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王學峰
目前關于環(huán)狀混合痔的手術方法眾說紛紜,療效各異。我院一般采用消痔靈注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及環(huán)痔結扎術進行治療,本文就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患者108例的分組治療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8例患者均有三期混合痔臨床表現,其中男49例,女59例;年齡30~68歲;病程2~30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4例。治療組采用消痔靈注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對照組采用環(huán)痔結扎術。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左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局麻成功后,肛管反復消毒,①1∶1消痔靈注射液注射于3、7、11點(截石位)直腸上動脈區(qū),各2~3 ml,3個注射點不應處于同一平面,防止術后引起環(huán)狀硬結而致直腸狹窄;②在肛緣外痔明顯處行“V”形切口,用組織剪逐漸剝離靜脈叢至齒線上0.5 cm處,將相應位置內痔基底部一并用血管鉗鉗夾,7-0絲線結扎,剪去皮膚及靜脈叢,切口兩側皮緣下靜脈叢予以剝離,修剪創(chuàng)緣;同法切除其他部位混合痔,兩處切口之間保留皮膚黏膜至少0.2 cm,避免結扎高度在同一水平,選擇一處較大切口(一般在截石位7點處)切斷部分內括約肌,防止肛門狹窄。術畢,創(chuàng)口基底部及創(chuàng)緣點狀注射1∶1布比卡因及亞甲藍1支+利多卡因10 ml長效止疼,肛門內放置吲哚美辛栓1枚及凡士林紗條,紗布包扎,丁字帶固定。
1.2.2 對照組:為防止術后肛門狹窄,先行擴肛術,即于肛門后正中放射狀切開3 cm,切斷部分內括約肌,將黏膜與皮膚縫合。止血鉗將混合痔內外痔部分一并鉗夾,內痔區(qū)齒線稍上行“8”字縫扎,絲線繞過痔核兩側將其整個結扎,將消痔靈注入結扎痔核中,使其整個充盈,促進痔組織壞死。同法結扎其他部位混合痔,兩痔之間皮膚切開,防止肛門狹窄。術畢,術后處理方法同上。
1.3 觀察內容 觀察2組術后創(chuàng)緣水腫、尿潴留、傷口疼痛程度、排便困難、傷口愈合時間、肛門狹窄及術后復發(fā)情況。(1)疼痛程度Ⅰ度:肛門疼痛輕,不需處理;Ⅱ度:肛門疼痛,無明顯痛苦表情,口服止痛藥緩解;Ⅲ度:肛門疼痛重,表情痛苦,須用杜冷丁類藥物方能緩解[1]。(2)感覺異常:傷口愈合后患者自覺肛門內疼痛或酸脹不適感,而臨床各項檢查均無明顯異常。(3)肛門狹窄:創(chuàng)口愈合后仍排便困難,大便變細,指診食指通過困難者[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組均痊愈。所有病例均經至少6個月的隨訪,無復發(fā)病例。2組術后疼痛程度、尿潴留、感覺異常、肛門狹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術后創(chuàng)緣水腫的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54,例(%)
2.2 2組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住院時間8~28 d,平均住院時間(10±6)d。對照組7~32 d,平均住院時間(15±5)d。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環(huán)狀混合痔的發(fā)病特點為病變波及肛門一周,肛緣呈環(huán)狀或接近環(huán)狀腫物突起,痔體間界限消失或基本消失,腹壓增高時,內痔環(huán)形脫出,齒線下移至肛緣或肛緣以下[3]。其手術要求較高,既要一期治療痔病,又要最大程度防止各種術后并發(fā)癥及后遺癥的出現。近年來各種術式不斷出現,主要是由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PPH)法、結扎法、外剝內扎法以上3種方法逐漸改進而來,各有利弊。本組對照組即采用傳統(tǒng)的結扎法,治療組采用改進的外剝內扎法。
本研究2組比較:(1)治療均徹底,對照組將所有痔塊包括內外痔部分一并結扎,壞死組織脫落。治療組母痔區(qū)注射消痔靈,使其硬化壞死,所有痔塊均外剝內扎,隨訪6個月以上無明顯復發(fā)。(2)尿潴留需保留導尿者例數對照組多于治療組,但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排尿困難除由于肛門疼痛反射性引起尿道括約肌痙攣所致之外,與肛周局部注射長效止疼劑損傷局部神經亦有一定關系,另被結扎痔體保留過大也會增加肛門的阻塞感[4,5],進而導致排尿不暢。(3)術后水腫是由于局部血液及淋巴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在組織間隙潴留過多所致,與手術時局部組織損傷、術后排便時肛門局部受壓等均有一定關系。由于環(huán)狀混合痔痔體間界限基本消失,但為防止術后肛門狹窄,減少損傷,外剝內扎時必須保留部分皮膚黏膜,皮下組織已被“掏空”,皮膚過剩,而結扎法則將所有隆起痔核全部清除,故治療組術后殘留的皮橋、黏膜橋水腫發(fā)生機率明顯大于對照組,也正是基于同樣原因,對照組術后肛門狹窄法發(fā)生機率明顯大于治療組。(4)由于對照組將痔塊結扎而不切除,故痔塊需先經過組織壞死這一過程再脫落,然后傷口逐漸愈合,所以治療組雖將環(huán)痔基本切除,對肛門局部組織損傷較大,但其傷口愈合時間仍明顯較對照組短,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術后疼痛主要與手術中組織損傷程度有關。對照組將痔組織全部結扎,而齒線下神經為陰部內神經,對疼痛刺激敏感,故壞死過程中其疼痛劇烈,待痔核全部壞死脫落后其創(chuàng)面較大,排便時刺激傷口又會產生疼痛,所以對照組術后疼痛時間較長,程度較大。(6)肛管感覺異常:臨床上發(fā)生者幾乎均集中在對照組,患者臨床癥狀較重但臨床檢查體征陰性。其具體發(fā)生原因仍不明確,我們考慮可能與肛管局部炎癥或者局部損傷較重,傷口愈合時神經末梢包裹于瘢痕組織內引起不適有關,尚需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環(huán)狀混合痔病情較重,手術復雜,各種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機率較高,本組治療組術后水腫發(fā)生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術后均無明顯復發(fā),其余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扎法由于術后并發(fā)癥較多,正逐漸被改良、淘汰,應慎重選擇。
1 楊勇軍,唐學貴,何德才,等.外剝內扎硬注加輔助切口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臨床觀察.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16:7-9.
2 李建立.環(huán)狀混合痔兩種手術方法的比較.中國醫(yī)療前沿,2007,1:40-41.
3 安阿玥主編.肛腸病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99-111.
4 李曉萍,胡占嶺,河玄道.環(huán)狀混合痔術后水腫的預防.中國肛腸病雜志,2009,29:44-45.
5 張西玲,郭萌軍.混合痔術式的部分改進.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5,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