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穩(wěn)定是多維度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要在經濟上發(fā)揮穩(wěn)定功能,還要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發(fā)揮穩(wěn)定功能,使一些潛功能“外顯化”。只有實現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共同穩(wěn)定才能真正實現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如何化解這些矛盾成為了整個社會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這一問題更是越來越凸顯。通過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發(fā)現:從社會結構角度來說,比較而言,“紡錘形”社會結構是最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可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經濟社會的長遠發(fā)展。而要造就“紡錘形”社會結構,則需要大幅提升中等收入群體在整個社會當中的比例。
功能論視角: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意義
從功能論的視角來看,中等收入群體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最重要的力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比例,對于實現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社會穩(wěn)定是多維度的,既包括經濟上的穩(wěn)定、政治上的穩(wěn)定,還包括文化上的穩(wěn)定。這三個維度分別對應于當前的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這三個維度是缺一不可的。從經濟穩(wěn)定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由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是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重要的財富創(chuàng)造者;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由于收入較為穩(wěn)定,是重要的消費者,同時能夠引領整個社會的消費潮流。從政治穩(wěn)定角度來看,一方面,由于中等收入群體自身社會經濟地位較為穩(wěn)定,對現狀滿意度較高,這一群體的政治態(tài)度往往有利于實現政治穩(wěn)定;另一方面,由于中等收入群體往往有較高的政治參與熱情,這對于推進政治民主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文化穩(wěn)定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由于中等收入群體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slIvmODR9XlVV6CyCKkNAFWmPwyhevlINImDL7qStog=較高的個人修養(yǎng),往往是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這有利于實現文化穩(wěn)定;另一方面,由于中等收入群體在社會中的形象往往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其價值觀、行為方式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認可的“集體意識”,這有利于實現整個社會的文化穩(wěn)定。
作為結構功能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認為,社會團結的基礎是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念、共同道德規(guī)范,一句話,是一種被稱為“集體意識”或“集體良心”的“同一社會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總體”,正是這種集體意識為建立社會秩序提供了保證。①中等收入群體為了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就需要在全社會構建一種“集體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這樣可以防止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迪爾凱姆所謂的“失范”現象,處于一種社會整合的狀態(tài)。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提出了“手段—目標”論,他認為,社會作為一個文化體系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規(guī)定了目標,但是社會在結構的安排上并沒有為每一個人提供達到上述目標的合法手段。②默頓認為,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的越軌行為是由社會結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為了讓中等收入群體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就必須要對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因素進行改革。否則,中等收入群體不僅不能起到“社會穩(wěn)定器”作用,這一群體本身也可能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在默頓看來,任何事物既存在利于社會的正功能,也存在不利于社會的反功能。為了讓中等收入群體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就需要加強中等收入群體對社會穩(wěn)定所起的反功能的研究,以此來盡量避免中等收入群體反功能作用的發(fā)揮。此外,默頓還提出了顯功能與潛功能的概念,“顯功能是有助于系統(tǒng)的調整和適應的客觀后果,這種調整和適應是系統(tǒng)中參與者所預料所認識的;與潛功能相關的是沒有被預料也沒有被認識的客觀后果”。③對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社會穩(wěn)定器”功能,已有的研究往往主要關注大家所預料所認識到的功能,對于沒有被預料也沒有被認識到的功能往往研究不足。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中等收入群體的“社會穩(wěn)定器”作用,應該加大對中等收入群體所發(fā)揮的潛功能的研究,使?jié)摴δ堋巴怙@化”,從而讓中等收入群體更好地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
沖突論視角: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減少社會兩極分化
馬克思是沖突論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中間等級的瓦解、中間等級的大多數落入到無產階級隊伍中來,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化,這是導致資本主義的重大社會沖突、社會動蕩和社會革命的前提條件之一。④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恰恰說明了中等收入群體對于實現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意義。當然中等收入群體能否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是存在一定的前提條件的。這不僅與中等收入群體自身的利益訴求是否得到很好滿足有關,還與這一群體的行動意愿和行動能力有關。一方面,當他們的利益訴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時,這一群體本身就有可能成為變革的力量;另一方面,如果中等收入群體并不愿意承擔起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責任,或者根本不具備這種行動能力,這時候他們也只能是做一個“袖手旁觀者”。
