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華美的篇章,燦爛奪目的時代給詩歌帶來了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擺脫了齊梁余習的弊端之后,唐代詩歌在一大批詩作家和詩評家的努力下,終于實現(xiàn)在其成熟階段的完滿。
在一大批的詩評家中,晚唐的司空圖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司空圖的詩主王維義拍,它主要以論詩而留詩史。前言中的作者簡介使我感觸頗深:司空圖(公元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人。僖宗時曾仕至知制誥,中書舍人。后因政治日亂,遂稱病隱居不仕。朱溫代唐后,絕食至死。因忠而入仕,因亂而隱居,這是在戰(zhàn)亂繁復的封建社會大多數(shù)文人士大夫的典型生活歷程。大濟蒼生的壯志既然無法實現(xiàn),便轉(zhuǎn)而尋求自身的潔守和超然?!蔼毶破渖怼睂嵲谑菬o奈之下的不得已選擇。而唐亡后絕食而死,卻是將潔身守志推至極致!試想,詩人要背負多大的喪國之痛才能至此呀!對于司空圖的殉國,我個人以為不能一概地以愚忠而論之。這恰恰反映了其性格的一個方面。
但是,我發(fā)現(xiàn)在司空圖關(guān)于詩的主張以及他的這一主張的延續(xù)《詩品》中,他對藝術(shù)詣趣的偏愛卻與他的生活之路有所偏悖!難道“言為心聲,書為心畫”只是一句空話?
司空圖偏愛的詩是有韻味的詩。記得在他的《與李生論詩書》《與王駕評詩書》等作品中翔實地闡述了這一觀點。司空圖認為:優(yōu)美的詩歌其所表現(xiàn)的情景,應(yīng)使人感到貼近而不膚淺,深遠而含蓄不盡,像食品咸酸之外的味道那樣,具有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即耐人尋味。
那么,怎樣可以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弦外之音呢?這就要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即一種“思與境偕”之美。只有情景交融,詩境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深遠的韻味。司空圖以自己的詩歌為例,他寫早春曰:“花影午時天”,由午時爛漫的春花和日照后投射的斑駁樹影,使人想起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這一濃濃的春意又引發(fā)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怦然心動的愉悅之情。
在這一藝術(shù)旨趣的指導下,司空圖在《詩品》中極力推崇“含蓄”“沖淡”等風格,尤其傾心于王韋(王維、韋應(yīng)物)之詩。他說他們的詩趣澄清俊遠,像清澈的流水一樣流暢,又說他們的詩風貌澄遠、語言精致,表現(xiàn)出高雅的品格。這一切都折射出詩人對恬靜閑然的世外生活的偏愛和對清幽淡遠的澄味之境的衷情。他的《詩品》從表面上看,詩人標舉的風格是多樣的,既有“沖淡”“含蓄”,也有“雄渾”“豪放”等,但是細加體味即可看出,他的雄渾是要求“超出象外,得其環(huán)中”,他的“豪放”是要求“真力彌漫,萬象在旁”……
由于其對“沖淡”“含蓄”風格的情有獨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詩人的作詩題材和對詩評的全局把握。有人據(jù)此便把司空圖湮沒于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之流。除了它的《詩品》外,其他的不加多提,而我卻不以為然。盡管政治的黑暗、國運的飄搖、個人仕途的不濟賦予詩人很大的悲痛苦楚,但是詩人在這樣的境遇下僻居一角,卻沒有消沉郁結(jié)或劍拔弩張,難得的對生活保持一顆典雅的心、超逸的心、美好的心、欣賞的心,而這也恰恰是詩人的可愛之處,顯示出其真正的虛懷若谷,秉性醇善的性格,從這一點看詩人是出世的!也許有人要說,既然出世那為什么朱溫代唐后絕食而死呀?我認為,出世和愛國是兩碼事!況且,我以為死并不一定意味著逃避和個性上怯弱無能,而恰恰是一種處世,一種生命完滿的終結(jié)。正是因為出世了,死亦何懼?司空圖的詩和詩評傳達了詩人純潔美好、超然脫俗的生活之情和出世之意,他的死亦彰顯了世人拳拳的赤子之心。這一點與陶淵明有所不同。陶淵明的田園詩歷受世人推崇,被稱之為“信之所至,猶如隨口唾出”,但我總以為陶是入世的,即使是那句獲得溢美之詞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使人隱約覺到一種“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滄桑感。他的詩中始終潛藏著一股令其耿耿于懷、郁結(jié)難解的憤憤不平之氣。
我想不單單是其性格中所蘊藏的淳美和高潔,單單是一部《詩品》也足以令司空圖標以千古了!《詩品》的題材非常獨特,以品論詩,古已有之。但司空圖另辟蹊徑,別出心裁地將詩分為二十四則,每一則代表一品,即一種風格,每品以兩字標題,用韻語寫成,共寫四言十二句。大量地運用比喻象征手法來描繪詩的風格特征。所以說,除卻《詩品》的理論實質(zhì),僅其文本本身就可以看作為一本語言優(yōu)美、極富優(yōu)雅沖淡韻致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出了其創(chuàng)作上的修養(yǎng)和情操,每每令我手不釋卷。其中,最喜歡“典雅”和“清奇”兩種風格。如《典雅》中:“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行。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下有蹊流……”文字澹美,音韻鏗鏘,而且飽含詩意,讀之余韻繞梁三日不絕也!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棉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