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刊“語壇論劍——關(guān)注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專欄自2010年12期始,已連續(xù)刊載半年余,許多一線教師參與其中,述說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的劉英明老師在研讀過往文章之后,作此文,其觀點或深刻、或偏頗,均從語文教學實際出發(fā)。望廣大讀者研究,并繼續(xù)參與討論。
“語壇論劍——關(guān)注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大討論已經(jīng)進行了半年多時間,在《黑龍江教育》的6期雜志中,刊載了20位作者的21篇文章。這些文章普遍見地深刻,感情激越,新人耳目,發(fā)人深省,從不同角度,廣泛而深入地討論了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困惑和問題。相信無論是一線教師還是教研工作者,都會從中受益。
然而,當我們回顧前6期發(fā)表的這些文章時,卻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個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其一是這些文章幾乎沒有什么交集,除了幾句客套話以外,大家好像都在自說自話,始終沒有形成一個討論的焦點。其二是所有文章似乎分成了似異實同的兩個陣營——一類認為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是課程建設的空失,在目前情況下,語文的問題是無解的;另一類則一律在描述“病癥”之后,“深入”地剖析了“病源”之所在,并給出了醫(yī)治的藥方,似乎只要照著方子抓藥,病亦不復為病矣。難道語文教學的問題真是無藥可救抑或是無病呻吟嗎?
目前很多人把語文教學的問題歸罪于課程建設,認為語文課沒有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貧乏,導致語文教學“知識含量極低”。姑且不論語文課程知識形態(tài)的問題,這的確是問題的根源之一。但是,我們是不是就能確定,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唯一病根呢?泰勒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有這樣一段話:“那些富有教學藝術(shù)的教師,雖然對教學目標沒有明晰的概念,但對什么是良好的教學,什么材料具有重要意義,什么課題值得探討,以及為了使學生有效地學習,如何呈現(xiàn)材料和編制課題等方面,卻有一種直覺,因而做著某種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边@段話,清楚地說明了課程建設(理論上的總結(jié)、歸納、概括、提升)與課堂教學的關(guān)系。我們的課堂教學固然應當接受課程理論的指導與規(guī)范,但是,其更多的做法卻是來自一種 “實踐的直覺”,而這種直覺,則來自教學的傳統(tǒng),來自傳統(tǒng)的慣性。換一個角度說,教學實踐,不是后于課程理論,而是先于課程理論的,課程理論是在教學實踐基礎(chǔ)上總結(jié)、歸納、概括、提升出來的。這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那么,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傳統(tǒng)吧。(這里所說的傳統(tǒng),是指我們目前所實際繼承的,課堂上每天都在進行的“實際”的做法。)
哪些事實最能說明我們實際繼承的語文教學傳統(tǒng)呢?筆者也一直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案例。
可就在起草這篇雜感的時候,剛剛見諸報端的一則新聞,卻讓人眼前一亮?!靶吕私逃鄙?,一篇題為《高考閱讀題難倒原作者僅能拿到一半分數(shù)》的報道中說,“在2011年高考語文試題福建卷中,曾獲南方周末2008年年度傳媒致敬之特稿寫作獎的知名媒體人林天宏的文章《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被選擇作為閱讀理解題”。作者本人得知消息后,高興之余,“好奇心起,找來試做了一下”,結(jié)果對照標準答案,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數(shù)。作者不禁感嘆“出題老師果然名不虛傳,把作者本人都打敗了,幸好我當年沒落在你手上” 。
這則故事看似可笑,卻讓人看得心情沉重。作者本人答我們的語文試題,僅得一半分,說明這些“知識”與作家的“語文素養(yǎng)”根本無關(guān)。拿著與“語文素養(yǎng)”根本無關(guān)的所謂“知識”教育學生,那么,我們課堂上正在進行的語文教學到底是要做什么呢?
其實,像這樣,課堂教學與語文素養(yǎng)根本不搭邊的案例俯拾皆是。據(jù)筆者所見,低年語文教師課堂上領(lǐng)著學生一個生字一個生字地出謎語、講故事、編歌謠……孰不知,這些謎語、故事、歌謠比起生字本身來,還難記、還難理解,我們的這些行為,對學生掌握文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還是會有副作用呢?)寫字教學中,老師領(lǐng)著學生一個筆畫一個筆畫地分析他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卻完全忽略了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呼應關(guān)系,忽略了字本身的姿態(tài)和形體,結(jié)果學生寫出的字成了掛在木頭架子上的木偶,自己是無論如何也站不起來的。小學高年級的課堂上,老師領(lǐng)著孩子借助五花八門的媒體手段分析文章所呈獻的事理、事實,一會兒看圖片,一會兒放錄像,一會兒聽錄音,一會兒增加補充材料,棄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如弊屣,這樣的教學,還能稱之為語文教學嗎?中學的語文老師們,則正如剛才提到的那則新聞報道一樣,熱衷提一些高深莫測的問題,似乎能從字縫里摳出所謂的“微言大義”,就是語文學習的全部真諦……
這樣的例子還有哪些?這些案例可以分成哪些類型?這些現(xiàn)象能揭示哪些語文教學的弊端和真理?如何把這些糟粕從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清除出去?我們需要補充哪些“傳統(tǒng)”中沒有的材料、課題和做法……
親愛的老師們!這些才是我們這次大討論最應該關(guān)注和探討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提出、歸納和總結(jié),我們等不得別人,我們也等不及理論,何況,理論是應該建筑在我們一線工作者實踐的基礎(chǔ)上的呢?
古人說:才一等待則千萬劫不復。只有我們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只有我們這些甘苦備嘗的人,才能真正說清楚其中的甘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站出來審視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傳統(tǒng)”,真正從學生語言發(fā)展的角度重新看待我們的日常教學,忍痛割愛地剖析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把我們的困惑、我們的艱辛、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希望和我們的夢想說出來,原原本本、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說出來。而我們說出的這一切,就是語文教學病癥的癥候。只有我們把它說全了,說清了,說足了,我們自己和輔助我們的“理論”才能真正弄清病根之所在,才有可能對癥下藥,語文教學才能迎來她健康、美麗的明天!
還是那句話,來吧,親愛的老師們,拿起你的筆來,說出你的痛苦!我們先不急著開藥方。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