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羊肉泡饃
30年了,我最大的忌諱就是吃羊肉泡饃。不是不想吃、不喜歡吃,而是不敢吃。因為我怕勾起心底的傷痛。
然而,我最終還是沒挺住。前些日子,當(dāng)我只身出差來到古城西安時,又一次被大街小巷撲鼻的羊肉泡饃的膳香熏醉,暈暈乎乎坐進(jìn)一家館子里,要了一碗羊肉泡饃。不大工夫,漂著油花的一大碗羊肉湯端上來了。手里的餅子還沒掰完,我的口水就和著淚水刷刷地流了下來,30年前吃羊肉泡饃的情景又一次浮現(xiàn)在眼前。
那是“文化大革命”鬧得最兇的日子,我的家鄉(xiāng)河南是那場浩劫的重災(zāi)區(qū)。土里刨食的農(nóng)民,天天昏頭昏腦地跟著開大會、喊口號。土地荒蕪了。幸虧生產(chǎn)隊長有心計,死活逼著大伙兒在“革命”間隙抽空栽紅薯。紅薯這莊稼費(fèi)功少、收頭重,春天栽下去一棵苗,秋天就能給你大堆的回報。
快過年了,為了換點(diǎn)油鹽醬醋錢,父親和我拉著一車紅薯趕往二十里外的鎮(zhèn)子上去賣。
那天,賣完紅薯已經(jīng)日頭偏西了,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大口大口地吐酸水。父親知道,紅薯“吃”壞了我的胃,不忍心再讓我吃那隨身帶著的紅薯饃,便慷慨地說:“兒子,去吃羊肉泡饃?!备赣H的話音一落,我高興地差點(diǎn)喊毛主席萬歲!
走進(jìn)羊肉館,我在一個靠墻角兒的桌子邊坐下。父親買來一大碗羊肉湯和一個白面燒餅說:“兒子,你先吃?!蔽翌櫜涣嗽S多,三下五除二掰完餅子,低下頭便狼吞虎咽起來。
當(dāng)我抬起頭時,卻看見了讓我至今都隱隱作痛的一幕:父親站在旁邊的桌子前,拿起別人吃過羊肉湯的碗,從別在腰間的提兜里掏出又黑又硬的紅薯饃,掰了大半碗,然后排隊去加湯。加完湯,父親端過來坐在我的對面,也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霎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為了不讓父親看見我的眼淚,我把頭壓得低低的,不聲不響、十分艱難地咀嚼著那碗羊肉泡饃,很久都沒有抬頭。
走出飯館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門口的大牌子上寫著:不吃羊肉泡饃,不準(zhǔn)加湯。否則,抓住罰款1元!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父親明明知道1元錢就是4碗羊肉泡饃,可他為了喝上一碗羊肉湯而又不被罰款,就用別人吃過羊肉泡饃的碗去加湯。因為碗邊上還粘著一圈油花子,打湯的師傅不注意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是該為父親的精明而自豪,還是為日子的窮困而心酸。
給紅薯平反
又到了烤紅薯飄香的季節(jié),大街小巷,一個個蓬頭垢面的男女,推著小車,用濃重的河南腔招徠著過往的行人。金秋的邊城多了一道勾起我仇恨紅薯的風(fēng)景。
我仇恨紅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2年前。那時,我在鄉(xiāng)下的公社中學(xué)念書,學(xué)校離家里遠(yuǎn),吃住只有在學(xué)校。因家里窮,搭不起灶,每周要從家里背一大兜紅薯和紅薯面饃饃。一天三餐,日復(fù)一日。沒多長時間,我的胃就不行了,大口大口地吐酸水,一陣接一陣地疼痛。可吐了、痛了過后,仍得以此充饑。因為要活著,要讀書。這樣的日子一挨就是許多年。
70年代末我參軍了。那時候,入伍動機(jī)里夾雜了一絲難以啟齒的雜念:到部隊上能吃白面大米,等于鄉(xiāng)下人天天過年。這一吃,就再沒有見過紅薯面。這期間,我甚至討厭別人提起紅薯。因為一提起“紅薯”,我就不由得反胃吐酸水。所以,我不止一次發(fā)誓:我這輩子不吃紅薯也不想它。我甚至武斷地要求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也不吃紅薯。理由是:紅薯不是好東西。的確,它不知傷害了多少人對生活的感情,摧殘了多少人原本強(qiáng)健的身體……
然而,這是紅薯的罪過嗎?
