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有大量而分散的古體詩詞私人刊刻活動并沒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由于這方面資料的零散,還不能做到精確統計,但其廣泛和普遍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還原歷史真實,如果缺少了這一面的參照,所描述的歷史場景無疑是失真的。
[關鍵詞]民國時期、古體詩詞 傳播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853(2011)02-0102-08
民國時期還有大量沒有進入新文學研究者視野的、分散的、私人化的刊刻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舊書肆、書攤的存在。由于這方面資料的零散,還不能做到精確統計,但其廣泛和普遍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還原歷史真實,如果缺少了這一面的參照,所描述的歷史場景無疑是失真的。揭開眾聲喧嘩的表層歷史,探入淵默的歷史深層,有另一幕歷史景觀呈現——那些很少被人探及的、代表傳統延續(xù)一面的、大量的、分散的傳統延生物,雖被忽略,卻是具有強大潛在力量的部分。
民國是一個過渡特征很強的時段,新舊雜糅,傳統與現代之間復雜交織。處在這樣紛紜的時代里,古體詩詞這一古典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學樣式,依然是文人間大量唱和的內容,這些古體詩詞唱和內容如何傳播,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傳播的方式當然可以有很多種,這里就兩種主要的方式加以探討,一是古體詩詞的私人刊刻,二是借助現代期刊刊登加以傳播。
1 民國時期古體詩詞刊刻
1.1 刊刻的歷史傳統
從歷史上看,中國是有刊刻傳統的。官刻、坊刻、家刻三足鼎立,構成中國書籍生產的三種主要方式。大概到五代時期,在官刻之外,在士大夫內部已經出現了出資刻書的人。史料記載,前蜀有個叫任知玄的人,就用自己的俸錢,雇用工匠開雕杜光庭的《道德經廣圣義》三十卷。五代時最著名的私家刻書人是毋昭裔,由于年輕時向朋友借看《文選》遭到拒絕,就決心發(fā)達后廣印書籍,嘉惠后人。后來,他果然發(fā)達,做到了后蜀宰相,就實踐了諾言,令門人句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雕版印刷,還建議孟昶刊刻“九經”。這是最早的私家刊刻的記錄。
以后的歷代,都有不少著名私刻人。如明代江蘇常熟的毛晉,曾印行古書六百余種,選題廣泛,包括多種多卷本的經、史、文集與叢書。據記載,他刊印“十三經”用版11846塊,刊印“十七史”用版22293塊,刊印《津逮秘書》、140種用版16637塊。毛氏的書坊在早期曾雇用刻工、印工約20人,書坊與書齋名為汲古閣,里面積蓄書版達10萬塊。到了清代,家刻達到巔峰時期,有錢有勢的士大夫率喜刻書,如徐乾學刻《通志堂經解》,盧文昭刻《抱經堂叢書》,畢沅刻《經訓堂叢書》,以及阮元等人都有大規(guī)模刊刻行為。盧文弨、阮元等為封疆大吏,財力雄厚,刻書有余力。對于有些學者來說,雖沒有這么雄厚的財力,也喜拼力刻書,如孫星衍,平生最喜刊刻古籍,他在乾隆后期至嘉慶二十年刻有《平津館叢書》5函43種二百五十四卷。
刻書之風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由于先進印刷技術的沖擊,私人刊刻在規(guī)模上和數量上都小了很多,與歷史上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在西方先進印刷技術沒有傳人之前,所有的書籍都是采取傳統的方式刻印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印刷企業(yè)在華設立以及中國自己新型現代印刷出版企業(yè)的崛起,雕版刻書之風,受到極大抑制,官刻基本停頓,坊刻和家刻還有延續(xù),但總體上微弱了很多。這里說的微弱,是與歷史情形相比較而言的,其實,分散而零星的私家刻書合起來而言,還是相當可觀的。
