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迎迎
(河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19世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家,其一生命運大起大落,常年受疾病困擾,受盡苦難,嘗盡孤獨,看盡黑暗社會制度下的種種罪惡,并將人心靈深處的暗影毫不留情地揭示在讀者面前以至于殘酷的程度;但同時又成功地塑造了許多溫暖人心的基督徒形象,他們心地善良、品性高潔、善于隱忍、自我犧牲、愛人如己,宛如人間的基督,《白癡》中的梅希金就是這些基督徒形象的代表。
關(guān)于《白癡》的創(chuàng)作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給他心愛的外甥女的信中談得最完整,他說:“‘小說的思想——是我古老的和心愛的思想’,但它是那么難以表達,以致許久都不敢去碰它?!≌f的主要思想是描繪正面美好的人物。世上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而特別是現(xiàn)在。不僅所有我們的作家,甚至所有歐洲的作家,誰只要著手去描繪正面美好的事物,總要認輸,因為這個課題是無法估量的。美的事物就是理想,而不論是我們的理想還是文明歐洲的理想都還遠沒有練成。世上只有一個正面美好的人物,這就是基督,由此這個無法估量和無限美好人物的現(xiàn)象當(dāng)然也就是無限奇跡。(整部福音書就是這個意思;他把一切奇跡僅僅看作美好事物的體現(xiàn)和顯現(xiàn))?!盵1](P190)而《白癡》的中心人物梅希金公爵就是這樣一個“正面美好的人物”,他試圖用基督式的同情心挽救女主人公納斯塔西亞被不公正的社會毀壞了的個性,從而構(gòu)成了小說的中心情節(jié)。
梅希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一位基督式的救世主形象,在作家看來,他是個“正面美好”的人,是值得膜拜和贊美的對象。雖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把這一人物塑造為病人、癲癇病患者,“但是卻可以讓我們從其不合常規(guī)和病態(tài)精神中感受到某種神圣的東西,以致肅然起敬?!盵2]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的為人上。他正直善良,為人寬容,精神境界遠高于周圍的貴族;他還同情一切“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人”,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都相親相愛,化干戈為玉帛;他也是兒童的朋友,病人和“墮落者”的保護人。這個從精神病院出來的“白癡”奉行基督教的忍讓、寬恕、博愛的準(zhǔn)則,仿佛他降臨到這個人世就是要用自己的愛和受難把人們團結(jié)起來,洗滌和抑制邪惡與欲念。但結(jié)局卻是悲慘的。他用自己的博愛、寬恕、忍讓甚至是生命替全人類贖罪,因此可以說梅什金公爵就是基督的化身。
其次,表現(xiàn)在他對美的追求上?!懊缹⒄仁澜纭!盵3](P72)這是梅什金公爵說過的一句話,這里美不僅指人的容貌美,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美。美就是真與善,達到真與善,才有美,而美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愛與寬恕。愛是溝通人與上帝的橋梁,這種愛的人間表現(xiàn)便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同情、寬恕和諒解,在必要時,甚至是自我犧牲。梅希金的舉止,則是對耶穌博愛思想的具體實踐。耶穌在《圣經(jīng)》中治好了說僭妄話的癱子等,并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馬太福音》5:43)[4](P6)當(dāng)納斯塔西亞透過梅希金的視線出現(xiàn)時,他從一開始就從內(nèi)在的、精神的角度發(fā)現(xiàn)了納斯塔西亞的美:她美得驚人,她有“一雙燃燒著的眼睛”,同時“又有一種信賴的表情,一種天真的出奇的東西。”這樣的美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扭轉(zhuǎn)乾坤。正因為透過納西塔西亞表面上的放浪形骸,梅希金看到了她內(nèi)心的美麗、純潔、善良,以及因此而承受的那種極度的痛苦,所以他說:“您受過很多苦,能出這樣的地獄而不染,這是了不起的?!睘榇?,梅希金從憐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愛,伸出了援助之手,希望以自己的愛去拯救她,去發(fā)現(xiàn)她身上那些被遮蔽的美。
