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風運動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在全黨范圍內(nèi)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也是一場空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運動,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產(chǎn)生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延安整風運動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命題最早是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但全黨的共識是通過延安整風運動才形成的。延安整風運動從3個方面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延安整風運動確立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根本前提
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人必須面臨和解決的第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具體地說,就是共產(chǎn)黨人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學風問題,是一個事關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根本問題。“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tài)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tài)度問題?!盵1]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出現(xiàn)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不同態(tài)度:一種是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先后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和以江西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其代表人物是毛澤東。另一種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僵死的教條,把共產(chǎn)國際決議和蘇聯(lián)經(jīng)驗神圣化的教條主義錯誤,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嚴重背離,這種左傾思潮一度統(tǒng)治了黨中央,給中國革命事業(yè)帶來了嚴重危害和損失,其代表人物是王明。因此,“對待馬克思主義, 有個學風問題:究竟是從本本出發(fā),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2]
延安整風運動以反對主觀主義為中心內(nèi)容,持續(xù)了3年多時間,在全黨展開了大范圍內(nèi)的思想教育運動。自始至終, 黨中央始終本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態(tài)度, 引導全黨普遍學習馬克思主義,引導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認真總結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教訓。通過總結經(jīng)驗教訓,引導大家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反復總結和重新認識中, 人們逐步分辨清楚了黨在歷史上的大是大非,使長期束縛著人們頭腦的教條主義韁繩得到了徹底的解脫;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大解放;使全黨的學風有了一個徹底的改造;使廣大黨員和干部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有了一個根本的轉變,從根本上端正了共產(chǎn)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解決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必須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從此,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成為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一大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
2.延安整風運動總結提煉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延安整風運動對它的形成產(chǎn)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是延安整風運動為全黨提供了一個系統(tǒng)深入總結黨的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的空前機會,為毛澤東思想形成體系創(chuàng)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全黨在總結經(jīng)驗教訓中,在逐步消除教條主義的嚴重錯誤中,通過普遍學習馬克思主義,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道路的創(chuàng)造性做法,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然而,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后,我們長期處于與國民黨當局的激烈斗爭之中,戰(zhàn)爭環(huán)境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常態(tài),沒有時間集中對已有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系統(tǒng)總結。
整風運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契機?!捌咂呤伦儭焙螅瑖矁牲h再度攜手合作,共同抗日??谷諔?zhàn)爭進入1941年前后,雖然敵后抗日斗爭還處于困難時期,但總的斗爭形勢變化較小,特別是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qū)的局勢相對穩(wěn)定。更為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已經(jīng)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正確領導,已經(jīng)有了一批比較了解黨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骨干,黨在思想上、理論上為開展整風運動,作了最基本的準備。[3] 從而,拉開了延安整風運動的大幕。
在全黨普遍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從1943年9月起,整風運動轉入深入討論黨的歷史經(jīng)驗階段。通過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座談會等多種形式,中央領導層對黨的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深入的討論,使高級干部從切身體會中,深刻地認識了黨的歷史上的路線是非問題,使全黨的思想在黨的七大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正如毛澤東后來所說:“對于當時的民主革命應當怎么辦,黨的總路線和各項具體政策應當怎么定,這些問題,都是在那個時候,特別是在整風之后,才得到完全解決的?!盵4]
二是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寫出一批著作,較為深刻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教訓,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延安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為黨的高級領導人對黨的歷史進行系統(tǒng)總結和理論闡述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毛澤東到達陜北后,完成了大量的著作,許多名篇就是此時寫成的?!睹珴蓶|選集》收入其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文章就達70篇。在延安整風運動的準備和開展時期,毛澤東撰寫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學習和時局》等重要著作,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思想建黨的重要性,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根本原則,提出了要樹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闡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一時期,劉少奇撰寫了《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論黨內(nèi)斗爭》《清算黨內(nèi)孟什維主義思想》《論黨》等多篇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文章,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共產(chǎn)黨員提高修養(yǎng)的必然性和途徑,深刻闡發(fā)了黨的集中制和黨的民主制的本質(zhì)以及二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等一些重要問題。