1.2 民國時期的私人刊刻
傳統具有驚人的活力,尤其在過渡時代,傳統的連續(xù)性表現得尤為明顯。私刻是傳統的一部分,在民國時期仍然延續(xù)著,由于新型印刷出版企業(yè)的崛起,相比之下私人刊刻在量上很微弱,但畢竟還有很多私人書籍是通過私刻完成的,這對當時人來講也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就對民國時期的描述來說,這一部分內容一直是研究者不太注意的,很有提出來加以認真研究的必要,而且對于全面理解民國時期文學/文化生產的狀貌來說,這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對于一些受傳統文化行為習慣浸淫很深的文化人來說,傳統的東西已經超越了技術層面的考量,而進入情感的和審美的依賴上,這是簡單用技術視角所不能分析和解釋的。以倫明為例,孫耀卿說他:“先生嗜書,自朝至暮,手不停披。歷年為先生抄書者二三人,修補書者一人,抄后校讎,晝夜不輟。先生每得一書,如獲至寶,遇有襯紙者必撤紙,不襯紙者必加裝潢,換好書皮,做好布套,改訂厚冊,甚至有三四冊作一冊者。先生修補書不用麥粉,獨用廣東寄來一種干菜,形似麒麟菜,以滾水浸爛補之,取其不耐生蟲也?!边@種對傳統刊刻書籍的愛好與呵護就遠遠超越了日常世俗的考量,而進入一種情感和審美的層面。對于傳統雕版的愛好,民國時期大有其人,如胡俊(翔冬)的《自怡齋詩》,“己卯仲夏金陵大學文學院刊”,門人高文(實齋)校訂,就是由“成都寶墨軒楊子霖書鐫”的。最為突出的是董康,倉石武四郎回憶董康到日本,有一段很有趣的描寫:“他那兒養(yǎng)著許多刻工,就算他說要來日本,也得帶著這些人。于是,一個三十人左右的隊伍便來了。”倫明在描述董康的時候也說:“武進董授經康,精究版本……近歲又為劉翰怡編《藏書志》,嘗聚工匠于法源寺刻書,數十年不輟”,“所刻書皆由北京文楷齋劉春生承辦,其要求極為嚴格,尤以《五代史評話》為董氏刻本中之冠?!泵駠鴷r期,像董康這樣自己還養(yǎng)著很多刻工的現象并不普遍,但經常因刻書關系和刻工保持密切接觸的事例是很多的。以吳梅為例,他日記中記錄了很多與刻工、刻坊聯系的相關內容。
1931年陰歷十月初七日,“……刻字鋪姜毓麟亦在寓候我也。即將《惆悵爨》清樣交彼,約初十日來取款?!?br/> 1931年陰歷十月初十日,“姜毓麟來,持《惆悵爨曲譜》囑校,即閱一過,并付刊資百元而去。”
1932年6月21日,“作書冀野,告以澇、懷兩兒事,又托其催姜毓麟刻字鋪,從速將《霜涯三劇》趕成。荏苒七年,尚未畢事,亦難矣?!?br/> 1932年10月11日,“姜文卿來,付校本去,并支票百元?!?br/> 1932年11月2日,“又付姜毓麟印《宋詞三百首》、《蕙風詞話》工料,銀洋二十元,(共廿九元少九元)”。
1932年11月3日,“此次姜毓麟所書樣子,正襯隨意大小,譜字闊狹不等,校時點板,煞費周章?!?br/> 1932年11月13日,“姜毓麟來,交到《三劇》樣本,余亦交《三劇》總敘及《惆悵》四譜,并付刻資百元?!?br/> 1933年11月11日,“及晚赴姜文卿處,將北詞交刊,并付《三劇》印費六十元。(尚欠百元)”
1934年2月14日,“上藝齋主曾淦泉來,將沈綏成文稿交付。計詩文集四卷,練紙印工、裝訂,費銀洋五百八十元,約初四日先付百五十元,寫樣成,再付若干,交書始付清,立有合同?!?br/> 1934年3月10日,“唐圭璋亦至,以足本《龍洲詞》見示,蓋羅子經(振常)重刻也。”
1934年5月26日,“蘇州上藝齋主曾淦泉來,為《未園集略》事,要支付洋二百元,允之。”
