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是古今常用的詞語,但是古、今的“行李”讀音和含義卻是有區(qū)別的。下面筆者就談?wù)劰沤瘛靶欣睢钡膮^(qū)別。
古今的“行李”有一個相同的義項:出行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等行裝,讀作xíng li。例如:韓愈的《送石處士序》:“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冊,問道所由,告行于常所來往?!保ㄒ归g就洗頭洗澡,準備行裝,裝載書籍,打聽道路,和經(jīng)常往來的人告別。)朱自清的《背影》:“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p>
古代的“行李”有五個與現(xiàn)代不同的義項,都讀xíng li。
1.使者,名詞。例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不滅掉鄭國將它作為東方道上的主人,外交使者來往經(jīng)過時,給他們提供館舍資糧,這樣對您秦君也沒有什么害處。)
2.行旅、行程,名詞。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保ㄗ废氘敃r啊行旅艱難,到第六拍啊悲從中來真想停下不彈。)陶潛的《贈長沙公》:“山川阻隔,行李時通。”(山河阻礙隔絕,偶爾才通行旅。)
3.行人,名詞。例如:《送張秀才北上時將赴?!贰吧碇鹫鞣昂Q?,道逢行李問京華?!保郏ㄓ讶艘鄙先刖┳约簩⒊舜牒#绖e之際勸勉友人:京城是煙柳繁華之地,莫忘家鄉(xiāng)和故友。]
4.指官府導(dǎo)從之人或仆人,名詞。例如:《舊唐書·溫造傳》:“臣聞元和、長慶中,中丞行李不過半坊,今乃遠至兩坊,謂之籠街喝道。”(我聽說元和、長慶年間,中丞的導(dǎo)從隊伍也不超過半個街坊,現(xiàn)在竟然長達兩個街坊,稱之為“籠街喝道”。)
5.出使,動詞。例如:《魏書·宗欽傳》:“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保ㄗ罱驗槌鍪?,承蒙您問候,已讓您等待了很多日子了。)
“行李”本義是“使者”,又寫作“行理”“行吏”。其中“李”“理”實為“吏”的通假字。漢魏時,“行李”引申出“行旅”之義,這是詞義的轉(zhuǎn)移。到唐代,“行李”的引申義漸多,如“行人”“官府的導(dǎo)從、仆人”“出使”“出行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等行裝”。元代以后,“行李”常表示“行裝”,其他義項已不常用。到現(xiàn)代,“行李”只表示“行裝”。
【周躍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