從沖突論的角度看,任何社會以及社會各集團之間都存在著沖突。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之間的沖突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這兩大群體之間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群體邊界明晰,社會流動的渠道處于閉塞狀態(tài),則會形成法國社會學家埃利亞斯所謂的“內局群體”與“外局群體”。根據埃利亞斯的觀點,“內局群體”是居于內核、把持文化表達的群體,而“外局群體”是處于邊緣、接受并鞏固文化表達所體現出來的權力關系的群體。⑤在這種狀況下,高收入群體成為了“內局群體”,在社會中處于強勢地位;而中等收入群體則成為了“外局群體”,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此時,處于弱勢地位的中等收入群體就會與同樣處于弱勢地位的低收入群體結成“聯盟”,共同成為社會變革力量。因此,為了讓中等收入群體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應該將中等收入群體納入到“內局群體”中來,讓中等收入群體更多地參與國家經濟社會事務,增強中等收入群體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現實社會中,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沖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美國社會學家科塞把沖突的原因分為物質性原因和非物質性原因。物質性沖突原因,是指權力、地位和資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質性沖突原因是指價值觀和信仰的不一致。⑥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之間的沖突不僅體現在權力、地位和資源分配上的斗爭,也體現在價值觀和信仰的不一致。因此,為了讓中等收入群體更好的發(fā)揮“社會穩(wěn)定器”功能,不僅需要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在物質上的“中產”;還需要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在價值觀和信仰上的不一致,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在精神上的“中產”。
中等收入群體能否發(fā)揮“社會穩(wěn)定器”作用,一方面,和沖突的性質有很大的關聯??迫J為,沖突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價值觀或共同信念,其性質就不是破壞性的,而只能對社會有好處。⑦當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之間不直接涉及價值觀、信仰的沖突時,就有利于整個社會的整合,否則會造成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混亂和瓦解;另一方面,還跟社會當中是否設置了緩解沖突的機制有關。科塞的“社會安全閥”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安全閥可以使過量的蒸汽不斷排出,而不破壞整個結構,沖突也能幫助一個動亂的群體‘凈化空氣’??迫⒁獾?,這樣一個安全閥‘可以充當發(fā)泄敵意的出口’,及時排泄積累的敵對情緒”。⑧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之間的沖突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設置了“社會安全閥”制度,那么這種沖突就不會是破壞性的,反而會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因此,要想讓中等收入群體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一方面,需要培育中等收入群體在精神上的“中產”,弱化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在價值觀、信仰上的沖突;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社會安全閥”制度,防止中等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之間沖突的不斷升級。
互動論視角:由群體意識走向集體意識
互動論中的參照群體理論認為:“參照群體是人們在確定自己的地位時與之進行比較的人類群體,是人們在決定其行為和態(tài)度時所參照的群體”。⑨通過這個定義我們發(fā)現:參照群體不僅具有地位比較的功能,還具有引導行為和態(tài)度的功能。由于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經濟社會地位差距懸殊,因此,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往往會以中等收入群體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一方面,低收入群體通過與中等收入群體的比較,發(fā)現兩個群體之間的地位差距并不是那么大,這可以降低低收入群體的“相對剝奪感”,促進社會穩(wěn)定;另一方面,低收入群體會以中等收入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的依據,而中等收入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往往是有利于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當然,中等收入群體要想發(fā)揮參照群體作用,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也是存在一定的前提條件的。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的地位差距不能過于懸殊;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必須是積極的、健康的。因此,國家應該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社會經濟地位,縮小低收入群體與中等收入群體之間地位的差異;同時中等收入群體應該倡導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只有這樣,中等收入群體才能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