1934年7月4日,“知上藝齋主曾淦泉曾來,竹林詩稿,即擬付渠刻也?!?br/> 1934年7月7日,“晚立如來,知竹林稿已謄清,上藝齋合同亦寫就,先付定洋七十元?!?br/> 1934年8月10日,“竹林稿全部校畢,即交淦泉上木?!?br/> 1934年8月11日,“校竹林稿割補后寫樣,即交淦泉?!?br/> 1936年11月4日,“是日姜毓麟送到《霜崖曲錄》樣本,冀野為我雕版者也。尚有缺遺,擬補足之?!?br/> 1936年11月11日,“上藝齋主曾淦泉,自吳來京,言《未園集略》五百部,如數交清,欲取馀款一百七十元?!?br/> 1937年1月19日,“曾淦泉來,付清《未園集略》印刻費八十五元,于是綏成集募款清矣”。
以上列舉只不過是吳梅一個人的例子,其實,民國時期以傳統方式刊刻的行為還是非常多的,有大量私人刊刻的書籍在朋友之間贈送或借觀,依然沿襲著傳統的行為習慣方式。這在鄭孝胥、楊樹達的日記里都有大量記載。
鄭孝胥
1916年1月4日,“過唐元素、鄭堯臣,觀所刻《洛陽伽藍記鉤沉》,元素所著也?!薄?br/> 1916年2月9日,“得叔伊書及新刻詩一本。”
1916年5月1日,“與陶子麟書,使重刻《考功詞》?!?br/> 1916年6月15日,“陶子麟寄來《考功詞》重刻本”
1917年12月2目,“陳仁先來,遺所刻《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各一部?!?br/> 1918年5月7目,“羅叔蘊來,遺余《雪堂叢刻》一部。劉翰怡以書來,贈所刻書二十八種。”
1919年12月27日,“宗子戴送《瓶廬詩稿》一部,乃翁叔平遺集,邵松年、繆荃孫所校,武昌陶子林仿宋刻,凡八卷?!?br/> 1922年7月16日,“許季實來,贈丹徒冷士嵋《紅泠閣詩集》一部,乃其裔孫冷口所刊也?!?br/> 楊樹達
1925年3月12日,“撰劉武仲先生《助字辨略跋》。三弟重刻此書,不日刻成也?!?br/> 1925年6月1日,“《古書疑義舉例續(xù)補》二卷刻成。初,三弟欲刻書,問余以何種為先。余為言劉氏《助字辨略》及俞氏《古書疑義舉例》。至是,二書同時刻成?!?br/> 1927年9月15日,“在清華,趙斐云(萬里)來談,云南新刻沈欽韓《王荊公文集注》,上??傻?。”
1930年1月8日,“皮鹿門先生《師伏堂筆記》三卷止有鉛印本,流傳不廣。余為付刻,且序之,是月刻成?!?br/> 1931年5月30日,“王君(王書衡[式通],筆者注)告余云:‘傅沅叔近刻李文貞《榕村語錄》……”
1932年1月16日,“閔君(閩保之,筆者注)再續(xù)《碑傳集》,告余,書即將刻成云?!?br/> 1933年7月2日,“命梓人削改《古書疑義舉例續(xù)補》誤說二處……”
1933年12月2日,“孫蜀丞(人和)來,贈所??獭痘ㄍ饧??!?br/> 1936年6月26日,“劉詩孫書來,以王力初刻《太歲考》見示。”
民國時期,由于科舉早廢,造成大批游離于政治之外的知識分子,詩詞唱和成為他們主要的日?;顒?,也是他們展示聰明才智的“強項”,他們也急于傳播個人和同儕們的詩名,熱心刊刻詩集,收集先賢或師友的遺稿,刊刻行世。下面分兩個方面來分別舉例。
刊刻他人詩文
1932年4月10日,“龍君(龍榆生,筆者注)為疆村弟子,知疆村身后,尚有各稿未刊,如《滄海遺音》、《疆村語業(yè)》第三卷、《疆村詩》,已募集千金,行付剞劂,此足征師生風誼焉?!?br/> “《駁康書》文章古奧,議論深厚淵懿,利于承學文士;《革命軍》則痛快犀利,而宗旨非常正大,便于通俗。于是我們想把這兩部書同時印行出來,宣揚革命。我和亞槐,還有蔡姑丈,每人捐了幾十塊錢,就在一家大同書局出版了。”
“寅卿先生還有《諫果書屋遺詩》一卷,我結婚以后,外舅式如翁命我代為整理作敘,由他出資印行”。
“儀征劉申叔先生師培……沉默寡言笑,手不釋書,汲汲恐不及。逾年病歿,年止三十八。遺稿散佚,余所得除印本外,令從友人家抄得十余種。南君桂馨,先生故友也,托鄭友漁介于張次溪而識余,述南君意,余盡舉所有與之。南君捐資十萬,屬友漁主任校事,已將次竣工矣。”
刊刻自己詩文
民國時期,在前人的日記里有大量刊刻自己詩集送人或銷售的記錄,下面以鄭孝胥和吳宓的日記里的內容為例,來感受一下這種贈送、籌劃刊刻或銷售的歷史現場。
鄭孝胥
