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語課堂中,提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因此,從教師課堂提問的切入點、提問的方式等幾方面來探討中學教師應掌握的課堂提問藝術。
關鍵詞:中學英語;提問的插入點;提問的方式
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國內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教師平均每堂課的有效提問僅為56%,而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通常就更少了,且問題的設置存在著以下缺點:1.問題的難度控制不當;2.問題不明確,啟而不發(fā);3.問題缺乏邏輯性;4.問題單向,缺少互動性;5.問題過于收斂,缺乏發(fā)散性。因此,深入研究中學課堂提問就很有必要。本文擬從中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切入點,提問的方式從兩方面來探討中學教師應掌握的課堂提問藝術。
一、課堂提問的切入點
1.在知識的重點處提問——重點設計,舉一反三
設計課堂提問如果抓住了重難點,主要的訓練內容也就抓住了。備課時,教師應找出課文中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以此為懸念,引發(fā)學生思考,啟發(fā)他們思維,以此為主線,串聯(lián)其它教學內容,使重點更易把握,難點化為容易。
2.在知識的生長點處提問延伸——新舊關聯(lián),延伸提問
教師在教學中從一個知識點自然過渡到另一個知識點,可以通過提問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樣課堂教學就能銜接自然,順利高效地進行,將枯燥、抽象的內容寓于一個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中,使英語教學呈現(xiàn)出由師生雙邊活動而形成的動態(tài)美。
3.在課文細節(jié)處提問——魅力細節(jié),見微知著
常言道:細節(jié)決定成敗。因此,把握文章中的細節(jié),從細節(jié)處向學生提問,不僅讓學生體會細節(jié)的微妙,更好的理解文章,更讓學生在細微的差別中學會注意細節(jié),學會從細節(jié)中尋找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而這更是學生在做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尤其是聽力等能力題中,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課堂提問的方式
1.用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故設懸念式提問
在一堂課臨近結束時,教師可以留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更深層的課文意思,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授8B Unit 3 Online travel第一課時電腦的功用時,問:What can computers do for people in 2050 ? 這樣可以讓學生把對課文的興趣持續(xù)到課后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拋磚引玉,啟發(fā)思維——拋磚引玉式提問
用啟發(fā)提問實現(xiàn)“撐竿跳”,拋磚引玉。英語教學中啟發(fā)式提問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推測可能式,What may happen later on? 比較異同式,Can you say something different between Lucy and Lily? 探究原因式,Why was the old woman worried? 預測后果式,How will you be when you eat too much? 類比隱喻式,What does “○” look like? 角色扮演式,If you are the girl ,what will you do then? 假設想象式,If we are on the moon, how will our life be? etc.
3.檢查提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檢查式提問
講授新課之后鞏固提問,就是反饋教學的一種渠道,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學過程不是直線式的,由于學生的“課堂接受”不同,新課之后的檢查提問是必要的,這種檢查更能盡最大可能地擴大學生參與量,以此來了解絕大多數(shù)甚至全部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程度,根據(jù)獲得的信息,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或“補火”。
4.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是關鍵——引導式提問
教師應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反主為客,答疑解惑。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問題要適時加以贊賞,更應加以培養(yǎng),并進行具體指導訓練和解答。如,當學生學會了people, man, person, human being等表示人的詞匯時,鼓勵學生詢問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有意識地進行這種引導,進而使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
5.創(chuàng)設情境是解答問題的梯子——創(chuàng)設情境式提問
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能是天馬行空,超出學生實際理解能力,所提出的問題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能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或真實或想象的情境中去進行思考。如在教授8A Unit 6 Reading中,假設你是主人公,你會如何自救,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中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或是假設你是記者,你將如何采訪地震中唯一生還者,你關注的是哪些問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在有實質的思考中學會表達。
6.讓“問題”處在擴展中——擴展式提問
教師的問題有時應適當留些“留白”,讓問題處在擴展中,有些問題不能戛然而止,應當是余味無窮,例如:在講授have been to 和have gone to的區(qū)別后(去過,人已回;去了,人未歸),給學生留個問題,在練習中注意積累總結:哪些關鍵詞能幫助我們做題(once,twice...how many times,sometimes,never等頻率副詞經(jīng)常和前者一起使用,后者經(jīng)常對where is sb.回答等)。由于我經(jīng)常放手讓學生做此類發(fā)散性的思維訓練,一旦這種問題一拋出,學生們就饒有興趣地大膽異想天開,有時學生的思維常把我們帶到神奇美妙的科幻世界,不由得使人發(fā)出“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感慨。
7.比較設問更能打破思維定式——反向式提問
烏申斯基曾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運用比較的方法設計提問,能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生進行多種思維。比較方法有很多種,如新舊比較:學習過去進行時,提問現(xiàn)在進行時;對立比較:主要適用于反義詞提問;正誤比較:feel alone,stay lonely錯在哪兒,正確的該是怎樣;異同比較:as...as和not so...as的異同之處等等。這種比較反向式提問更能讓學生從事物的對立面或另一面去體會語言的奧妙。
8.通過聯(lián)想,啟發(fā)心智——聯(lián)想啟智式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一些充滿趣味性、富有想象力的設問,會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英語教學中,最常用此方法的是沒有限制,隨意、隨時而發(fā)的一些口頭、筆頭的具有被聯(lián)想的內容。例如,給出動物圖片中某一部分,讓猜測是哪種動物,進而學習動物的名稱;或是給出故事的開頭,讓學生想象故事的結尾等等。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門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只要我們英語教師做到心中有“綱”(英語教學大綱)、胸中有“本”(班級英語水平)、腦中有“度”,借助出色的課堂提問來點燃學生英語思維的火花,激發(fā)他們學英語的欲望,并有意識地為他們發(fā)現(xiàn)并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就能引領他們一步步邁向英語的殿堂。
參考文獻:
[1]范煜華.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3).
[2]葛文山,??∷?淺談課文教學中問題的設置.中小學外語教學,2000(3).
[3]單凌晨.提問促進“互動”.學英語:高中教師版,2003(4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魏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