)黨營私的顯明企圖,是才能低下、“莫可與論道”(《七諫·謬諫》)、不足與“深謀”的庸眾俗流(《哀時命》)。他們不愿被社會平庸化、污穢化,所以只能躲入孤城,發(fā)抒對純潔的追求,對惡俗的厭憎。他們以此為美德,為鼓舞自己,給自我貼了很多好看卻有些凄涼的標(biāo)簽,如落荒而走的鳳凰,自認(rèn)為很美,又自感抑郁未央,如劉向《九嘆·怨思》“閔空宇之孤子兮,哀枯楊之冤鶵。孤雌吟于高墉兮,鳴鳩棲于桑榆”之喟嘆。漢人并非英雄,屈原是,宋玉也不是,因為不能真正高出塵世,完全超越社會的價值觀。在漢人身上,更多體現(xiàn)為心靈對抗,他們發(fā)現(xiàn)了“外界的虛偽和內(nèi)心的純潔,現(xiàn)實的丑惡與理想的美好的矛盾”[8]403,但到實際行動,又可能為生存發(fā)展問題而附著于自認(rèn)的骯髒人世。
導(dǎo)致擬騷體中的漢人心態(tài)比屈原還焦慮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還應(yīng)是漢代士人的進身之階、深刻不遇感和“二重角色”等問題。
概括漢代擬騷體作者的晉身之階,有下幾種:藉家世為資的劉向,以經(jīng)術(shù)取資的賈誼,以吏員出身的王逸,以獻(xiàn)詩賦為進的王褒,公車上書的東方朔,藩國游士的淮南王群臣(一般認(rèn)為劉安手下群臣才是《招隱士》的真正作者)[9]39。由于漢代舉薦人才的主要方式還是察舉制,需鄉(xiāng)舉里選,對多數(shù)沒有足資借重的家世的普通士人來說,就只能不斷地積累自己的政治、道德、經(jīng)學(xué)資本,以求得進入官僚系統(tǒng)的機會,然即便獲致,也還得忍受積年累遷的漫漫煎熬。這對深愛屈原,有著同樣自高傾向的漢代士人來說,無疑是一件極其折磨神經(jīng)和壯志的問題,故他們常憤懣不平,自覺不遇,而歲月凋零,急迫焦慮即與日俱增。
而漢代擬騷體的作者雖時代、政局、遭遇各有不同,卻都有不遇的經(jīng)歷和感受,而且其中無一個位極人臣者:賈誼貶長沙,嚴(yán)重自視為不遇;嚴(yán)忌仕吳時曾諫阻吳王劉濞謀反,事敗而懼[10]《鄒陽傳》,可謂不遇;東方朔為人雖滑稽突梯,好為大言,實際也胸有大志,而武帝以“俳優(yōu)畜之”[10]《東方朔傳》,當(dāng)以為不遇;王褒入宣帝朝的待遇,是陪侍皇帝、太子,為之歌頌娛樂,等于“博弈”,愉悅耳目,與其輔弼明君的賢臣愿望相距甚遠(yuǎn)[10]《王褒傳》;劉向以漢室宗臣和大學(xué)問家的身份,卻被外戚權(quán)奸排斥,抑郁之情,比之他人更甚[10]《楚元王傳》;東漢末王逸為校書郎,但顯然此職不能符合其深好《楚辭》的高卓追求。由此,漢人確實延續(xù)了屈原開啟的“哀怨”不遇的傳統(tǒng)[11]李白《古風(fēng)》其一,58。
至于漢代文人的“二重角色”[12]2-10,指的是士人與文吏、“道”和“勢”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對漢人而言,主要體現(xiàn)為“道”和“勢”的緊張。本來,“道”“勢”之間還應(yīng)有兼顧它們的“術(shù)”,但承襲了屈原“清潔”人格的漢人,其作品不表現(xiàn)“術(shù)”,仍讓“道”“勢”處于緊張的對立沖突中,不得已,寧舍“勢”求“道”,從朝廷退居保命,也不舍“道”就“勢”,與世俗同流合污,實處兩間的漢人,頓感心緒之急迫、焦慮。他們渴望攻破社會和心靈之網(wǎng),而身處局中,并不能自拔頭發(fā)離開地球矣。
[參考文獻(xiàn)]
[1] 洪興祖.楚辭補注[M].白化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xué)[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 楊義.中國敘事學(xu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
[4] 王充.論衡[M].諸子集成本(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5] 陳立.白虎通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6] 馮小祿.離騷主題探源[J].云夢學(xué)刊,2006(1).
[7]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善惡之彼岸[M].謝地坤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8] 許金聲.走向人格新大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9] 萬光治.漢賦通論[M].成都:巴蜀書社,1989.
[10]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 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