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舒敏,許軍峰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300193)
患者杜某,女,7歲,四肢痿軟、活動無力伴感覺障礙6年余。患兒家屬訴其出生5個月時曾出現(xiàn)腹瀉、發(fā)熱癥狀,自行服用藥物后痊愈(藥物不詳),自此后即發(fā)現(xiàn)患兒發(fā)育落后于同齡小孩,四肢痿軟無力,9個月會坐,2歲可扶站,至今不能獨自站立及行走,智力正常,病情無加重。先后就診于多家醫(yī)院,被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疾病”、“肌無力待查”、“多發(fā)性感覺運動神經病變”等,予營養(yǎng)神經藥物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遂來我院就診,患兒由祖父背至門診?,F(xiàn)癥:神清,精神可,四肢活動無力,下肢重于上肢,遠端重于近端,能獨自扶墻站立數(shù)分鐘,不能獨立行走,需旁人于身后攙扶倚靠,感覺障礙以雙下肢末端淺感覺減弱、麻木為主。納少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上肢肌力4級,下肢肌力3級,四肢肌張力減低,下肢淺感覺減弱,深感覺正常,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腓腸肌加神經病理檢查診斷:骨骼肌神經原性病理改變,骨骼肌代謝異常,周圍神經損害可能以髓鞘病變?yōu)橹?,并導致骨骼肌的損害。肌電圖提示:周圍神經損害,嚴重運動感覺神經髓鞘損害伴軸索改變。脊肌萎縮癥基因檢測、免疫學檢查、頭顱、胸腰骶段脊髓MRI、腦地形圖、骨盆雙髖關節(jié)X線片未見異常。診斷:中醫(yī):痿癥(筋損髓虧型);西醫(yī):慢性格林巴利綜合征。治則:調神益氣、榮筋生髓。取穴:上星、內關;關元、氣海、中脘、足三里、三陰交;委中、尺澤;華佗夾脊穴,足陽明經排刺。操作:仰臥位,取雙側內關,直刺0.5寸,施捻轉提插的復式手法1 min;上星平刺0.5寸,關元、氣海、中脘、足三里、三陰交直刺0.5寸,施平補平瀉手法1 min;雙側尺澤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以前臂或食指有抽動為度;雙側委中仰臥位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5寸,施提插瀉法,以下肢有抽動為度。留針10 min后起針;俯臥位取華佗夾脊穴,T1~L5,直刺0.5寸,施平補平瀉手法,足陽明經排刺,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0 min。針灸治療期間配合中藥湯劑益精填髓,捏脊療法,康復訓練。
針刺4日后,患兒家長訴幫助其做康復運動時感覺患兒下肢活動力量較前增強,獨自扶墻站立時間由數(shù)分鐘增至20~30 min。針刺1周后,患兒可扶椅子做小幅度原地踏步運動。針刺4周后,患兒能在祖父雙手扶助下緩慢步行5 m,無需倚靠。針刺12周后,患兒僅靠祖父單手扶助緩慢行走50 m,唯步態(tài)不穩(wěn),下肢力量不足,下肢遠端感覺減弱較前明顯好轉?;颊吣壳叭岳^續(xù)針灸治療。
按: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慢性格林巴利綜合癥是一種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的免疫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表現(xiàn)是周圍神經廣泛的炎癥性脫髓鞘,多累及脊神經及其神經根,祖國醫(yī)學將之歸為“痿證”范疇,其發(fā)病是由于濕熱毒邪內侵致臟氣內傷,津液不布,氣血不榮,陰精不充,筋脈、肌骨失養(yǎng)、痿弱,不能隨意任用為癥,治療上以調神益氣、榮筋生髓為原則。石學敏教授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是在神的主宰下完成,“氣”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氣為神之使,神為氣之用,神存則機生,神去則機息?!鹅`樞·本臟》亦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暑,和喜怒者也?!惫试谟^察病人神氣盛衰的基礎上,從調理神氣出發(fā),才能針(藥)到病除[1]。故治療上首取上星、內關以醒腦調神,配合關元、氣海、中脘、足三里益氣健脾,三陰交補腎益精、充養(yǎng)腦髓,極泉、委中疏通經絡。《素問·痿論》云:“治痿者獨取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乃氣血化生之源,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故選陽明經之腧穴以疏調陽明之經氣,有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之功。針刺夾脊穴,能疏通督脈、統(tǒng)理陰陽,起到運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之效。本例患者病程長、病情重,西藥治療無明顯效果,運用針灸治療本病可明顯改善癥狀,促進康復。
[1]張智龍.石學敏院士御神思想管窺[J].中國針灸,2005,25(12):86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