梅希金為美而獻身,不惜讓自己經(jīng)常處于被嘲笑、被藐視和被欺騙的境地,目的是成為他人墮落后進行悔改的臺階。在作品第一部納斯塔西亞的生日聚會上,他似乎處于小丑的境地:“如果您答應(yīng)嫁給我,我將感到十分榮幸,是您給我面子,而不是我給您面子。您對我的這些話感到可笑,我聽到周圍的人也在笑。也許,我這樣說很可笑,我自己也很可笑,但是我總覺得,什么是榮幸……您是完全無辜的……今天上午,我看到您的照片,就像看到一張熟人的臉?biāo)频摹N耶?dāng)時就覺得,您好象在呼喚我…我…我一輩子都會尊敬您的……”他的這番話讓將軍等一批人都幾欲要走,但正是這個“可憐騎士”的天真行為使他周圍的人的生活開始有了不同。正如一滴油滴入了水里,它融不進去,但它確實存在,水可以看見它,從而更確定自己只是水。
再次,表現(xiàn)在他博愛的情懷上。梅希金公爵是作者的理想,是基督式的“正面美好”的人,基督的完美是通過他的博愛而凸顯的,他甚至愛罪人,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需要愛和同情。耶穌曾回應(yīng)法利賽人對他與稅吏和罪人同席的質(zhì)疑道:“康健的人用不著醫(y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2:17)。同樣,耶穌在耶利哥對眾所討厭的稅吏長撒該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加福音》19:10)《白癡》中梅希金就是這樣的人,他鄙視加尼亞,看透了他利欲熏心、仗勢欺人的丑惡靈魂,但是他又可憐他,可憐他的墮落,希望用自己的博愛來感化他,使他改惡從善。再如,他看到羅戈任愚昧無知、天性粗野,愛與恨交織在一起,無所不用其極,曾試圖殺害自己,可是他卻不相信手持利刃、試圖加害于自己的兇手竟會是他的朋友羅戈任。最后,當(dāng)羅戈任由于得不到納斯塔西亞的愛,一刀刺死了她以后,小說尾聲卻出現(xiàn)了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場面;梅希金和羅戈任并肩躺在納斯塔西亞的尸體旁,梅希金對羅戈任充滿無限憐憫和同情……憐憫和同情這個背離基督教導(dǎo)的有罪的人。這時,“一種全新的感覺,以無邊的苦惱折磨著他的心。”“他把自己的臉緊貼著羅戈任的蒼白的,一動不動的臉;眼淚從他的眼眶里流到羅戈任的腮幫上?!绷_戈任殺害了他的未婚妻,捅死了一個他深切同情的美麗而不幸的女人,但是他寬恕了他,因他走上歧途而憐憫他、愛他。
不可否認,梅希金是一個“白癡”、“傻瓜”,但同時又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用自己的心靈感知一切。他曾對羅戈任說過這樣的話:“同情心是全人類得以生存的最主要的法則,也許還是唯一的法則。”同情自己的仇敵,憐救一個有罪的人——這就是耶穌基督的匡世救人之道。因為上帝對世人的愛是均等的,“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nèi)魡螑勰菒勰銈兊娜?,有什么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nèi)魡握埬愕苄值陌?,比人有什么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馬太福音》5:45~47)這仿佛是黑暗中的希望,照亮了很多本已模糊的東西。
總之,梅希金公爵就是作者心目中基督理想的體現(xiàn),理解了梅希金這個“正面美好”的人,就為我們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觀架起了一座天橋——基督就是“絕對的美”,而“美能拯救世界”。
“《白癡》中的主人公梅希金公爵有一定的自傳性,他身上體現(xiàn)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認可的基督觀念,其行為方式也是由作家用一種理想主義的筆法規(guī)劃的。但是首先一點,他愛納斯塔西亞,但不是通常的兩性之愛,而是基督式的愛,它更多的帶有悲憫和同情的成分,甚至帶有寬恕罪人的意味。”[5]作家試圖用他所堅持的基督教情懷去愛所有人、去喚醒所有人。所以他在用其驚人的才華表現(xiàn)了上帝缺位后的情形的同時,又以基督教原罪的眼光深刻地透視了人的行為和意識的深層罪惡;此外,他還以大慈悲大仁德的襟懷描繪了被侮辱被損害的蕓蕓眾生的苦難,并試圖通過基督教對他們加以拯救。因為“在他眼中,要拯救一切,要使人走向絕對真實的存在狀況,要使人的行為具有終極價值,唯有歸向上帝,信仰上帝”。[6]
