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桐生
論戰(zhàn)國諸子對先秦文獻的保存*
陳桐生
先秦史官負有保存文獻的職責,但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之際,由于史官在政局動蕩之下棄職奔逃,各國諸侯為僭越禮制而自毀典籍,幾百年兼并戰(zhàn)火無情地摧殘諸多文獻,特別是秦王朝大規(guī)模焚書,致使先秦史官系統(tǒng)保存的文獻所剩無幾。我們今天所讀的先秦古書,基本上是由戰(zhàn)國諸子百家保存下來的。戰(zhàn)國諸子保存文獻是一種分散、獨立、自發(fā)的民間個人行為,他們在學派之內以師徒相傳的形式來傳承文獻,其文獻保存往往與傳播、刪述融為一體,諸子百家傳承文獻的實質是傳道,他們保存下來的文獻是其傳道授業(yè)的產(chǎn)物。戰(zhàn)國諸子的文獻保存為漢以后的文獻分類提供了典籍依據(jù),對此后中國政治文化學術發(fā)展方向也有重要影響,他們所保存的是一種經(jīng)由戰(zhàn)國諸子目光選擇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
先秦史官;戰(zhàn)國諸子;文獻保存
可能很少有人想到,我們今天所讀的先秦古書,基本上是由戰(zhàn)國諸子百家保存下來的。戰(zhàn)國諸子百家本來是文化學術流派,他們沒有保存文獻的職責,負有保存文獻職責的是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官。但是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之際,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先秦史官保存的文獻所剩無幾,官方文獻保存機制完全失效,只有戰(zhàn)國諸子個人保存的文獻得以流傳后世。戰(zhàn)國諸子完全憑借個人的自覺,在傳道授業(yè)過程中傳播并保存自己所鐘愛的文獻,由此保證了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延續(xù)。
先秦時期,官方有一套保存文獻機制,由王室和各諸侯國史官專門負責文獻保存?!吨芏Y·春官宗伯》載:“小史掌邦國之志?!薄巴馐氛茣饬?,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于四方。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雹伲蹪h]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99、711—712頁?!靶∈贰彼频摹鞍顕尽?,是指各諸侯國的歷史文獻。“外史”所掌的“四方之志”,則是各諸侯國利用朝聘赴告機會互相交流的國史,所謂“三皇五帝之書”,則是指上古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央王室通過設置“小史”“外史”建制,將王室文獻、各諸侯國文獻和上古文獻收集并保存起來?!吨芏Y》所載的是中央王朝文獻保存機制,各諸侯國也設有相應的負責保存文獻的史官。如果官方這個文獻保存體制始終得以成功運行,那么先秦文獻應該大都能夠傳之后世。但歷史事實表明,先秦史官文獻保存機制并不成功。
先秦史官文獻保存機制之所以失效,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先秦史官在時局動蕩情況下棄職奔逃。先秦史官保存文獻機制的運行,是以政權穩(wěn)定為前提。史官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在政局安定的太平歲月,他們完全可以履行收集、保存文獻的王事職責。但在政局動蕩不安之際,先秦史官出于鑒古知今、見微知著的職業(yè)敏感,往往會作出攜籍奔逃的舉動。傳說早在夏朝末年就發(fā)生史官奔逃事件,《呂氏春秋·先識覽》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zhí)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币笊棠┠?,史官奔逃事件再次上演,《呂氏春秋》同篇載:“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于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雹伲蹜?zhàn)國]呂不韋等著、[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9頁?!妒酚洝ぶ鼙炯o》載周文王禮賢下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②[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16頁。,其中的辛甲大夫是殷商王朝的史官,歸周后任太史之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東周王室史官對沒落王朝深感失望,不斷上演棄周逃奔的故事?!蹲髠鳌ふ压迥辍份d周景王曰:“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雹蹢畈?《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373頁。辛有乃辛甲大夫之后,是周平王時期史官,其子由周奔晉,應該是在平王前后。太史公先人也就是在這個歷史時期主動放棄延續(xù)了上千年的太史官守,《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司馬氏世典周史?;菹逯g,司馬氏去周適晉?!