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山摹水,寫雪狀月,對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有哪些基本的筆法?以我國古代歌詠自然山水的優(yōu)秀詩文為范例,做以下比較、歸納和鑒賞。
一、總與分
《湖心亭看雪》中:“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為全景式總寫,生動地展現(xiàn)了白茫茫渾然難辨之景,給讀者以總印象;接著變換視角,“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屬分寫,作者由遠而近地推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反復渲染冰雪世界的一片混沌,來進一步加深讀者的印象。
二、遠與近
《觀潮》一文中,作者先寫極目遠眺所得:“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薄般y線”之喻,有色有狀,凸現(xiàn)海潮初起時登高望遠的視覺特點;“既而漸近”,來勢迅急,作者一下子推出近景特寫:“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勢極雄豪?!边h景的“銀線”之喻與近景的“玉城雪嶺”之喻構(gòu)成對比,既體現(xiàn)了觀潮的完整性,又凸現(xiàn)出海潮威猛壯闊、撼人心魄的氣派。
三、仰與俯
這也是指描寫的視角轉(zhuǎn)換?!度龒{》中“重巖疊嶂”一句系俯瞰所得,就山本身的狀態(tài)言其高;“隱天蔽日”一句則為仰視所見,以“天”和“日”之不見襯托其高。俯瞰和仰視結(jié)合著寫,三峽群山之高峻形象可見。《答謝中書書》描寫“山川之美”時,先寫仰視所得“高峰入云”,再寫俯瞰所得“清流見底”,而“兩岸石壁”“青林翠竹”等句則為平視所見,寫得經(jīng)緯分明,次第井然。
四、動與靜
動靜相映,是很多寫景散文構(gòu)成意境的重要元素?!度龒{》中“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一句就是此類妙句?!巴摹睘閯討B(tài),以“素”飾“湍”,更令讀者想到白練中水光變幻的動景;“潭”為靜物,以“綠”飾“潭”,可見其深沉寧靜,倒影入潭,則更覺風光秀麗。如此動靜結(jié)合的筆法,使三峽奇景更為動人?!洞鹬x中書書》多處描寫動靜相諧——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正是這種動與靜交互作用的描寫,構(gòu)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五、實與虛
《記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戶”是實寫,“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則為虛寫,讀者正是通過這種筆法推見月色之明、之清。這樣,文章由實引虛,以虛寫實,相得益彰?!队^潮》中描寫“際天而來”之潮,“震撼激射”是實寫,“吞天沃日”則是盡夸張之能事的虛寫。這虛寫文字能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去形象感知潮水的壯闊之美。
六、正與側(cè)
《觀潮》一文,前三段雄奇海潮、水軍演習和健兒弄潮屬正面描寫,而第四段寫觀潮人數(shù)之多則為側(cè)面描寫,“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雖席地不容間也”,這些筆墨有力地烘托了江潮之美和表演之精彩,興發(fā)此而意歸彼。
寫景散文意境中的情是文章的靈魂。上述六種關(guān)系在一篇文章中如何處理,全服從于抒情和立意的需要。《答謝中書書》中動與靜多處搭配結(jié)合著寫,就是為了充分表達作者贊美自然、娛情山水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