1915年11月27日,“陳仁先、李梅庵、曾士元、愛蒼、怡書來。曾、李、陳皆索白紙《海藏樓詩》,以一部托仁先與子培?!?br/> 1915年12月11日,“以《海藏樓詩》遺聘三,又以一部留與古微?!?br/> 1916年8月6日,“曉耘乃萼樓之堂弟也,以詩正于余,且乞《海藏樓詩》?!?br/> 1916年9月16日,“劉口如以湖縐一端、書四種潤筆,索詩一部?!?br/> 1916年10月8日,“李審言來,遺余《丙辰懷人詩》一冊,索詩二部及金墓志、高墓志各一通?!?br/> 1916年12月28日,“水野梅曉來訪……以詩集及《趙煥文殉節(jié)紀》遺之?!?br/> 1917年2月19日,“復金于霖書,寄還東參,并贈詩二冊?!?br/> 1917年8月22日,“森(森茂,日本同文書院教頭,筆者注)日內將至京、津、大連,贈以《海藏詩》二冊?!?br/> 1917年10月16日,“沈魯青偕其侄雁南來……索詩一冊,與之?!?br/> 1917年12月10日,“天津南開中學校有張興周者致書于余,索《海藏樓詩》。”
1918年10月29目,“梁喬山來……求《海藏樓詩》,與之而去。”
1918年11月21日,“余堯衢作七律一首寄余,乞《海藏樓詩》,并求和作?!?br/> 從以上征引來看,鄭孝胥1915年至少贈送6冊,1916年至少贈送5冊,1917年至少贈送6冊,1918年至少贈送2冊。大概到1919年的時候,《海藏樓詩》已經不夠贈送,于是重新籌劃刊刻,并補入乙卯至壬成新作的一百多首詩,到1922年11月4日,新詩集印成,共500部,刊刻過程在日記里也有不少處記錄:
1919年9月19日,“昨午,吳石潛遣二人來檢《海藏樓詩》板,須修補者多處。”
1920年1月30日,“西泠印社遣人來檢《海藏樓詩》闕頁?!?br/> 1922年6月5日,“子經來,商石印《三禮便蒙》,每石只排二開:擬以《海藏樓》縮小,攙入二開,則每石可印四開,以乙卯以后未刊之詩補入,仍以仿宋寫定,石印后再付陶子林刻之?!?br/> 1922年6月7日,“檢存乙卯至壬戍詩稿,僅一百三十余首。”
1922年6月23日,“子經來,攜詩稿去,代覓寫手。”
1922年9月22日,“許季實來送石印《三禮便蒙》及袖珍本《海藏樓詩》樣張?!?br/> 1922年11月4日,“羅子經來,攜示《三禮便蒙》、《海藏樓詩》、《敘古千文》樣本三種,才十二日,印成《千文》一千部、《三禮》及《詩》各五百部,可謂速矣。”
吳宓
1936年7月26日,“(王遵明,筆者注)并購($1.20)宓《詩集》一部而去。”
1936年8月7日,“汪懋祖來,索贈《詩集》一部?!?br/> 1936年8月9日,“又遇鄭穎孫君,索《詩集》?!?br/> 1936年8月26日,“(二女士崔可石、翟宗沛,筆者注)購宓《詩集》一部攜去?!?br/> 1936年8月31日,“又顧憲良導物理系學生王.遵明來,購去宓《詩集》一部(取價$2 00)云?!?br/> 1936年9月4日,“晚趙文凌來,購《詩集》及《碧柳遺書》?!?br/> 1937年2月10日,“于是遂作一函致朱女士(朱崇慶,筆者注),并以《詩集》一部贈之?!?br/> 1937年2月22目,“撰印《代售書籍》廣告300份,值$0.80?!?br/> 1937年2月27日,“伊(林慰君)向宓索《詩集》,宓允贈一部?!?br/> 1937年3月4日,“下午,得林慰君復片,即以《詩集》一部贈之?!?br/> 1937年3月10日,“函貝滿校長管葉子君,以學淑故,捐贈《詩集》一部與該校圖書館?!?br/> 1937年4月23日,“陳國華贈宓其與汪君合著之《口華集》詩集一冊。宓乃報以《吳宓詩集》一部云?!?br/> 1937年5月8日,“上午接呂碧城女士,由香港山光道12號,寄來《曉珠詞》20部,索宓《詩集》,遂又寄一部與之?!?br/> 1937年6月22日,“段錚來……是日宓留午飯(西餐),并以《吳宓詩集》一部贈之?!?br/> 1937年7月2日,“至歐美同學會,參加趙訪熊、王繁婚禮。宓已送《詩集》一部以為婚儀。”