雹埽畚鳚h]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0冊,第3285,3297頁?!蹲髠鳌ふ压辍份d:“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雹輻畈?《春秋左傳注》,第1475頁。尹氏固是西周著名史官尹佚的后代,他由周奔楚,表明他對東周王室已經(jīng)徹底絕望?!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載,東周王室柱下史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⑥[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7冊,第2141頁。。老子這位大哲選擇的是以隱遁作為人生歸宿。史官奔逃事件不僅屢見于東周王室,在三家分晉前夕,晉國史官也選擇了出逃之路?!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載:“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⑦[戰(zhàn)國]呂不韋等著、[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9頁。史官在政局動蕩的情況下棄暗投明,本來無可厚非,但他們棄職奔逃,肯定不利于文獻保存事業(yè)。
二是春秋戰(zhàn)國的各國諸侯為僭越禮制而有意毀滅那些不利于自己的文獻。據(jù)《孟子·萬章下》記載,北宮锜向孟子詢問周王室的班爵制度,孟子回答說:“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趙岐注:“諸侯欲恣行,憎惡其法度,妨害己之所為,故滅去典籍?!雹啵矍澹萁寡⑸蛭馁军c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675頁。孟子的話揭示了一個可悲的歷史事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滿足自己無限膨脹的貪欲,競相僭越禮制,為了避免社會輿論對其僭禮行為的責難,他們下令毀滅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文獻典籍,以至于到了戰(zhàn)國中期,人們就看不到西周班爵制度的文獻了。孟子在這里說的是班爵典籍,其實春秋戰(zhàn)國諸侯僭禮遠不止在班爵一個方面,由此可以推測,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諸侯有意毀滅典籍的情形。
三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兼并戰(zhàn)爭會毀滅一批文獻。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五百多年間諸侯兼并戰(zhàn)爭連綿不斷,從中原大地到東西南北,到處都燃燒著熊熊戰(zhàn)火,一個又一個諸侯政權在戰(zhàn)火中淪為廢墟?!妒酚洝ぬ饭孕颉氛f:“《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雹幔畚鳚h]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0冊,第3285,3297頁。進入戰(zhàn)國以后,七大諸侯國在更大規(guī)模上繼續(xù)演出兼并戰(zhàn)爭活劇,特別是戰(zhàn)國后期,秦滅六國的戰(zhàn)爭更為野蠻、血腥和慘烈,多少宮廷臺榭淪為焦土,多少珍貴文獻在戰(zhàn)火中灰飛煙滅!
四是秦王朝燒毀了各諸侯國史書,而項羽焚燒秦宮室進一步毀滅了秦朝史官保存的典籍。秦王朝為了愚民而下令焚書,《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丞相李斯提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世。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雹伲畚鳚h]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冊,第255,315頁。這是先秦文獻所經(jīng)歷的一場空前劫難。所幸者秦王朝博士官所掌典籍不在焚燒之列,不過在十幾年之后,項羽一把大火將秦宮燒為灰燼。《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雹冢畚鳚h]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冊,第255,315頁。太史公雖然沒有記載項羽這把火究竟燒掉了多少典籍,但秦宮收藏的文獻應該是在劫難逃。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到了漢初,先秦史官系統(tǒng)所保存的文獻所剩無幾。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當屬歷史文獻,因為秦王朝刻意毀滅各諸侯國歷史,而這些史書又不在諸子百家傳習之列?!妒酚洝ち鶉瓯怼氛f:“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对姟贰稌匪詮鸵娬撸嗖厝思?,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雹郏畚鳚h]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2冊,第686頁。像《國語》載羊舌肸所習的《春秋》,《左傳》所提到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墨子》所提到的“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百國《春秋》”,《孟子》所提到的“晉之《乘》,楚之《梼杌》”等等,全都亡佚。先秦典籍中所提到的其他文獻,諸如《國語》中所提到《夏令》《周制》《秩官》《禮志》《世》《令》《故志》《訓典》,《左傳》所載的《軍志》《前志》《九歌》《誓命》《九刑》《夏訓》《虞人之箴》《仲虺之志》《史佚之志》《鄭志》《禹刑》《湯刑》《禽艾》《官刑》《黃徑》《執(zhí)令》等典籍,也都沒有傳到漢代。
