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去年,《北京文學》創(chuàng)刊60周年,本刊發(fā)起的“《北京文學》60年”征文吸引了廣大作家、編者和讀者的來稿,即便過了截稿時間,來稿仍源源不斷。為尊重各界朋友對《北京文學》的厚愛和期望,本刊從今年第1期起繼續(xù)開辟專欄,誠邀廣大作家、編者和讀者拿起筆來,以“我與《北京文學》”為主線,寫一寫您與《北京文學》相識、相知的經(jīng)歷與感受,也可以寫一寫您對《北京文學》的期望、寄語與建議,題目自擬,篇幅以1000~2000字為宜。來稿請寄:(100031)北京前門西大街97號《北京文學》編輯部,請在信封上注明“《北京文學》60年征文”字樣;也可將電子稿件發(fā)至:bjwxjcyd@vip.sina.com,主題注明“我與《北京文學》征文”。來稿一經(jīng)刊用,稿酬從優(yōu)。
本刊編輯部
在《北京文學》創(chuàng)刊60年到來之際,思緒萬千,想起了扶育一茬茬文學愛好者成長的這片熱土;想起了一茬茬由這里起步的作家;想起了一篇篇佳作在這里發(fā)表;想起了一茬茬甘為他人做嫁衣的編輯;更想起了我蹣跚學步時,劉恒給與熱情、真誠的幫助。
北京作家、《北京文學》主編劉恒,早年以他的小說《伏羲伏羲》和《黑的雪》以及據(jù)此改編的電影《菊豆》和《本命年》而聲名鵲起。后又根據(jù)他發(fā)在《北京文學》的中篇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編成同名的電影、電視劇、評劇,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情趣,尤其是電視劇播出后,紅遍了大江南北,深受人們的喜愛。此后他便成了北京作協(xié)的駐會專業(yè)作家,并當選為繼阮章競、劉紹棠之后的笫三任市人大常委、北京作協(xié)主席、全國作協(xié)副主席。在他功成名就的背后有幾件小事令我至今難忘。
劉恒寫小說為何落淚?
上世紀80年代初,我由北京文聯(lián)辦公室調(diào)到《北京文學》工作,聽說有位北京212汽車制造廠的青年工人也調(diào)到《北京文學》,并當了編輯,這個青年就是劉恒。當工人時他就經(jīng)常給《北京文學》寫稿,調(diào)到編輯部后,更是如魚得水,一邊當編輯,一邊寫小說。他寫的《狗日的糧食》在文壇引起轟動。我在和他交談中得知,他的家鄉(xiāng)是京西農(nóng)村。那里是貧困山區(qū),不僅沒電而且缺糧。耳聞目睹了太多的苦難,他把自己的感受寫成了《狗日的糧食》。他說,貧瘠的農(nóng)村連名字都是貧瘠的,很多女人都叫豆。他的母親叫穩(wěn)豆。他把聽到的看到的老輩人的苦難描繪出來,在女主人公前面加上“菊”字,就成了鞏俐主演的《菊豆》。當然,他寫小說并不像我所言的那樣輕松,創(chuàng)作的激情經(jīng)常使他廢寢忘食,如醉如癡。有一次,劉恒吃完早點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寫小說。愛人把給他做好的午飯放在鍋里,臨上班時叮囑他:中午只需點上火熱一熱即可用餐。然而,當愛人晚上下班回來之后,發(fā)現(xiàn)飯菜原封未動,依然放在鍋里。再一看,他仍然在伏案疾書,兩眼紅紅的似乎剛剛落過淚,不禁一驚,不無憐憫地說:你中午怎么不吃飯呢?他說:忘了,再說也沒覺得餓。后來愛人經(jīng)歷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我得知后曾問他:忘了吃飯也就罷了,為何寫小說還要落淚?他說:自己都不感動,如何感動讀者。難怪,凡是一個成名作家,大概都有此一說吧。我曾在和平門紅帽子樓前多次見到劉恒的愛人,透過言談舉止,她確實是個相夫教子的好女人。雖然不是名門閨秀,但生長在平民之家,同樣有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據(jù)我所知《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有些素材就是出自他愛人的娘家。劉恒為了躲避干擾,有時就到朋友家閑置的一間小平房寫小說。臨行前總要買上一箱方便面。寫?zhàn)I了,就用電爐子煮方便面吃;寫困了,往小床上一躺便睡;有時半夜醒來接著寫。無論夏天的酷暑、蚊叮、蟲咬,還是冬天的嚴寒,從來沒有動搖過他寫小說的堅強毅力。劉恒的好多小說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完成的。有一時期,期刊編輯部為了向名家組稿,往往選擇風景秀麗、環(huán)境舒適的賓館舉辦筆會。劉恒說,條件那么好,自己常常連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你說怪不怪?為了不辜負人家的美意,為了盛情之下不能掉鏈子,常常事先寫好稿件帶到會上。
后來我又調(diào)回市文聯(lián),與劉恒見面的機會少了。有一天機關黨委安排劉恒參加無黨派人士會議,會址在懷柔,我去送他。已是很有名氣的劉恒,依然沒有以名家自居,一路上我們交談了很多話題。到達會址已近中午,他讓我和他一起吃飯。飯后我要返回機關,他匆匆由樓上趕來道別,并把分配給他的一袋水果放在車里,他說:老哥帶回去給孩子吃吧!