從以上的征引中可知,吳宓在1936年共贈送、自銷6部詩集,1937年截至7月2日,共贈送7部。后來由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清華大學遷往西南,吳宓也跟著遷徙。在他的日記中,還清楚交代讓留在北平的表妹和姑母寄送《詩集》的事兒,他抱怨道:“先是宓于四五月間,函芝潤表妹,請寄來北平家中所存之《吳宓詩集》與《白屋遺書》若干部?!斯媚概c芝潤表妹,未明宓索書之意為售賣而得錢,乃以《吳宓詩集》五部、《白屋遺書》二部、《審安齋詩集》三部,及糖一盒,致張奚若夫人黑白絨線若干組,同裝一方尺之小木箱中,釘固?!嫶讼鋬葏^(qū)區(qū)之書,由平至此,已花去運費近$40矣!……七月底,書箱始到蒙自。分配如下:《吳宓詩集》五部,贈周寶珧家一部,而托其代售出蒙自師范學校、蒙自中學各一部。收價四元八角。到昆明后,另購($2.10)贈李尊三、李伴梅兄弟一部,而文康書局共售出二部容肇祖,姚從吾各購一部,二元。收價四元?!?br/> 必須加以說明的是,通過個人自費刊刻,以出售或贈送的方式加以流傳,一般說來,以這種方式傳播的范圍較為狹窄,不過,凡是刊刻作品的詩人,在民國時期由于現代期刊的繁榮,一般也是在現代刊物上發(fā)表詩詞作品的人,這樣實際上就突破了其傳播的限制。還有,這時個人的出資刊刻行為,多數并不是完全手工作坊式的傳統刊刻,而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式,在不犧牲傳統風格和個人化愛好的同時也結合了快速、便捷的現代印刷技術。很多時候,這種刊刻印刷行為并不是針對市場的,完全是傳統的延續(xù);亦非為盈利,只是為送贈親友。張元濟在1916年5月10日的日記中有一例:“聶云臺欲印《曾文正嘉言鈔》干部,分送親友?!闭莻鹘y遺風與現代印刷科技結合的例子。
2 古體詩詞借助現代傳媒的傳播
19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近現代印刷工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近現代傳播媒介形成,古體詩詞作品也紛紛借助報刊等現代傳媒形式刊載,以此獲得更多的讀者面。民國時期古體詩詞的刊載情況,非常明顯地分為兩個時段,一是1912—1917年,這是文學革命還沒有倡導的時段,一般刊物上都有刊登古體詩詞的欄目;二是1917—1949年,這是文學革命發(fā)生后的時段,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登載古體詩詞的刊物日漸減少,欄目日漸刪消,白話詩和翻譯詩大量增多。這是一個基本的情形。
2.1 1912—1917年現代期刊登載古體詩詞情況掃瞄
1912年后創(chuàng)刊的期刊,很多都設了登載古體詩詞的欄目,名目五花八門,以“文苑”最為常見,其他諸如《文藝》《文類》《詞林》《藝海》《藝林》《文庫》《詩文》《詩詞》等等欄目,有時在《雜俎》欄里也登載古體詩詞創(chuàng)作。這樣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的古體詩詞刊刻以及贈送、傳抄的模式就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依托近現代的傳媒手段,古體詩詞的傳播變得更為快捷。筆者以上海圖書館編編撰的《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第五和第六冊為藍本,對1912—1917年創(chuàng)刊的近現代期刊做了一次較為全面的掃瞄,對這些期刊登載古體詩詞創(chuàng)作的情況,做了相關記錄,總共有近90種刊物都設有刊登古體詩詞的欄目,從娛樂性刊物到學術性刊物,從地域性刊物到全國性刊物,從域內刊物到域外刊物,從校園刊物到社會刊物,甚至從男性刊物到女性刊物,種種不同類別,都有對古體詩詞的刊載。1917年文學革命開始之前的情況大致是這樣,“泛文”的文化特性非常明顯,古典詩詞的漁歌唱晚在民國開初的五年里,還是主要的歌調,構成那時的文學園地的主要內容。
2.2 1917—1949年現代期刊登載古體詩詞的情況掃描