先秦史官保存的文獻并不是蕩然無存,劉邦起義軍進入咸陽之后,蕭何從秦丞相御史處接管了部分文獻?!妒酚洝な捪鄧兰摇份d:“沛公至咸陽,諸侯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④[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6冊,第2014頁。太史公用了一個“具”字,使人誤解蕭何接收了秦王朝全部圖書,其實結合下文來看,蕭何所接收的主要是描繪天下阨塞的軍事地圖、記錄天下戶籍的賬簿、反映天下物產(chǎn)民俗的地理圖志以及律令類的圖書,蕭何“具得”的是劉邦打天下所急需的圖書,至于其他學術類圖書,則未必是蕭何所關注的。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先秦《尚書》遠不止伏生所傳二十八篇以及孔壁古文《尚書》四十五篇,秦博士手中應該掌管了更多的《尚書》篇章。如果蕭何接收了秦王朝全部圖書,那么漢景帝就不必派晁錯向濟南伏生學習《尚書》,漢家博士所傳的《尚書》也不止是伏生所傳二十八篇,可見蕭何并未將秦博士手中的圖書全部接收過來。蕭何所接管的圖書是先秦史官文獻保存機制僅存的一點成果。
禮失而求諸野,就在官方無法履行文獻保存職責的時候,保存文獻的歷史使命由戰(zhàn)國諸子百家肩負起來。這里所說的戰(zhàn)國諸子百家,不僅是指各個學派的宗師,同時也包括聚集在宗師旗幟之下的一代又一代門生后學。戰(zhàn)國諸子保存文獻以文化下移為前提。在官學時代,平民沒有文化,與文獻不沾邊,自然也就談不上文獻保存。春秋末年孔子開門辦學,倡導有教無類,將文化從官方帶到民間。風氣既開,此后諸子百家便紛紛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文獻由此進入平民生活之中。就是在長達兩百多年的著述、講學、游說、論辯、傳播等學術活動之中,戰(zhàn)國諸子為后人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先秦文獻。
與史官集中保存文獻不同,戰(zhàn)國諸子的文獻保存是一種分散、獨立、自發(fā)的民間個人行為。沒有人給他們下達保存文獻的指令,沒有人給他們頒發(fā)薪酬,沒有人給他們提供經(jīng)費與場所,甚至連口頭表彰與鼓勵也沒有,所有文獻的抄寫、收集、傳播、保存都是出于戰(zhàn)國諸子們個人的自覺。個人力量當然無法與王室及諸侯國相比,戰(zhàn)國諸子的文獻保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諸如個人的學派立場、理論興趣、學識深淺、財力厚薄、居室場所、師承交游、學術環(huán)境等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戰(zhàn)國諸子的文獻收集與保存。戰(zhàn)國前期諸子所收集、保存的可能主要是本學派文獻,但在進入戰(zhàn)國中后期以后,由于學術爭鳴的需要,諸子各派相滅亦相生,相反亦相成,他們不僅要研習本學派的文獻,而且要深入研究論戰(zhàn)對方的觀點。這樣就勢必要求諸子們博覽本學派以外的文獻。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一批竹簡,據(jù)考古學者研究,該墓墓主屬于士一級的低級貴族,墓中竹簡應該屬于墓主個人生前收藏。其中不僅有道家的《老子》《太一生水》,而且有儒家的《緇衣》《五行》《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性自命出》《成之聞之》《尊德義》《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以及四篇《語叢》。墓主生前究竟是儒家學者還是道家學者,僅從墓中竹書很難判定。我們從《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戰(zhàn)國后期子書中,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了多家學派的理論信息,像《莊子·天下》、《荀子》中的《非十二子》《解蔽》、《韓非子·顯學》等文章,作者如果不是博覽百家之書,肯定是寫不出來的。諸子的個人文獻收藏雖然不比官方集中,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每個藏書人的積極性,而且由于諸子后學人數(shù)眾多,因而從概率上說,即使其中一部分人的藏書亡佚,但總能確保另一部分人的藏書傳之后世。