為文之道 全在自悟
近年來,我時常寫些有關北京作家和藝術家的小文章。每次遇到劉恒,他都說在報刊上看到了,顯然很為我高興,并給以熱情的鼓勵,讓我持之以恒地寫下去。為了盡快提高寫作能力和文章質(zhì)量,我萌生了向他討教的欲望,于是先后三次把六篇小文交給他指正。笫一次,是一篇寫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時,發(fā)生在鄰里之間的往事。沒想到百忙中的劉恒,第二天早晨便打來電話,讓我到傳達室去取。展開一看,兩千多字的文章居然有四十余處批改,小到一個標點,大到一段話,使文章變得簡潔了,也顯得生動活潑了,增色不少,不愧為名家之筆。他還前后給我寫了三封熱情洋溢的書信,信中主要講為文之道。在《北京文學》創(chuàng)刊60之際,我把珍藏了十多年的書信公布于眾,愿與讀者諸君分享———
老段:
此文不錯,有色彩,也有感情。我涂抹了幾處,你若認為不合適,改回去好了。文章之道,全在自悟,外人的指點是次要的。望老兄繼續(xù)前行,寫出美文來。只強調(diào)兩點。一是標點不嚴謹,應加倍重視。因為它關系到文章的頓挫與節(jié)奏。二是避免重復。字詞重復不用說了,關鍵是避免意義上的重復,不如此文章不能簡潔。如果難以判斷重復與否,就先省略。如果省去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及一段話,仍可表達清楚,就堅決省去。省略日久,相信為文之道便可清晰了。望老哥一試!
第二封信寫于1998年1月4日晚———
老段:
一直忙,剛抽空看完你的稿子,望諒。三篇中《苦樂年華》材料最多,卻亂,要重新組織一下?!赌棠獭芬晃淖钫?,但材料又薄了,不能多找凡個側(cè)面嗎?《代筆》弱了些,不知管先生對此文有何看法。擬稿一事私下可博人一笑,一旦公開卻有些不妥,你說呢?管先生不在意也就罷了。你的文字清爽多了。仍有可指摘之處,略述一二如下:
1.標點不確。尤其不善用逗號,應警覺。2.敘述中的感嘆,比如對人品的贊美,總是一個調(diào)子,一種語匯,應當想辦法換口味了。3.不論對人對事,寫不出來不硬寫,要厚積薄發(fā),還要找好角度。4.笫一人稱“我”也要換一種敘述口吻,不要總是介紹自己的司機身份,以此破題把文章搞“乏”了??缮陨酝诉h一些,以一個成熟的寫作者的口吻公布自己的所見與所思,文章的品味將大進一步,不信你試試!不多敘。祝老兄前進前進,向前進!
劉恒頓首
每每讀此批改文章及信函,不禁感慨良久。自習作以來,得到這么真誠而具體的指教,實在難能可貴。我雖然年長劉恒幾歲,但他仍不愧為我的良師益友。他給我的書信字字如春天的甘露灑在心田,我受益匪淺。盡管我的小文還不盡如人意,存在著這樣的缺點或那樣的毛病,憑著對文學的熱愛與追求,我有信心、有毅力按他指引的方向走下去,直到地老天荒。俗話說,天道酬勤,2005年,可謂雙喜臨門,散落在報刊上的小文章受到一家出版社的青睞,為我結(jié)集出了書;同年據(jù)說以全票通過,我加入了心儀已久的北京作協(xié),圓了文學夢。我深知這是一個新起點,雖說年過花甲,老驥伏櫪,不用揚鞭自奮蹄。蹣跚學步的文友,若能從兩信中有所收益,那也是值得我高興的。
“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這就是我所認識《北京文學》的劉恒。
責任編輯 師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