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胃腸炎是小兒常見病,部分患兒合并驚厥,1982年日本學者Morooka首次提出了輕度胃腸炎伴良性嬰幼兒驚厥的概念,近年越來越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最近有國外報道稱之為輕型胃腸炎伴驚厥(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CwG)[1]。本病現(xiàn)在國內(nèi)未予足夠的重視,應充分認識本病臨床特征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在急性期給予有效治療,預后均良好。現(xiàn)將30例CwG患兒臨床特征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30例均為沈陽市兒童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06-01/2009-12住院的 CwG 患兒,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個月至1歲11例,~3歲19例;發(fā)病季節(jié)為10月份至次年3月份21例,其余月份9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目前公認的CwG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CwG診斷標準;(2)年齡6個月至3歲;(3)輕度胃腸炎伴無熱或低溫驚厥,可有輕度脫水,但無明顯酸中毒及電解質(zhì)紊亂;(4)驚厥在1次病程中可單次或多次發(fā)作;(5)發(fā)作間期腦電圖正常,血糖、血清電解質(zhì)、腦脊液正常。
1.4 排除標準 (1)熱性驚厥;(2)病毒性腦炎;(3)中毒性腦病。
1.5 治療方法 驚厥發(fā)作時應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等止痙。病毒感染者應用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細菌感染者抗炎治療。要求患兒充分休息,口服補液鹽,不能進食者靜脈補液。
2.1 臨床表現(xiàn) 患兒腹瀉每日大便4~10次28例,>10次2例;嘔吐26例,每日1~6次;驚厥30例,其中22例為無熱驚厥,另8例低熱驚厥,其體溫<38℃;驚厥發(fā)生在病程1~3d19例,4~5d10例,6d1例;25例為全面強直陣攣發(fā)作,5例為部分性發(fā)作泛化為全面性發(fā)作,發(fā)作時間0.5~3min,驚厥次數(shù)1次5例,2~4次24例,5次1例;伴有輕度脫水26例;無脫水4例。臨床均無精神萎靡、嗜睡、煩躁、易激惹、肌無力等癥狀,發(fā)病前后精神運動發(fā)育正常。
2.2 輔助檢查 全部病例均行便常規(guī)、便輪狀病毒、血生化、血氣分析、腦脊液、腦電圖、頭CT或MRI。便常規(guī)正常(同時輪狀病毒陰性)4例,便白細胞>5個/Hp 5例,輪狀病毒陽性21例,血生化、血氣分析正常,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正常。腦電圖發(fā)作期監(jiān)測到異常1例,發(fā)作間期正常者30例。頭CT、MRI均未見異常。
2.3 治療轉(zhuǎn)歸 30例經(jīng)治療后無腹瀉或(和)嘔吐,體溫正常,脫水糾正,無驚厥發(fā)作均達臨床治愈。
CwG既往在國內(nèi)不被認識,隨著對本病的報道增多逐漸被重視。本病的確切發(fā)病率尚不清楚,國內(nèi)吳家驊等[3]報道,CwG在華北地區(qū)發(fā)病率為全部住院胃腸炎患兒的1.8%。本病病因主要是病毒或細菌感染,特別是輪狀病毒感染,其他如空腸彎曲菌、志賀菌屬、沙門菌屬B和C、諾沃克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薩奇病毒A和B等。本組病例輪狀病毒感染占70.0%,提示輪狀病毒可能是本病的主要病原,急性感染狀態(tài)下患兒的驚厥閾值降低也是發(fā)病的因素之一。
本病在一年中散發(fā),秋冬季多見,本組病例秋冬季發(fā)病占70.0%。發(fā)病年齡多在6個月至3歲,本組病例發(fā)病均符合此年齡段。主要癥狀為輕度腹瀉和(或)非噴射性嘔吐伴無熱驚厥(占73.3%),部分患兒伴低熱,體溫低于38℃(占26.7%),患兒可有輕度脫水,但無明顯酸堿失衡及電解質(zhì)紊亂。血糖、血電解質(zhì)、腦脊液均正常。發(fā)作間期腦電圖正常,頭CT或MRI正常。驚厥發(fā)生在病程的第2~5天,多為全面性強直陣攣發(fā)作,個別為部分性發(fā)作伴泛化。驚厥發(fā)作2次以上多見,占83.3%,驚厥可以被哭鬧、疼痛誘發(fā)。Takuya等[4]報道,約43.5%患兒驚厥為哭鬧誘發(fā)。因此患兒在病程中應注意給予安撫,避免哭鬧。
本病按照CwG診斷標準臨床診斷并不困難,但應注意屏氣發(fā)作、嘔吐、腹瀉等引起的低血糖、電解質(zhì)紊亂;伴發(fā)熱驚厥者還需與熱性驚厥、病毒性腦炎、中毒性腦病相鑒別。本病治療除一般治療外,對驚厥治療尚無其他意見。近年來認為本病是一短暫發(fā)作的良性過程,只需要在急性期治療,不推薦長期用藥。許多學者認為,即使發(fā)作間期腦電圖異常,也沒有必要長期應用抗癲癇藥物治療[5]。急性期抗驚厥藥物包括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等。本研究病例應用上述藥物均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隨訪時間關系,不能肯定完全避免驚厥患兒的再次發(fā)作。目前如何預防再次驚厥是學者爭論的焦點,日本學者認為利多卡因是控制CwG患兒驚厥效果最好的藥物,有效率可達100%[6]。近期發(fā)現(xiàn)5mg/(kg·d)的小劑量卡馬西平治療1d,是治療二次驚厥效果相對最好的方案,且無副反應[4]。
本病是一短暫發(fā)作的良性過程,預后良好,幾乎無病例發(fā)展成慢性癲癇,現(xiàn)就目前情況本研究病例均未見復發(fā)。
[1]Maruyama K,Okumura A,Sofue A,et al.Ictal EEG in patients with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J].Brain Dev,2007,29(1):43-46.
[2]Abe T,Kobayashi M,Araki K,et al.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J].Brain Dev,2000,22(5):301-306.
[3]吳家驊,劉寅,曹麗華,等.輕度胃腸炎伴發(fā)良性嬰幼兒驚厥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4):216-218.
[4]Takuya T,Akihisa O,Mitsutaka K,et al.Clinical trial of minimal treatment for clustering seizures in cases of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J].Brain Dev,2011,33:120-124.
[5]Isik U,Caliskan M.Reversible EEG changes during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J].Brain Dev,2008,30:73-76.
[6]Okumura A,Tanabe T,Kato T,et al.A pilot study on lidocaine tape therapy for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J].Brain Dev,2004,26(8):52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