在學派之內師徒相傳,是戰(zhàn)國諸子保存文獻的主要形式。先秦史官保存文獻,是將文獻收藏于金匱石室之中,文獻在他們手中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不存在文獻傳遞的問題。戰(zhàn)國諸子則是在動態(tài)的傳遞中保存文獻。諸子學派大多通過宗師授徒的方式形成,由于平民非??释莆瘴幕虼饲皝砀髋勺趲熼T下求學的弟子人數(shù)甚眾??鬃颖救颂柗Q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七十子門下又各有諸多弟子后學追隨,如子夏居西河教授,培養(yǎng)了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等一大批著名弟子。曾參有弟子七十人,見于文獻的曾門弟子就有樂正子春、單居離、公明儀、公明高、公明宣、子襄、陽膚、沈猶行、公孟子高等人。澹臺滅明的弟子甚至達到三百人,儼然是南方儒家新一代宗師。雖然我們不能機械地說諸子門人后學人數(shù)都是按照幾何級數(shù)增長,但愈到戰(zhàn)國中后期,各家后學人數(shù)愈多,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戰(zhàn)國諸子師徒之間的關系非常牢固,弟子后學在身心兩方面都無條件地隸屬、依附于宗師。這是因為諸子私塾兼有教育、宗法、政治甚至宗教等多重性質:師徒之間既是師生,又有著類似父子的倫理情感;宗師既是業(yè)師,又是這一派的政治領袖;某些學派的弟子之于宗師,頗似信徒之于教主。這種持久而穩(wěn)固的師徒關系為文獻傳承提供了有力保證。宗師在私塾內給弟子傳授學業(yè),弟子的記錄手稿就成為他們手中的文獻。弟子學成之后,再傳給自己的后學,一代又一代師徒在傳遞學術薪火的同時將文獻向后傳播。有些文獻在傳授過程中逐漸成為專門學問,最典型的是儒家傳授的五經(jīng)。所謂五經(jīng),本是上古幾部古籍,它們最初是全社會的文化財富,春秋末年之后受到諸侯貴族和其他學派的鄙棄??鬃訋熗絼t人棄我取,在儒家內部傳授這幾種文獻,如果不是孔子師徒,那么這幾部文獻可能也像《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命運一樣。《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六藝略文獻,凡一百零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這些經(jīng)學文獻雖然大都是漢代作品,但都是由先秦儒家經(jīng)師一代一代傳授下來的。五經(jīng)都各有傳授系統(tǒng),茲以《春秋》三傳為例:關于《左傳》的傳授系統(tǒng),《經(jīng)典釋文·敘錄》說:“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wèi)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郡荀卿名況,況傳武威(陽武)張蒼,蒼傳洛陽賈誼?!雹伲厶疲蓐懙旅?《經(jīng)典釋文》,抱經(jīng)堂本。關于《春秋公羊傳》的傳授,徐彥《春秋公羊傳疏》引戴宏之說:“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②[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頁。關于《春秋穀梁傳》的傳授系統(tǒng),楊士勛稱:“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受經(jīng)于子夏,為經(jīng)作傳。”③[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頁。上述《春秋》三傳傳授系統(tǒng)未必準確無誤,但它們經(jīng)過儒家?guī)熗绞来鄠?,這一點則是無疑的。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戰(zhàn)國諸子在師徒之間傳承文獻的情形。
戰(zhàn)國諸子在文獻傳播過程中往往存在刪述行為。先秦小史、外史只負責保存文獻,而不會對文獻進行刪述。戰(zhàn)國各派弟子則有責任和義務對宗師文章進行刪述。這里所說的“刪述”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弟子后學有責任和義務按照宗師的思想文風從事著述,闡述并發(fā)揮宗師的思想學說,如《莊子》中的外篇和雜篇,就是莊子弟子后學之作,其他諸子文集中也有后學的文章,只不過這些弟子后學沒有署名權,他們的署名權歸于宗師;二是指諸子后學在傳播宗師文本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時代條件的變化和自己的理解,對宗師文本進行增刪。戰(zhàn)國諸子文章往往不是一次寫成,最初文本在進入傳播過程之際還不是一個定本,而是由宗師寫出初稿,或由宗師口述弟子筆錄,然后在傳播過程中由弟子后學不斷增益和刪削,戰(zhàn)國諸子很多文章就是在傳播、接受、增刪、再傳播、再接受、再增刪的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生成,一部作品之中可能包含有幾代甚至十幾代傳播者的見解。不同時段的同一文本呈現(xiàn)出不同面貌,不同系統(tǒng)傳播的同一文本在簡序、文字、篇幅甚至思想觀點方面也存在差異。對此,竹簡本《老子》、帛書本《老子》和王弼本《老子》,郭店簡《性自命出》和上博簡《性情論》,上博簡《民之父母》和今本《禮記·孔子閑居》,郭店簡《緇衣》、上博簡《緇衣》和今本《禮記·緇衣》,臨沂漢簡《孫子兵法》和今本《孫子》,臨沂漢簡《鶡冠子》和今本《鶡冠子》等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可以作為比較對象,從中可見戰(zhàn)國時期文獻在傳播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情形。戰(zhàn)國諸子后學在文獻傳播過程中進行刪述,這對文獻保存有什么意義呢?