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由于兩者社會地位、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上的差異較大,在互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互相“污名化”和互相給對方貼“標簽”的現象。社會學家戈夫曼對“污名”現象做了深刻分析,戈夫曼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受損的身份”的核心概念,用于描述遭受污名化體驗的人們被社會他人貶低的社會地位。{10}正是這種“受損的身份”,使得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之間的溝通非常困難,缺乏溝通的現實基礎。而中等收入群體則是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可以作為低收入群體的代言人,向高收入群體表達利益訴求;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還可以作為高收入群體的代言人,向低收入群體灌輸高收入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中等收入群體要想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必須要有效發(fā)揮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之間的橋梁作用,使兩個群體之間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在其交換理論中提出了“攻擊與贊同命題”和“理性命題”?!肮襞c贊同命題”認為,當個人的行動沒有得到期待的報酬或者受到了沒有預料到的懲罰時,就可能產生憤怒的情緒,也因此會出現攻擊性行為;當個人的行動得到預期的報酬,甚至超過期待值時,或者沒有得到預期的懲罰時,他就會感到高興,心理上也會贊同這種行為。{11}當中等收入群體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很好滿足時,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就會不斷積聚,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當中等收入群體的利益訴求得到很好滿足時,他們對社會更加認可,這有利于促進社會穩(wěn)定?!袄硇悦}”認為:“人們在選擇行動時,不僅考慮行動后果的價值大小,而且考慮獲得該后果的可能性,通過理性全面權衡,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12}當中等收入群體的利益訴求不能得到很好滿足時,他們將面臨一個選擇:是聯合低收入群體共同反對高收入群體,還是安于現狀,成為高收入群體的“幫兇”。對于中等收入群體來說,這是一個理性選擇的過程。這說明中等收入群體是否發(fā)揮社會穩(wěn)定功能不僅取決于他們的利益訴求是否得到很好的滿足,還取決于自身力量的大小,是否有足夠的行動能力,為尊嚴和權利而斗爭。因此,從國家的層面來說,一方面,應該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整個社會當中的比重,提升中等收入群體的行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應該盡可能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利益訴求。
結論與建議
為了讓中等收入群體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首先得先讓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那么,怎樣才能讓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呢?這得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應該盡可能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訴求,讓中等收入群體由“外局群體”成為“內局群體”,使其成為社會穩(wěn)定的促進力量,而不是相反。要維護好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利益,進一步提升中等收入群體的政治參與,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文化訴求,以此來增強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滿意度;第二,為了讓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應該讓中等收入群體具備行動能力。國家要出臺各種政策措施,使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實現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目標,實現物質上的“中產”,這樣可以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整個社會中所占的比例,使中國的社會結構真正成為“紡錘形”,從而可以使中等收入群體真正成為一個實力群體,具備行動能力;第三,為了讓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還應該讓中等收入群體具備行動意愿。除了實現物質上的“中產”,還要讓中等收入群體實現精神上的“中產”,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中等收入群體,讓這一群體真正擔負起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責任,具備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行動意愿??梢哉f,這三個條件是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的前提條件。
那么中等收入群體在成為“社會穩(wěn)定器”之后,如何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第一,社會的不穩(wěn)定往往是由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原因造成的,因此需要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因素進行改革。否者,中等收入群體就很難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同時建立“社會安全閥”制度,防止社會矛盾激化,影響社會穩(wěn)定;第二,社會穩(wěn)定是多維度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要在經濟上發(fā)揮穩(wěn)定功能,還要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發(fā)揮穩(wěn)定功能,使一些潛功能“外顯化”。只有實現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共同穩(wěn)定才能真正實現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第三,中等收入群體應該將自身的“群體意識”上升為全社會的“集體意識”,使全社會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信念,這對于中等收入群體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是至關重要的;第四,中等收入群體要想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必須要當好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之間的橋梁,使兩個群體之間能夠實現有效溝通;第五,中等收入群體要當好低收入群體的參照群體,倡導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只有這樣,中等收入群體才能當好“社會穩(wěn)定器”。(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
注釋
?、佗邰蔻撷鄘11}{12}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38、242、264、265、268、296~297、297頁。
?、冖嵬跛急螅骸渡鐣W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0、113~114頁。
④李強:“關于中產階級的理論與現狀”,《社會》,2005年第1期。
?、輻钌迫A:《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34頁。
⑩李建新、丁立軍:“‘污名化’的流動人口問題”,《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