這些思想成為了毛澤東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內(nèi)容。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任弼時等領導人也從不同側面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豐富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整風運動期間,中央還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和作風上全面論述了黨的建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關于黨的建設學說。毛澤東“完整的建黨學說,是經(jīng)過實踐在延安整風時期建立起來的。”[5]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的理論成果,也是延安整風運動最為重要的成果。
3.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是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逐步形成的,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找到了一個最適合的名詞
整風運動使大家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工作并形成新的理論,有了愈來愈清醒的認識。尋找一個新的科學的名詞來概括這些新理論,成為一種順理成章的事。黨的領導人和理論工作者對此作了重大貢獻。1941年3月,延安的理論工作者張心如在《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一文中最早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次年2月,他在《學習和掌握毛澤東同志的理論和策略》中進一步提出,毛澤東的理論和策略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策略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中的運用和發(fā)展,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1941年9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陳云、李維漢、王稼祥等與會領導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和他的理論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意義。1942年7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報》發(fā)表《紀念黨二十一周年》一文,肯定指出:“我們黨已經(jīng)積累下了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正確掌握的馬列主義的理論,并且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化的馬列主義的理論?!蓖?,陳毅在《鹽阜報》發(fā)表《偉大的二十一年—建黨感言》,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稱贊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創(chuàng)立了“正確的思想體系”。黨的宣傳干部鄧拓在《晉察日報》上發(fā)表紀念建黨文章,提出全黨要學習和掌握“毛澤東主義”。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民族的解放道路》一文,首次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布爾寨維主義,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懊珴蓶|思想”這個概念一提出,就很快為黨內(nèi)許多同志所接受。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被寫入黨章,正式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的形成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重大成果。我們完全可以說,沒有延安整風運動,就不可能有毛澤東思想這一眾望所歸的概念的順利產(chǎn)生。
延安整風運動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終極目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意味著要讓馬克思主義被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融入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之中,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延安整風運動既是一次馬克思中國化運動,也是一個廣泛深入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的大眾化。
1.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共產(chǎn)黨在成立前理論準備明顯不足,成立后,又忙于領導各種實際斗爭,再加上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和文化專制,共產(chǎn)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明顯不夠。中共中央長征到達陜北后,建立了較為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為了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宣傳,1939年6月,設立了由李富春任部長的出版發(fā)行部,翻譯出版了許多著作。據(jù)統(tǒng)計,1937年~1945年,全國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42種,列寧著作59種,斯大林著作45種;從1938年起,延安解放社陸續(xù)譯出和重印了《列寧選集》16卷;1939年出版了《斯大林選集》5卷。還出版了一批介紹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介紹革命導師生平的文章、書籍,隨后又出版了毛澤東等人的許多論著。這些新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為全黨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整風運動期間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豐富的資料。
這一時期,延安創(chuàng)辦了許多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機構。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創(chuàng)辦或復建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陜北公學、中央黨校、馬列學院、魯迅藝術文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干部學校,對廣大干部進行培訓和馬克思主義教育。創(chuàng)辦的報刊僅1939年之后,就有《中國青年》《共產(chǎn)黨人》《解放日報》《解放》周刊、《新華日報》《中國婦女》《中國文化》《中國工人》《八路軍軍政雜志》《邊區(qū)群眾報》等。全黨整風運動開始,中央又將《改造我們的學習》等22個文件作為學習材料下發(fā),要求認真組織學習。這么多學習研究機構和刊物,為廣大干部和群眾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陣地和良好條件。這是以往時期不可比擬的。
2.總結提煉并最后形成毛澤東思想的過程,是一個有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
毛澤東思想是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是在正確與錯誤的激烈斗爭中形成的,是在全黨普遍開展學習馬克思主義運動中形成的,是在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中形成的。整風運動期間,廣大黨員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在總結黨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時,在對比中總結,在總結中對比,進一步清楚了真假馬克思主義的區(qū)別,進一步清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lián)系的”,進一步清楚了“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來說, 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huán)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lián)的共產(chǎn)黨員, 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6]