走進(jìn)今年的金秋,我收獲了38個人生。在并不躁動和多夢的季節(jié),我卻反復(fù)做著一個夢:夢見紅薯流著淚向我申訴,夢見自己大口大口地吃著流淚的紅薯。夢醒時分,我便不住地思索著、評判著并沒有犯錯的紅薯,路過烤紅薯攤時,還忍不住要多瞅幾眼,多呆一會兒,聞一聞那甜甜的、淡淡的芳香。那天午飯,女兒問吃什么,我脫口而出“烤紅薯”。這可樂壞了女兒,妻子到街上一下子買了好幾公斤烤紅薯。我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狼吞虎咽地吃了個夠。出奇,胃也沒酸沒痛。
于是,我想到了給紅薯平反。其實,我,不僅僅是我,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應(yīng)該感恩紅薯,是紅薯這個投入少、收頭重的食物,填飽了我們的肚子,救了我們的命。如果當(dāng)年沒有紅薯,在那個工人不好好做工,農(nóng)民不認(rèn)真種田的荒蕪歲月,我們許多人可能走不過來,走不到今天。
記住紅薯,也就記住了歷史;忘記了紅薯,就意味著背叛。
父親的腳步聲
走出父母的卵翼,已近20個年頭了。但我的耳畔,仍時常響起父親那鏗鏘的腳步聲。
注意父親的腳步聲,是在二十多年前初中畢業(yè)升學(xué)考試那陣兒。為了爭取好成績,我給自己訂了個每天早起一小時的復(fù)習(xí)計劃??烧凳人挲g的我,沒有鬧鐘的呼叫,怎能從甜甜的夢中醒來呢?那天,當(dāng)我和村上幾個同學(xué)坐在巷子頭上談及這個困惑時,被身旁的四奶奶聽到了。四奶奶說:“傻娃子,聽你伯(即父親)的腳步聲不就行了嗎?你衛(wèi)勤叔(四奶奶的兒子)每次打起起上街,就聽你伯的腳步聲起來?!钡诙煸绯?,當(dāng)父親咚咚的腳步聲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時,天上還掛著星星。我跑到學(xué)校一看,教室后墻上一座老式掛鐘的時針剛指著阿拉伯?dāng)?shù)字“5”。以后的日子,我每天都是聽著父親的腳步聲起來的,而且時間出奇得準(zhǔn),差不多都是五點(diǎn)鐘。
父親是一個特別吃苦肯干的莊稼漢。爺爺死得早,他打12歲就拿根扁擔(dān),跟著大人們“打起起”,到上百里之外的山上挑糧食養(yǎng)家糊口。從那時起,他就一直沒有睡過天明覺。夏天,他起來打豬草;冬天,他起來撿豬糞。一年四季,從不間斷。直到七十多年后的今年春上,我出差路過家鄉(xiāng)的第二天早晨,仍是年逾八十的父親那熟悉的腳步聲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我拉亮電燈,看看手表,北京時間五點(diǎn)整。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促使父親一生都那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呢?是榮華富貴?他恐怕沒有那份奢望。是成名成家?他恐怕也沒有那份希冀。那他想什么呢?“過日子是過啥哩,不就是過娃哩嗎?”幾十年前他說的這句話,倒像是他的精神支柱。父母有我們四男四女八個孩子。在黃河岸邊那片貧瘠的土地上,生下來八個孩子不容易,要把八個孩子拉扯大,培養(yǎng)成人更不容易。母親大概因生孩子太多,身體很弱,常年離不開藥罐子。父親常常是又當(dāng)?shù)之?dāng)娘。因為父親的勤勞,我們家的日子總過得比其他人家好。兄妹八個不管誰只要愛學(xué)習(xí),上多少年學(xué),父親都愿意供著。在父親的腳步聲中,大姐上了衛(wèi)校,當(dāng)了赤腳醫(yī)生;大哥上了大學(xué),進(jìn)城當(dāng)了中學(xué)校長;我在部隊上也上了大學(xué),成了小有名氣的記者、作家、節(jié)目主持人,走上了團(tuán)職領(lǐng)導(dǎo)干部的崗位。每當(dāng)我和大哥領(lǐng)著城里的洋媳婦回到村里時,老老少少的鄉(xiāng)親都無不羨慕父親有福氣、有本事。每每聽到這些,父親總是樂呵呵的,走起路來好像更有勁、更有力了。
腳步沉沉,腳步咚咚,父親的腳步聲永遠(yuǎn)是我前進(jìn)的鼓點(diǎn)和鐘鳴。
二月初二龍?zhí)ь^
人活一生,除了自己的出生、結(jié)婚、生兒育女,還能有幾個值得紀(jì)念的日子?我有一個,那是個十分平常的、只有鄉(xiāng)下人才過的小節(jié)氣:二月初二—————龍?zhí)ь^,攤煎餅、吃炒豆。
把二月初二作為我人生中最值得紀(jì)念的日子,源于公元1968年。那年我10歲。