“在人身上發(fā)現(xiàn)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追求。在探索人的真諦的過程中,他有感于人的真、善、美,但同時也挖掘出人性的罪惡,通過對人天性中的善、惡兩方面的認識,尤其是對惡的剖析,產(chǎn)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懺悔和贖罪意識,這種懺悔贖罪意識側(cè)重于揭示人的天性中惡的激發(fā)和善的失落?!栋装V》中,羅戈任最后殺死納斯塔西亞,將人性的罪惡推到了一個極端。正是這種毀滅性行為以及現(xiàn)實中的不平等與丑惡現(xiàn)象讓他對人性產(chǎn)生懷疑,于是他試圖通過宗教來找尋解決人性問題的出路,這就使得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處于人性自身不同對立成份的沖突之中,最終他的上帝成為人性的一種表現(xiàn)和象征。
另外,他認為懺悔和皈依上帝才是靈魂獲救的方式,也是人性的惟一出路。沒有上帝,也就沒有永生,也就不可能有穩(wěn)定的道德秩序,不會有一種對于最后懲罰的恐懼——他所說的懲罰,是真正的懲罰,唯一實在的,唯一令人生畏、教人良心發(fā)現(xiàn)的一種懲罰,目的是使罪人本身得到改造,重新做人。納斯塔西亞最后平靜地接受自己的死亡,完全和基督一樣,對她的心靈來說,死亡意味著復(fù)活。她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代價來贖罪,并克服心靈的死亡,這就是作者所要宣揚的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則。所以,不管是在生存論上,還是在道德論上,人都要逼著自身去尋求上帝,去體會最具包容性的、最普遍的、最偉大的愛——基督之愛。從這個意義上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宗教的意義上解釋人的精神世界的。但他的宗教信仰不是宗教的迷狂,而是體現(xiàn)在人世的現(xiàn)時的,是基督式的完全克己的慈悲博愛?!盵6]這種愛在《白癡》中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追尋基督精神的同時,又用一種質(zhì)疑的口氣去懷疑上帝,運用否定的觀點深刻地、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人性的復(fù)雜性,塑造出一個個豐富多變的人物。他們常常既是偉大的天使,同時也是罪不可赦的惡魔。眾所周知,善惡本是人類自身具有的兩種屬性,人類前進時,則意味著善對惡的勝利;反之,則是惡對善的征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無法逃脫死亡的陰影,然而人又渴望無限,具有渴望不死和永恒的一面;人有足夠的下賤和丑陋的一面,然而人又有向往高尚和美的一面。這就是人的全部復(fù)雜性之所在。連一些犯下極其嚴重惡行的人也會突然有反省的時刻,他們有的幡然悔悟,走向新生,有的因絕望而自殺;而更多的人則更經(jīng)常地是處在從善到惡的交戰(zhàn)之中,或者從惡到善的突然跳躍之中。難能可貴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揭示人的惡的本性的同時,并沒有對人喪失信心?!罢嬲\而坦率地生存和人性的復(fù)雜、可疑和絕望,我們必須聽命于痛苦、孤獨和死亡,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我們不寒而栗,然而在此之后,我們才能夠找到上帝的深邃性和真理的存在,這是充滿矛盾的對立,但卻能使我們獲得一種信仰,與絕望斗爭,向天國尋找慰藉孤獨的寧靜?!盵7]總之,陀思妥耶夫斯一方面意在從主觀方面向人類提出拒惡向善的勸諫,含有規(guī)勸人類在道德與意志上自我完善的意味;而另一方面,意在從客觀方面向人類提出除惡求善的勸諫,含有社會現(xiàn)實批判的意味。
陀斯妥耶夫斯基對上帝的追問和懷疑,與對上帝的虔誠和信仰,并不是對立的,更像是一群熱愛思考、擁有智慧的人在精神之路上艱難地跋涉著,到達這里的時候,有了不同的轉(zhuǎn)向。他似乎在嘗試著重新詮釋古老的基督精神,在他眼中,上帝不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者遠在天邊的神靈;上帝無所不在,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是善與愛的法則的化身。天堂之路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存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至善、至愛的基督精神為指導(dǎo),對社會及人類的去向進行的一種深入思考。