3.黨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zhì)、對象和方式,使這一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中共中央特別是毛澤東在領導全黨積極開展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活動的同時,明確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zhì)、對象和方式,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變成“在群眾生活中群眾斗爭里實際發(fā)生作用的活的馬克思主義”。[7] 無論何種思想,如果不和客觀實際聯(lián)系,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也不起作用。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談到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理論家時,詮釋了這個問題。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根據(jù)實際創(chuàng)造出來的理論,“我們?nèi)绻麅H僅讀了他們的著作,但是沒有進一步地根據(jù)他們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沒有企圖在理論上來思考中國的革命實踐,我們就不能妄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我們需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j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fā)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各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8]
毛澤東還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看清宣傳的對象,有的放矢。他羅列的黨八股的八大罪狀之一就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他指出:“共產(chǎn)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 就要看對象, 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 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又要人聽。許多人常常以為自己寫的講的人家都看得很懂, 聽得很懂, 其實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因為他寫的和講的是黨八股, 人家哪里會懂呢?”“射箭要看靶子, 彈琴要看聽眾, 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9]
對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另一種形式——文藝作品,毛澤東強調(diào),也有一個弄清“工作對象問題,就是文藝作品給誰看的問題”。[10] 文藝作品在陜甘寧邊區(qū)和敵后各抗日根據(jù)地的接受者是“工農(nóng)兵和革命干部”,這“就發(fā)生了一個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的問題”。他指出:“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是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一片。”[11]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搞清宣傳的對象,而且要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和形式。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既要了解對象熟悉宣傳對象,又要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開展宣傳。他從內(nèi)容和語言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于宣傳內(nèi)容,毛澤東主張言之有物、淺顯易懂。他批判黨八股文章“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為什么一定寫得那么長,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下定決心不要群眾看。因為長而空,群眾見了就搖頭,哪里還肯看下去呢?” 1942年,他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并提出報紙的改革方向是“增強黨性與反映群眾”。
宣傳內(nèi)容不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通俗易懂。1942年3月,中央宣傳部就改造黨報提出具體要求:“各地黨報的文字應力求通俗簡潔,不僅使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使稍有文化的群眾也可以看。通俗的標準,就是要使那些識字不多而稍有政治知識的人們聽了別人讀報后,也能夠懂得其意思?!?毛澤東要求宣傳內(nèi)容淺顯易懂。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文藝作品中的普及和提高”的關系時說:“這兩種任務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普及的東西比較簡單淺顯,因此也比較容易為目前廣大人民群眾所迅速接受。高級的作品比較細致,因此也比較難于生產(chǎn),并且往往比較難于在目前廣大人民群眾中迅速流傳?,F(xiàn)在工農(nóng)兵面前的問題,是他們正在和敵人作殘酷的流血斗爭,而他們由于長時期的封建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不識字,無文化,所以他們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迫切要求得到他們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識和文藝作品,去提高他們的斗爭熱情和勝利信心?!?/p>
關于宣傳語言,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強調(diào),要使用生動活潑且為人民群眾所接受的語言。他說:“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 要改變這種局面,他主張向人民群眾學習,“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實際生活的”。我們所有的干部和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因為“不但教員是宣傳家,新聞記者是宣傳家,文藝作者是宣傳家,我們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傳家……所以我們的同志都非學習語言不可”。毛澤東批評說:“現(xiàn)在我們有許多做宣傳工作的同志,也不學語言。他們的宣傳,乏味得很;他們的文章,就沒有多少人歡喜看;他們的演說,也沒有多少人歡喜聽?!狈治銎湓?,就在于“我們很多人沒有學好語言,所以我們在寫文章做演說時沒有幾句生動活潑切實有力的話,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所以,“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我們也不需要這樣蹩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用群眾語言開展宣傳,可以拉近馬克思主義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讓馬克思主義逐步為群眾所熟悉和掌握。
注解
[1]《十五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頁。
[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頁。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1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559頁。
[4]《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頁-28頁。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41頁。
[6]《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34頁。
[7]《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8頁。
[8]《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14頁。
[9]《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36頁。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49頁。
[11]《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1頁。
(作者單位:北方工業(yè)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