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最溫暖的地方藏匿著一個柔軟的夢想——擷一縷陽光,品一杯清茗,攜一束和風,理一扎好卷。如此這般的愜意與暇適著實令我有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看著茗香在空中渲暈,一點點消逝,滑落流年,與書籍為伴的日子,一點點成長,褪成菁顏。
倏而有種莫名的說不上來是欣喜還是瘋狂的感覺,回首來時的路,鉛字已然陪伴我走過了十多個春秋,油墨香早已是我最深沉的嗅覺。閱讀,我愛,很愛很愛,恐怕亦是我這一生最不忍心拋卻的溫柔傷痕。
然而,閱讀給我的感覺卻是真的時刻不同,有時如山間小澗緩緩滑過裸石清泠泠的,讓我情不自禁貪婪,貪婪地吸取如此的小清新。有時卻如暴風雨雪急促砸上玻璃嘈切切的,讓我不由自主熟稔,熟稔地心懷如此的大強悍。在這些無所謂傷悲,無所謂空虛的時空中,我轉(zhuǎn)而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些顏如玉的人深深地吸引了我。
比如黃逸凡,不是因為她稱“生命如一席華美的袍”聲名煊赫的女兒張愛玲,更多的則是她的勇氣,之于家庭,之于國家,之于小我,之于大我。我崇尚的則是她的傲骨,是她的靈魂,是她以女權(quán)與自由宣告了張志沂的華麗落幕而后留洋的驕傲。她愛油畫,愛社交,愛外文,愛作詩,她愛的是纖塵世界中不染纖塵的部分,透過一張張,一頁頁干燥的紙,我讀出了一句句經(jīng)典,一段段傷感,還有一聲聲鴻鳴。這些是他物不能傳授予我的道理,她以東方小腳踏出了東西方的霓虹,讓一個懵懵懂懂的少女在錯愕與艷羨之中學會了自由和堅強。
比如李易安,她是我荏苒在史海里最崇拜的一位詞女,有時她“起來慵整纖纖手”令我銷魂良久,她“綠肥紅瘦”的相思,“恨蕭蕭,無情雨,夜來揉損瓊肌”的無助。在靈魂深處悲哀的唱著悵然若失的惋歌。是夜,拆紅顏妝;是雨,砸落了黃花,方興未艾;是愁,“ 贏得滿衣清淚”。是激蕩,是花容,是才華,使她名流千古,聲未曾消弭,這些,這些,讓我隔著年年月月亦承載不住的愁,愁啊愁,美侖美奐的讓人心憐。
再比如很多“染柳煙濃,吹梅笛怨 ”的紅拂女,“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孤芳自賞,目無下塵”的顰兒。很多。是書籍將這些傳奇女子發(fā)配到了我流轉(zhuǎn)的菲薄的流年,對她們的喜歡,變成愛,漸漸成了習慣。
忘記了喧囂,忘記了畏葸,忘記了恐懼,這或許就是書籍的震撼吧。抑或是閱讀的明麗,總之使我久久沉醉于文學的長河中,無可泅渡。掠過縱橫的畫舫以及悠揚的秘密。
我想,我是真心深愛閱讀的,不然不會如此這般的刻骨銘心。從小到大,我讀名著,讀唐詩,讀宋詞,讀報紙,讀文章,觸摸著囿于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紙張,各種給我真實感覺的書籍。
然而在今天,這個所謂的高端信息化時代,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博客,微博的網(wǎng)絡(luò)空間,我卻真真正正的在大大的“和諧”之中out了。我感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和刺激,卻在這樣的“淺閱讀”中莫名哀傷與無常了,難道簡簡單單的幾十微言就真的能直抒胸臆嗎?難道在輻射強大的熒屏上能體驗到質(zhì)感嗎?難道……難道?我是如此地悲哀自己面對這樣的局面竟讓文字都變得如此蒼白無力,我不知道在“淺閱讀”中我究竟失去了什么。有些石化了,出于對圖書館的向往。
當然除了“淺閱讀”外,“亞文化”現(xiàn)象,也確為我堪憂,在各種各樣的“四爺”揮汗耕耘“腦殘”小說的年代,十五六歲花季雨季的孩子們在極力追捕著這些有關(guān)青春的虛無縹緲的文字,我在思忖是什么讓新時期的孩子們忘卻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先進的國外文化?是什么讓他們置身“文?!敝舛煌度胙蚋狍w和詩意軟綿的話語?這,一切似乎都是一場夢,一個冗長而又斑駁雜亂的夢。
多年時尚的跡,遮沒了傳統(tǒng)的美麗。
我多希望如朱自清老先生在《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那段,漿聲汩———汩,劃開了那些虛無的文字,我們開始領(lǐng)略那晃蕩的朱丹色的歷史的傳統(tǒng)文字的滋味了,在面上,手上,衣上,吹襲著傳統(tǒng)文學閱讀的風,在薄薄的夜中,讀一段佳作,讓書籍走近年輕的生活,讓吹漾著青春的閱讀變?yōu)橐环N綺麗的習慣。
春來,當有一番熱鬧的夢。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