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多年煩瑣的工作產(chǎn)生的職業(yè)倦怠,使許多老師丟掉了最初的理想與前進的動力。在教師的節(jié)日里,我們選擇了下面兩篇文章,它們記敘了教師與電影人創(chuàng)造的教師形象的心靈碰撞。希望這些文字可以給老師們一些啟迪,重新審視自己日復一日看似平淡的工作,找回自己的職業(yè)幸福。
2010年寒假,在教師崗位練兵期間,我和所有老師一起觀看了法國一部優(yōu)秀的教育題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感動了很多國家無數(shù)人的影片,也是一本生動的“師德教材”。當年有評論把它稱之為“心靈雞湯”。所有老師看完之后無不為之感動,我想大家一定從影片中找到了自己教育的契合點。師德用簡單的言語來說教是蒼白無力的,而電影卻能影響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果不其然,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假日,我們既收獲了一份輕松,又收獲了一份感悟。
影片講述了失敗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一個名為“池塘之底”的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們而設置的寄宿學校擔任學監(jiān),馬修以其作為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感化、拯救那些被哈珊校長殘暴對待的處于低谷的學生的故事。這是一部能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里,人心難免浮躁的狀況下凈化人心靈的優(yōu)秀影片,尤其是馬修作為一名教師的天性、天職、天德,讓人忍不住為之動容、動情、動心。能夠遇到這樣的老師,真是“池塘之底”孩子的幸運。
一個教師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審視我們的教育行為和動機。我們是不是“走的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要出發(fā)”?無論教育制度如何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創(chuàng)新、多樣,殊途同歸,教育的歸宿只有一個,就是教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珍愛生命。而我們的課堂是否想到了要為學生的發(fā)展而設計?我們對待孩子的錯誤是否有寬容、平和的態(tài)度?我們是否有“先處理事情,后處理心情”的職場專業(yè)精神?如果教育不能是一種成功的教育,如果幸福在學生身上找不到,這個教育必然是失敗的。如果我們不尊重教育生態(tài)的多樣性,只承認學習好的一類孩子,這樣的教育絕對是一場災難。對學生尤其是被貼上“問題少年”標簽的學生而言,教師的寬容和憐愛是那么珍貴和重要,足以影響他們?nèi)蘸蟮娜松壽E。所以教師不要過于苛責還在成長發(fā)展中的學生,以博愛的心胸去包容他們,以情動情、以愛喚愛的教育才能收獲預期的教育成果。
當滿載不舍與祝福的紙飛機從教室窗口紛紛落下時,我們的心都被融化了。作為一名音樂家,馬修沒能在音樂的領域聞名世界,他是失敗的;作為一名學監(jiān),他被校長不公正地辭退而失業(yè)了;可是,作為一名教師,馬修滿懷著愛心、責任心和教育的智慧對待他的學生,他所做的一切會被所有被他啟發(fā)過心靈的學生記住,這樣的教師無疑是成功和幸福的!
讓我們所有為師者都去為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而共同努力!希望校園都能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希望遇到我們的學生都是幸福的!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呼蘭區(qū)順邁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