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詩歌意境的特點,然后進一步分析了詩歌這一意境特點對教學的要求,最后論述了符合這些要求的四種教學方法。
關鍵詞:詩歌; 意境; 欣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9-141-001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但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須與各種文體特點相結合。詩歌講究意境,其獨特的審美意境,加之恰當的教學方法一定會使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
一、詩歌意境的特點
何謂“意境”?王昌齡在其所作的《詩格》中,曾探討了意與境的關系:“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詩須景與意相兼始好?!敝赋隽嗽姼鑴?chuàng)作必須情與景相交融。到晚唐,司空圖進一步擴大了對詩歌文體的意境研究范圍,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韻外之旨”的觀點。也就是說詩中的境包括兩部分,即“象”與“象外之象”,也就是常說的實景和虛景,要做到虛實相生。清人王夫之說:“情境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長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憶遠之情;‘影靜千官里’,自然是喜達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難曲寫,如‘詩成珠玉在揮毫’,寫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賞之景?!保ā断μ糜廊站w記·內編》)王夫之所舉的例子未皆合適,但也強調了情境交融是好的見解。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境融匯?;蛘哒f人和物的結合,內和外的結合,客觀和主觀的結合,這就構成了詩的藝術境界,也就是所謂的意境。
“意境是詩的特殊形象,它是詩人追求的最高的審美目標?!保ā对娫仿健防顒┮虼?,意境在詩歌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境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概括起來有兩大因素和一個空間,即:情和景兩因素和審美想象之空間。
就情境交融而言,無外兩種主要形式:或景中蘊情,或情境并茂。景中蘊情,就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畫面,而在畫面的背后,卻是作者的情感世界。畫面和作者情感之間留有一段距離,這就是審美想象空間。所謂情境并茂,就是在詩歌中抒情與寫景渾然一體,景襯情,情襯景,相互烘托,營造出一種耐人尋味的美妙效果。讀者的想象空間存在于這韻味的品味之中。
二、分析意境有助于展開詩歌教學
欣賞詩歌,體味意境,就是度過審美想象的空間,實現(xiàn)情與景、虛與實的統(tǒng)一。即:景(實)——想象品味——情(虛)。詩歌教學應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要立足于景(實),這是欣賞詩歌的出發(fā)點。對于詩歌中的寫實、寫景,它的字、詞、句各語音單位的組合是確定不變的。對此應該讓學生準確掌握,不能含糊,這一“實”的部分為詩歌的欣賞理解提供了一個具體框架。然而詩歌教學并不能停留在這一層面上,應該依詩歌的特點躍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即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由實景所誘發(fā)的想象以及在想象中產生的情感是混沌朦朧難以界說的。這種不確定性和意境強調的情境交融、虛實相生,導致了詩歌欣賞中的空白,這空白必須由學生的想象去彌補的。對這一層面忽視或者以傳授的方式直接地把現(xiàn)成的認知告訴學生,讓學生直接接受他人的感受,是不可取的,也違背詩歌的規(guī)律,破壞了詩歌意境美。
要讓讀者完成對詩文的填充,就必須驅遣讀者的想象力。怎樣驅遣讀者的想象呢?
葉圣陶先生教給我們了很好的方法,他以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示例說,“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選了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便傳出了北方曠遠、荒涼、靜寂的印象,使人悵然凝望?!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這就是說要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探究,把它想象成一幅鮮明可感的圖畫,領悟出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或哲理來。這樣才“通過文字接觸到作者的所見所感”(《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才能完成填充詩歌欣賞中空白的任務。如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欣賞這一名句時,首先要對詞語進行揣摩、探究,“凝”字給“千巖萬轉”“曲水回流”的環(huán)境增加了真實感,“又”字寫出了詩人出乎意料的驚喜神態(tài)。以“暗”修飾柳,以“明”形容花,“明”“暗”相映,色彩媚艷。然后把這想象成一幅畫面:青山疊翠,山路曲折,綠水環(huán)流,綠柳含煙,山花爛漫,多么迷人的山村風景啊。我們既體會到了作者對山村風光的喜悅之情和別見天地后驚喜之情,又領悟了詩蘊含的理趣。
三、采用幾種教學方法更適用意境欣賞教學
1.朗讀教學法
課堂中詩歌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磁帶放音、教師范讀、領讀、師生共讀、學生單個讀(指名讀)、自由讀(吟誦)、學生分組讀、交叉讀、輪流讀、學生齊讀等。一堂課中不可一種形式用到底,也不可能各種形式都用。用哪種開展朗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來確定。
2.多媒體教學法
也就是把音樂、繪畫、影視等藝術手段運用到詩歌教學之中。在詩歌教學中,根據詩歌的意境,播放一首意境相似的樂曲,不同的感官刺激,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這種意境的相似,很自然地使學生由詩的意境進入音樂的意境,又由音樂的意境聯(lián)想到詩的意境,擴大了想象空間,加深了對詩歌意境的品味和感受。
3.描述引證法
描述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詩歌的意境。它不僅要求語言優(yōu)美,富有詩意,而且不拘泥于詩歌的表面語言,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品味。老師可以描述,以幫助學生理解,也可以讓學生描述,以檢查其理解情況。
4.綜合導讀法
把上面三種方法恰當地運用到一課教學之中去,會讓學生在各種感覺的刺激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鑒賞能力。綜合導讀法教學活動基本上達到這樣的效果:開闊了學生的賞析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詩文知識,提高了學生閱讀、鑒賞能力,促使學生有所創(chuàng)新,激勵了學生對古詩文學習興趣。這時讓學生大膽評析,一吐為快,寫出的文章定然令人贊嘆。
當然,詩歌教學遠不止這四種方法,但無論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須符合詩歌自身的特點,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必須以調動各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為關鍵,最終能讓學生完成由實到虛的過渡,實現(xiàn)學生對作者表達情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