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基督精神不僅解答了人生的種種疑惑,指明了人類社會的方向,而且基督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的宗教,而不能成為國家或教會控制下的宗教。基督精神體現(xiàn)于愛與忍讓,他把人類的希望寄托于人們自身心靈的凈化,用愛心對待一切眾生,包括敵人,就如同《福音書》所言:“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詛咒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路加福音》6:27~28)為此,他“推崇心靈懲罰,他在將現(xiàn)實作為理性世界而否定后,最終將目光投向宗教,用宗教之愛‘寬恕和憐憫’精神來拯救世界?!盵8]
陀思妥耶夫斯基從基督精神中尋找人生與社會的答案,其根源在于對西方現(xiàn)代文明夢的破滅。當(dāng)他承載著不堪忍受的重負堅定地期待著宗教的救贖時,雖然自己也陷于“上帝存在與否”的懷疑與恐懼中,但是,無論上帝存在與否,無論他最終思考斗爭的結(jié)果如何,他都將對上帝的信仰堅持到底,毫不動搖。救贖自己,也想去救贖他人,救贖這個社會。他為人們指出一條光明之路,具體途徑便是苦難的凈化,愛的洗禮。
總而言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從人們習(xí)見不驚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荒謬、怪誕與不合理,從而使人獲得一種哲學(xué)上的領(lǐng)悟,即在對突變的善惡關(guān)系的震駭中,使人們產(chǎn)生理性的困惑,再到由困惑而理解,通過這一過程獲得一種智慧上的興奮與滿足。因此,盡管他用一個懷疑論者的思想,以其質(zhì)疑的口吻來刻畫出人物的善惡兩重性,但作為基督教教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相信上帝的,因為他“深切感受到:世人要想救贖,必須用苦難凈化靈魂,必須皈依上帝,才能走上精神的重生”。[9]并希望尋求一個最終解決現(xiàn)世之惡的拯救方案。事實上我們也知道:僅僅以基督國度的絕對性來解決這一現(xiàn)實性問題是無法具備其實際意義的,甚至是那么蒼白無力;但我們同時也相信,他的這種拯救的方式已經(jīng)豐富了俄羅斯思想以及整個人類的精神寶庫,這是其他作家無與倫比的。
參考文獻
[1]彭克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2]黑塞著,張佩芬譯.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隨想[J].新世紀文學(xué)選刊·上半月,2009,(1).
[3]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榮如德譯.白癡[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篇中《白癡》引文皆出此譯本)
[4]圣經(jīng)(和合本)[Z].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8.(篇中《圣經(jīng)》引文皆出此書)
[5]汪劍釗.美將拯救世界——《白癡》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末世論思想[J].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2,(1).
[6]黎小冰.“成為真正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思想初探[J].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2006,(3).
[7]閆偉.從《卡拉馬佐夫兄弟》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孤獨救贖[J].新東方,2009,(6).
[8]陳玉清.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懲罰觀[J].安徽文學(xué),2009,(3).
[9]顏井春.罪與救贖——由《卡拉馬佐夫兄弟》淺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經(jīng)情結(jié)[J].安徽文學(xué),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