進入1917年,當文學革命的風潮掀起之后,文壇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古體詩詞在公共文學空間地盤急劇縮小,這從期刊掃描上,可以得到實證。1912—1917年五年里有大量刊物都是登載古體詩詞作品的,筆者以上海圖書館編的《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第六冊和唐沅等編的《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上冊為藍本,只就1917—1922年初同樣是五年時間的刊物觀察,登載古體詩詞作品的刊物已大幅度減少,不及1912—1917年間的五分之一。古體詩詞在1917之后出版的期刊里,處于逐漸式微的趨勢,有時淪為補白的地位(如1923年1月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小說世界》即如此),專門刊登古體詩詞的欄目在現代文學的期刊里是越來越少。有些刊物開始的時候還以古體詩詞為主,但漸漸就改換成了以新文學為主了。如1917年3月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太平洋》月刊,開始設有《文苑》欄目,刊登梅園、狷公、樊山、一廠、寧太一、演生、呂碧城、劉宏度、陳彥通等人詩詞作品,后來這個欄目時常被刪省。再如1919年1月10日創(chuàng)刊于北京的《國民》月刊,開始的時候設有《藝林》欄,刊載的《詩錄》《詩余》多為黃侃、汪東、吳瞿安、章炳麟、顧名等人的古體詩詞作品。第2卷第1號就改《藝林》為《新文藝》,登載新文藝作品,如俞平伯、羅家倫、黃日葵、常乃德等人的作品。1917年文學革命之后,古體詩詞明顯減退,這在欄目設置上也可以見出,傳統的《文苑》《藝林》等等日漸減少。這也從刊物的層面上反映了文學生態(tài)的實際情形。正如朱文華所觀察到的,在五四文學革命蓬勃發(fā)展的情形下,“許多比較嚴肅和正經的報紙(俗稱‘大報’)、雜志,即使編輯者一時未必認同新文學運動,但為順應時代文化潮流,紛紛改用白話,一般也就不再發(fā)表舊體詩了。編輯者如果認同新文學運動的,那就表現得更堅決。例如,北京的《晨報》第七版,本是典型的舊式副刊,舊體詩占很大的篇幅,但自1919年2月7日起即實行改革,主要發(fā)表鼓吹新思潮的白話散文和新詩等。又如上海的《民國日報》,也是從1919年的6月16日起,取消黃色副刊(曾大量發(fā)表舊體詩),而代之以刊登新文學作品(包括新詩)的進步文學副刊。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舊體詩只能陣地轉移,而在某些以娛樂消閑為主的軟性報刊(俗稱‘小報’)暫時棲身”。1923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長文中宣稱,白話文已經過了討論的時期了,宣告白話的完勝,從總體上說,這個宣告是成立的。但也不能不指出問題的復雜性,到1931年4月9日,龍冠海致胡適的信中還說:“請你看各地的報紙,還不是依舊用文言文嗎?有時我真想各個寫信去罵他們。我覺得最為可笑的是去年我們的政府,一方面出布告令各機關通用白話文,而一方面我們政府主席先生的通電以及其他的文章卻是用文言文,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3 小結