它的意義在于:加強了諸子后學與他們所傳播文獻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因為這些經(jīng)過刪述的文獻之中,滲透了諸子后學的精神勞動,從而這些文獻再也不僅僅是宗師的作品,同時也是他們自己的作品,他們也是其中的作者之一,文獻由此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刪述不僅加深了諸子后學對文獻價值意義的理解,而且極大地提升了他們保存文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在傳道授業(yè)過程中傳承文獻,這是戰(zhàn)國諸子文獻保存獲得成功的關鍵。商周春秋時期,道掌握在王侯卿士大夫手里。從春秋末年到戰(zhàn)國時期,道從王侯卿士大夫轉移到諸子百家手中。嚴格地說,戰(zhàn)國諸子首先想到的不是文獻保存,他們的人生目標是傳道,文獻保存只是他們傳道授業(yè)的產(chǎn)物。早在春秋末年,老子就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其后孔子鼓勵弟子立志求道,《里仁》載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述而》載孔子曰:“志于道。”①[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大學1999年,第50、85頁。道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對于立志學道的仁人志士而言,即使是早上聞道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墨子高舉“貴義”大旗,《墨子·耕柱》載墨子曰:“義,天下之良寶也?!薄顿F義》說:“萬事莫貴于義?!雹冢矍澹輰O詒讓:《墨子閑詁》,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59、265,260頁。墨子所說的義其實就是道。其他學派也各有自己的道。盡管各派所說的道內涵不同,但道都是各個學派的靈魂。戰(zhàn)國士子一旦聚集在某一學派的大纛之下,就意味著對這一學派宗師之道的服膺。對弟子后學而言,宗師的道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們的人生道路,使他們平淡寂寞的人生變得那樣莊嚴神圣,那樣富有意味,那樣充滿價值。他們的人生目標、信仰、理想、意義都在道之中,為此他們愿意用自己畢生的精力甚至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來研習、捍衛(wèi)、發(fā)展、傳播這個道??梢圆灰倬?,可以不要財富,可以失去一切,但是道絕不能丟?!赌印じ酚涊d了一個小故事:“子墨子使管黔敖,游高石子于衛(wèi),衛(wèi)君致祿甚厚,設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者,去而之齊?!雹郏矍澹輰O詒讓:《墨子閑詁》,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59、265,260頁。在戰(zhàn)國,棄官祿而守道者遠不止是高石子一人。道不虛行,載道的簡帛文獻就是戰(zhàn)國諸子學者的命根子。無論付出怎樣的艱辛,也不管承擔多大的風險,他們都要守住載道的文獻。秦王朝下令焚書,諸子后學藏書是要付出“棄世”“黥為城旦”代價的,但仍有一批舍生忘死、守道藏書的人,像濟南伏生藏書壁中的舉動,當時絕不止他一人。我們從《漢書·藝文志》看到,凡是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重要文獻,大體上都傳到漢代,諸如《晏子》《子思》《曾子》《漆雕子》《宓子》《景子》《世子》《魏文侯》《李克》《公孫尼子》《孟子》《孫卿子》《羋子》《寧越》《王孫子》《公孫固》《李氏春秋》《董子》《俟子》《徐子》《魯仲連子》《平原君》《虞氏春秋》《管子》《老子鄰氏經(jīng)傳》《老子傅氏經(jīng)說》《老子徐氏經(jīng)說》《文子》《姢子》《莊子》《列子》《老成子》《長盧子》《王狄子》《公子牟》《田子》《老萊子》《黔婁子》《宮孫子》《鶡冠子》《黃帝四經(jīng)》《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孫子》《鄭長者》《宋司星子韋》《公梼生終始》《公孫發(fā)》《鄒子》《鄒子終始》《乘丘子》《杜文公》《南公》《容成子》《鄒奭子》《閭丘子》《馮促》《將鉅子》《周伯》《李子》《商君》《申子》《處子》《慎子》《韓子》《鄧析》《尹文子》《公孫龍子》《成公生》《惠子》《尹佚》《田俅子》《我子》《隨巢子》《胡非子》《墨子》《蘇子》《張子》《龐煖》《國筮子》《五子胥》《子晚子》《由余》《尉繚子》《尸子》《呂氏春秋》等等。我們今天所讀到的先秦史書,也都與戰(zhàn)國諸子之道有關:如《尚書》《春秋》是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而被保存下來,《左傳》和《國語》被儒家視為《春秋》的“內傳”和“外傳”,從而被儒家傳播并加以保存;《世本》是作為《春秋》的廣義傳記而得到儒家傳習和保存;至于《戰(zhàn)國策》,則是戰(zhàn)國縱橫家的作品。與諸子之道無關的先秦史書全部失傳,傳世的先秦歷史文獻都是經(jīng)過戰(zhàn)國諸子的傳習。對戰(zhàn)國諸子而言,保存文獻就是保存他們的“道”和“業(yè)”,這為文獻真實性提供了根本保證。近年面世的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之中,有些竹書可以與傳世先秦文獻相互參照,這說明流傳下來的先秦古書都是真本。