在那個眾所周知的歲月里的一天,讀四年級的我和同學(xué)們參加了多半天的批斗會,批斗的是大隊老支書。他的罪行很簡單,只抓生產(chǎn),不抓革命,走資本主義道路。那時,我還弄不清什么是資本主義道路,只知道不抓生產(chǎn)就吃不上飯,就要餓肚子。散會了,我肚子餓得咕咕叫,跑回家拿了個涼紅薯,就和伙伴們一起去麥地拽面條菜,晚飯好讓媽媽給攤煎餅。
二月初二,為什么要攤煎餅我不得而知,就連村上許多老人也不甚清楚。他們只是虔誠地從他們的祖輩父輩那里承繼了這個習(xí)俗,或者叫傳統(tǒng)。攤煎餅,就是把白面和成稀糊糊,再摻進(jìn)面條菜,然后攤到平底鍋上烙成薄薄的一層餅。二月初二,吃不吃煎餅,本是無所謂有和無所謂無的事,可不知為什么,那天我特別渴望吃到它。也許是成天“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伙食把我吃夠了,想換換口味改善改善,吃點(diǎn)好的吧。
世上的事常常很怪,你越是想得到的東西就越是得不到。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我和伙伴們每個人都拽了大半籃子面條菜?;氐郊?,我把菜籃子往鍋臺上一放,朝里間屋喊了聲:“媽,菜拽回來了,給我攤煎餅?!边€沒等母親回話,我就一蹦子跑出門和伙伴們玩去了。
天完全黑了下來,我和伙伴們興高采烈地蹦著、跳著、唱著、叫著“吃煎餅了,吃煎餅了”各自跑回家??扇f萬沒料到,迎接我的不是香噴噴的煎餅,而是母親那陰沉沉的臉和一大碗黑乎乎的紅薯面條。
“我不吃。你為啥不攤煎餅?”我聲嘶力竭地質(zhì)問母親。母親哆嗦著嘴唇說:“來不及做了?!薄吧秮聿患白?,還不是你懶!”我這話一出口,母親手里的舀飯勺咣當(dāng)一聲掉在地上,面容蒼白,神情木然地看著我。父親耷拉著腦袋,坐在灶火角一聲也不吭。我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眼淚奪眶而出。母親的淚水,也順著那削瘦的臉頰嘩嘩地往下淌。衣衫襤褸的姐姐、哥哥、妹妹、弟弟,誰也沒有心思吃飯了。
晚上睡覺前,大姐把我叫到炕沿邊說:“媽這幾天不美(不舒服)。家里的白面也沒有了,咋攤煎餅?你咋一點(diǎn)事都不懂。這么大了,還惹媽生氣……”天哪,這些我怎么就不知道呢?
那一夜,我失眠了,翻來覆去睡不著。我責(zé)備自己,詛咒自己,后悔不該責(zé)罵母親。但我一直困惑不解:二月初二,天上的龍都抬頭了,被稱為龍的傳人的地上的人為何還耷拉著腦袋,抬不起頭呢?
光陰荏苒,稀里糊涂又過了1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開的當(dāng)兒,我應(yīng)征人伍了。離開家的那天,為我送行的鄉(xiāng)親們擁了一院子。心情沉重的我,多么想在分別之際對母親說一聲“原諒我10年前那個晚上……”可母親淚人似的,讓我無法啟齒。幾個姑姑、嬸嬸一再勸母親別太傷心了,說當(dāng)兵是好事,能穿新衣服吃白面饃。然而,母親好像什么也沒聽見似的,一個勁兒地流淚,一個勁兒地重復(fù):“媽對不住你。媽對不住你呀!”說得我心里陣陣酸楚。我終于也抑制不住洶涌的感情波濤,潸然淚下,撲通一聲跪倒,給母親磕了一個響頭。之后,我罪人一般地扭過頭去,再不敢迎視母親的淚眼。母親啊,我的媽媽!我無法寬恕當(dāng)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您、體恤您。
敲鑼打鼓的人群簇?fù)碇盐宜蜕狭嗽蠹t花的手扶拖拉機(jī)。
車要開了,我的姐姐氣喘吁吁地跑過來塞給我一個手絹包著的東西說:“媽給你路上吃的!”路上,我打開那個手絹一看,里面包的是幾張薄薄的、軟軟的、油花花的白面煎餅。我是就著淚水吃下的。
參軍后,家鄉(xiāng)一年一個樣兒地變,喜訊一個接一個地往部隊傳。用母親的話說,現(xiàn)在不是吃不上煎餅的年代了,咱莊稼人也“洋”起來了。吃的是白面饃,穿的是料子服,住的是新樓房,看的是大彩電,日子過得美著呢。這幾年,每到二月二前,母親都要弟妹們寫信問候我,問我能不能回去吃煎餅。
真是無巧不成書,八年前的二月初二,我和妻子剛吃過煎餅,我那寶貝女兒就呱呱墜地了。我的人生中又多了一個對二月初二的記憶。我曾為我的女兒能在這“龍?zhí)ь^”的吉祥之日降臨人世,高興地喝醉了酒。但女兒至今還不知道她的父親曾在這一天,因為沒有吃上煎餅而生氣、罵娘、哭鼻子,留下了對母親的終生歉疚。
今春,我終于了卻了母親的一樁心愿。趁出差的機(jī)會,在二月初二這一天從新疆回到了我闊別多年的中原小寨,吃上了年逾古稀的母親給我攤的煎餅。但餅里摻和的不是面條菜,而是碎肉末和小青菜。
吃完飯,我走出家門,整個鄉(xiāng)村已經(jīng)炊煙繚繞了,股股香味撲鼻而來。我猜想,家家戶戶可能都在吃攤煎餅了。
??!二月初二,龍的頭真的抬起來了。
責(zé)任編輯 師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