從以上的舉例和分析中,我們發(fā)現,從時代大勢上來說,古體詩詞在文學革命提出之后,在傳播上從現代期刊上全線撤退,這在刊物欄目設置上表現很明顯,這樣古體詩詞的發(fā)表和傳播的渠道無形中就失掉了大部分山河,剩下的也就是自留地了,即個人的刊刻和結集出版。正如舊文學、文化在經濟上從公共文學空間敗退后,還擁有其由中上層文化人士組成的保養(yǎng)生息的“小市場”一樣,舊文學、文化從公共傳播渠道的潰敗后,還有個人刊刻這樣傳統的方式可以退守,這對于偉大中華文化的保存和涵養(yǎng)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在新文化及其文學的凌厲攻勢下,加之激進社會思潮的摧動,舊文化及其文學失去了公共輿論的陣地,大有被全盤否定之勢。新文化運動的激進走勢,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對舊文化及其文學的過度否定,降低了民族的文化素質,使歷次文化論爭都達不到應有的深度。簡單拋棄與打擊對立面的思想方法,與政治運動的簡單粗暴相表里,共同釀成了20世紀中華民族更深的文化災難。值得一說的是,從舊文化營壘里走出了一批大師級的文化精英,學貫中西,實為民族的瑰寶,但在特定的歷史時代都被冠以“復古”的頭銜,使他們失去言說的地位,而這批中西兼通的文化大師,才是傳統文化消極、墮落一面的真正敵人,真正的逆子貳臣,可惜這一點是多數人所忽略了的。狂熱思潮掩蓋了清明、理智的聲音,革命摧枯拉朽、泥沙俱下的力量吞沒了一切。陳寅恪、錢鐘書等一批人都是以文言、古體詩詞為基本書面語工具的,但都無一不是具有清明理智,能洞悉歷史潮汐的人。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以個人刊刻這種傳統方式來傳播,除了新文化/文學壓力之下迫不得已之外,還有另外屬于情感和審美的非功利方面。如果簡單地以“復古”或“頑固”等判詞一棍子打死,是不能合理解釋這一切的,實際上也就是遠離了人文關懷立場,來解釋需要人文關懷來理解和解釋的事物。在民國時期,個人刊刻的記錄是大量的,不僅是那些受到舊學熏陶很深的舊派文人,就是那些留學國外多年的著名學者,也還保留著個人刊刻的習慣,如楊樹達、吳宓等人。傳統手工作坊式的個人刊刻本身,有其優(yōu)雅和非功利的一面。民國時期大量著名文化人依然保持著歷史的慣性,通過手工作坊來印行自己或親朋故舊的詩文集,雖然這些詩文集本身沒有銷量,只能拿來送人,他們依然我行我素,保持著較為傳統的行為方式。雖說傳統的方式有種種弊端,如“就經濟效益而言,雕版印書費時費力,成本高而出書慢,不能大量生產”的種種不足,“但從美術及工藝觀點而言,刻版印書自有其特點,不應抹殺。書體變化,賞心悅目;紙墨經久,可以長存;裝訂輕便,易于修補;板片存儲,隨需隨印”。而且,“雕版印刷常能創(chuàng)造書籍的字體及格式上的多種不同風格及效果,印成的書頁因而可以超逸脫俗,以具有獨特的風格與美感,這是單調一致的成套活字所不能及。雕版印書每版兩頁,固定嚴整,使印成的書頁整齊美觀,優(yōu)于活字排版的效果。有時書中直接以作者的手跡上版摹刻,更可以減少排植不工或校對不力而造成的各種錯誤”。1899年11月30日,嚴復給張元濟的信中就談到寫手:“敝處寫手李生和度(嘉壁)受書法于武昌張廉卿(裕釗字),號一時名手;今觀所抄,固亦簡靖樸穆,異于世俗,書摺卷者,即此上石,固甚不惡。鄙意上石時可將字格縮小,約得三分之二,而書之額腳,均使綽有余地,則尤合格好看也?!眰鹘y刻書往往可以將個人的意志參與到書籍的制作之中,刻主作為東家,那種親自參與指導刻工或作坊設計字體、行數、邊距、紙質、油墨等,本身也融入了自身的審美創(chuàng)造,比以冷冰冰的機器印制出來大量發(fā)行的平裝書相比,自然滲透了更多不可言明的快感、激情與審美感悟,而刻出來的書本,也是經過東家精心校對的,具有版本精美、品相上乘的優(yōu)點。手工作坊式的刻本典籍,在美學上有特殊的意義,版本學家在描述古籍的時候,往往贊不絕口。例如有人描述康熙朝時的刻書說:“在康熙朝軟體字最為流行,武英殿和揚州詩局所刻的書。由于康熙皇帝的愛好與提倡,其字體多是圓潤娟秀,加之潔白如玉的開化紙和晶瑩烏黑的印墨,使人開卷賞心悅目。”。周一良先生購到一本光緒庚寅夏由東甌郭博古齋刻字香海閣刊本的《三李詞》,在1935年的題識中說:“藍紙朱墨,此冊刻工暨紙張皆精致可愛,足以副三李之詞章”(按:三李者,唐李白、南唐李煜、宋李清照也。1944年9月2日,鄧之誠在讀書札記中愉悅地寫道:“閱《絕妙好詞箋》,乾隆庚午刻本……紙槧精好,極可愛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