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分科和教學法兩個方面分析了當前高考模式下高中文科化學教學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化學教學; 文科;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9-054-001
一、分科和教學現(xiàn)狀
現(xiàn)行的江蘇高考模式,使得學生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面臨著選修或文或理的抉擇。文科以歷史為必選科目,理科以物理為必選科目。很多選擇文科的學生確實是對歷史政治有著特殊的愛好,更擅長于文史類,不過也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是為了避開物理和化學這兩門認為相對更難學的科目。調(diào)查也表明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相對于理科學生來說要低一些。選擇了文科,自然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史學習中去,因而忽視了理化的學習。然而畢竟高中還是基礎教育,所學文理大多是基礎的基礎,所謂分科僅是學習上有所側重,并不該完全棄理。
現(xiàn)行的文科化學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學業(yè)水平測試。以教師為主,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任務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被忽視?;瘜W實驗幾乎不做,甚至為了強化知識點,不惜采用默寫等手段,學生學得苦,忘得快。很多學生連基本生活常識都沒有。長此以往,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非常不利。
二、教學法
文科化學課程內(nèi)容為兩本必修加一本選修,可以用“面廣量多、注重基礎”來概括。針對這一特點,我覺得完全可以開展一些嘗試,不必把課講得多難多深,只要適當點撥學習的重點難點和技巧。學生也不必學得多累多苦,只要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興趣,有了從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研究或學習,就會產(chǎn)生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力,并能激發(fā)他們從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和動手能力也會因此而提高。
在實踐中嘗試借鑒目前國外文科教學的一些模式:案例教學和Seminar教學法,也充分利用化學自身特點即化學實驗法來探索高中文科化學課堂教學。
1.案例教學法 情境式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運用典型案例,將真實生活引入學習之中,模仿真實生活中的情境,幫助學習者設身處地地思考和行動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需要實際的、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作為高中文科班的化學教師,在介紹一些與生活或者和社會熱點相關聯(lián)的化學知識時,嘗試使用案例教學法。比如食品添加劑這一節(jié),在學生上課前幾天將要討論的案例及相關資料發(fā)給學生。上課時隨機請學生分析,教師除了學生對案例中涉及的化學知識分辨正誤之外,對學生分析的見解、深度等也作為考核的依據(jù)。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對于什么是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的用途、分類,教師上課不必做過多解釋學生通過自習自然都清楚。而社會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濫用食品添加劑的事件也成了學生自覺地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他們不得不去查閱圖書館、網(wǎng)絡的相關資料,對知識進行統(tǒng)計分析或歸納總結,以得到全面的結論。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此外,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的集體討論,還能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2.診所式教育法
基于在學生中很多學生立志以后投身法律界,上化學課總是提不起精神。為了讓他們認識到化學知識無處不在,學好化學對他們以后的發(fā)展很有幫助。教師借鑒醫(yī)學院診所教育的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的“法律診所”。假想“三聚氰胺”案件的庭審現(xiàn)場,學生個個信心滿滿爭相接受當事人的委托,為其提供法律咨詢。假如連何為三聚氰胺都不知道的話,談何診斷法律問題,為他人提供法律服務?通過該過程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所謂文科和理科之分,以后大學中就有很多交叉學科、跨學科的課程,像法律和經(jīng)濟、法律和文學、法律和醫(yī)學等等。此教學法引導學生從職業(yè)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洞察力、學習態(tài)度、職業(yè)技巧及責任感。
3.Seminar教學法一種研討式教學法
這是一種師生圍繞特別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的交互式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可以和同伴進行辯論的論壇。高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是較弱的。此種教學法準備起來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只能偶爾為之。關于食品添加劑,我們采用了Seminar教學法組織了一場“食品添加劑是否應該添加”的辯論賽,利用的時間是選擇了校本課程的時間。提前兩個禮拜就公布辯題,學生自行選擇辯論立場,各自準備,教師就做一下協(xié)調(diào)工作。從兩周后展開辯論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正方辯論踴躍、爭先恐后,反方回答到位、有條不紊。通過這次辯論,學生從多側面、多角度地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問題進行了剖析和推演,從而深化和完善了其理解,充分展示了學生們的學術積累和思辯才智。學生對于這種嘗試形式也覺得“盡興”。
4、回歸生活的化學實驗教學法
針對學生動手能力實驗技能都比較差的特點。發(fā)掘一些生活實驗:包括一些傳統(tǒng)的生活技能,比如腌制咸鴨蛋、制作葡萄酒、釀制酒釀等等。這些上輩人都會的技能,對于現(xiàn)代高中生來說陌生又遙遠,利用一節(jié)課做一個“自制咸雞蛋”的實驗,順便總結生活中“壞蛋”的鑒別方法,實用又有趣。一個月后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非常喜歡,也會更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從教學實際來看,這些教學法有著很多優(yōu)點: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考察;教學過程中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并創(chuàng)設寬松的氛圍,使單向的知識灌輸轉變?yōu)殡p向的交流;但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有著不少的困難。
首先,就是課時限制,安排太少,怎樣做到重點突出,又詳略得當,把握深度和廣度不淪為科普課程確有難度。其次,這些教學法打破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真正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學生可以自由提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但是學生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課程,突然想要轉變成他們?yōu)橹行?,有時候會無法適從,拼命往后面躲,真正得到鍛煉的,起來表達意見的人,只有那幾個。第三,每次進行一個實踐,哪怕是組織一次小辯論,或者做一次小實驗,從準備到實施都要花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感覺個人的力量真的很單薄,很是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