漢興以后,廢除挾書律,廣開獻書之路,一大批諸子后學收藏的文獻重見天日。《漢書·藝文志》著錄東漢以前的圖書,分為六略三十八種,凡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除了秦朝和西漢圖書之外,其余先秦文獻差不多都是由戰(zhàn)國諸子百家保存下來的。
戰(zhàn)國諸子的文獻保存是有選擇的,他們保存的文獻為漢以后的文獻分類提供了依據(jù)?!吨芏Y》所載先秦小史、外史的文獻分類是“邦國之志”、“四方之志”和“三皇五帝之書”,多為歷史文獻和禮樂典章制度。由于先秦史官所藏文獻幾盡毀滅,傳到漢代的先秦文獻基本上是出自戰(zhàn)國諸子后學,因此漢代文獻分類就只能依據(jù)戰(zhàn)國諸子所保存的文獻。班固據(jù)劉歆《七略》而作《漢書·藝文志》,將流傳到漢代的古今文獻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shù)、方技六類。六類之中,“六藝略”是戰(zhàn)國以來儒家傳習的六經(jīng)文獻,只是由于儒家經(jīng)典在漢代被尊為統(tǒng)治思想,才將其單立一類,居于六類之首;“諸子略”本應成為主體,但劉歆、班固在尊經(jīng)思想指導之下,將“諸子略”視為“六藝略”的支流;戰(zhàn)國兵家本來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劉歆、班固將兵家文獻單立一類為“兵書略”;“詩賦略”收錄戰(zhàn)國南楚屈原、宋玉以及漢代詩賦作品,而屈原、宋玉可以視為戰(zhàn)國士人中的一部分;“術數(shù)”、“方技”屬于神秘文化典籍,它們的作者應該與戰(zhàn)國陰陽五行家有關,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將術數(shù)與陰陽家放在一起論述。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六類文獻,其主體基本上都是戰(zhàn)國諸子百家保存的文獻。后來《隋書·經(jīng)籍志》在《漢書·藝文志》六類分類法基礎上,將文獻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此后四部分類法便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圖書分類法。
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文獻保存對此后中國政治文化學術發(fā)展方向也有重要影響。每個時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當然離不開當時現(xiàn)實,但傳統(tǒng)也是文化創(chuàng)造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獻是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不同的文獻承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又會對此后的文化創(chuàng)造給予不同的制約,在中國這樣一個重視傳統(tǒng)、宗經(jīng)征圣的國度,尤其如此。我們難以設想,如果先秦史官保存的文獻與戰(zhàn)國諸子百家保存的文獻都能得以傳世,如果《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的文獻能夠傳到漢代,那么漢代以及漢以后的文化將會是怎么一個樣子。但是歷史不能假設,歷史事實是先秦史官系統(tǒng)所保存的文獻喪失殆盡,傳到漢代的是戰(zhàn)國諸子百家保存的文獻。那么,漢代以及漢以后的文化創(chuàng)造就只能在戰(zhàn)國諸子百家保存的文獻基礎之上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戰(zhàn)國諸子所保存的不僅是文獻古籍,同時他們所保存的是一種經(jīng)由戰(zhàn)國諸子目光選擇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太史公在《史記》中論載的以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歷史觀,其文獻依據(jù)就是出于《大戴禮記·五帝德》《帝系》等儒家典籍。戰(zhàn)國諸子百家所保存下來的文獻,經(jīng)過漢代政治文化學術界的選擇,形成了以儒家傳授的六經(jīng)為主干、以百家學說為補充的文化學術格局。《漢書·藝文志》說:“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雹伲蹡|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46頁。漢以后的政治文化學術創(chuàng)造正是如此。
【責任編輯:楊海文;責任校對:楊海文,許玉蘭】
B22
A
1000-9639(2012)04-0134-06
2012—02—28
廣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傳播在戰(zhàn)國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項目批準號GD10CZ05);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人才引進項目“先秦散文研究”
陳桐生(1955—),男,安徽桐城人,文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