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茫茫下江東,淘出幾英雄,南北開戰(zhàn)局,中原兒女說蔣公;萬里長江銷鐵鎖,血戰(zhàn)水流紅,胡兒出關去,遼陽風雨銷離官。三千余年專制毒,一旦掃而空,收拾民國舊山河,還我中國中;二十世紀華盛頓,吾國喜再逢,漢家繪功臣,麟閣畫君第一功!
這首《澧縣歡迎翊武公樂歌》是當年澧縣議會議長宋云濤在蔣翊武回鄉(xiāng)省親時寫的,這首歌把蔣翊武比之為二十世紀的華盛頓。蔣翊武是被孫中山稱為“開國元勛”的人物,他的名字與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分不開。
1884年12月,蔣翊武生于湖南澧縣一城市平民家庭,二十歲時加入革命團體華興會,參加華興會起義,由此走上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1911年1月,在湖北新軍中組織革命團體文學社,任社長,文學社迅速發(fā)展成為武漢地區(qū)最有影響的革命組織。1911年9月,與另一革命團體共進會聯(lián)合,組建武裝起義總指揮部,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經浴血奮戰(zhàn),首義成功,推翻了數(shù)千年封建帝制。隨后,先任湖北軍政府軍事顧問,嗣繼黃興任總司令,直到南北停戰(zhàn)議和。1913年回湘策動反袁,失敗后在廣西全州被捕,10月就義于桂林麗澤門外,享年不到二十九歲。蔣犧牲后,孫中山高度評價說:“辛亥武昌發(fā)難,以公功為冠?!苯裉欤覀冞€可以在桂林看到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蔣翊武先生就義處”。1921年12月,孫中山出師北伐,在桂林時專程到蔣翊武殉難處憑吊,下令修建紀念碑,并親筆題寫了“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刻在該碑正面。據(jù)查,孫中山在對眾多革命烈士的封號中,惟有蔣翊武享受“開國元勛”的殊榮。蔣翊武值得人們永遠懷念,不僅僅因為他是辛亥革命時的風云人物、推翻滿清專制的開國元勛,還因為他是一個在許多方面具有高風亮節(jié)的革命家。
不爭權。武昌起義主要是新軍中革命力量的起義,文學社完全是士兵為主體的軍中革命組織,在新軍中力量最大。蔣是文學社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文學社成立后的半年中,它的細胞組織幾乎已布滿湖北新軍各部隊,社員人數(shù)幾乎達到湖北新軍的三分之一,到武昌起義前夕已經成為湖北新軍中人數(shù)最多的革命團體。相比之下,文學社比另一個革命團體、主要由湖北人組成的共進會,深入新軍內部要早得多,對新軍的影響要大得多,對武昌起義的貢獻也要大得多。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人萬鴻階對蔣翊武不謀求成為起義成功后革命政府的主要領導人——都督一職曾不理解。他回憶說:“我私將劉九穗、蔣翊武引到一旁問道:‘文學社人數(shù)最多,蔣同志既為文學社首領,何以不作都督?!Y先答道:‘在湖北起義,自以湖北人為首領適宜?!Y鄭重告我說:‘……不過革命黨人素不爭權奪利,寧可互相退讓,以免將來發(fā)生裂痕,老弟以為如何?”作為武昌首義的總指揮,蔣翊武理所當然應該在軍政府中擔任重要的職務,但是,在共進會的操縱和蔣翊武缺席會議的情況下,軍政府給蔣預留的位置卻只是軍務部副部長,擔任起義軍參謀長的孫武地位反在他總指揮之上,成了軍務部部長,不少共進會的人,甚至非革命黨人也擔任了政府其他部的部長。蔣翊武卻認為這無關緊要,因為革命的目的不是爭權奪利,而是推翻滿清,建立共和。于是,他把精力投入到了漢口軍政分府的建設、漢口保衛(wèi)戰(zhàn)和漢陽保衛(wèi)戰(zhàn)中。當軍政府對武昌防御憂心忡忡之時,蔣翊武受命于危難之際,繼任總司令,對武昌防御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南北議和、槍聲剛停,某些政客不甘心他出人頭地,馬上策劃以老同盟會員譚人鳳取代了蔣的總司令的職務,使蔣大權再次旁落。蔣又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毅然出任“北軍招撫使”,積極策反北軍,且卓有成效。如果不是他不爭權,文學社和共進會就難以融合,武昌起義的歷史也許要重新改寫。
不拉山頭。首義領導者中,以“三武”最有名,其中孫武是同盟會員,在南京臨時政府組建時期,他到南京向孫中山跑官不成,怒從心起,到上海拉攏一些失意政客和軍人創(chuàng)立“民社”(口號是“反孫倒黃,捧黎擁袁”),完全與同盟會撕破臉。張振武曾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在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建立過程中,曾是一位堅定的革命黨人,但他的思想認識水平卻停留在比較狹隘的層面上,后來也是“民社”的發(fā)起人之一,許多言行明顯傾向于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當孫中山被迫下野,同盟會處于困難之際,唯獨蔣翊武立場堅定,不改初衷,繼續(xù)追隨孫中山,將文學社整體加入同盟會,這是他有別于另外“二武”的一個根本方面。一向壓抑文學社的共進會成員李作棟說:“三武比較起來,孫武不如振武,振武不如翊武。翊武純樸,即敵對者亦表示好感?!边€說:“劉公才干不如孫武,孫武品質不如翊武?!彼男亟笥直韧瑫r代的大多數(shù)人更無私無畏,起義勝利后,黨人、政客紛紛自立山頭,出現(xiàn)了人人擴軍、個個爭地盤的局面,新的軍閥比比皆是,而他始終沒有自己的一個兵和一寸土地。
不搞特殊化。當軍政府設部授官時,曾打算對官長實行高薪,蔣翊武帶頭竭力反對。軍政府中不少人也力主對官長實行高薪,原因很簡單,軍政府中不少高官并非革命黨人,不久前還是滿清官吏,例如擔任軍政府民政部長的湯化龍不久前還是湖北咨議局議長。由于蔣翊武等革命黨人態(tài)度堅決,最后決定自都督以下各官概支月薪二十元,班長十二元,士兵十元。這個規(guī)定表現(xiàn)了蔣和起義初期革命志士們積極向上、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要知道黎元洪當協(xié)統(tǒng)時的月薪比被迫出任都督后二十元的月薪要高數(shù)十倍。南北統(tǒng)一、袁世凱任總統(tǒng)、黎元洪任副總統(tǒng)之后,黎月薪是一萬元,是他都督月薪的五百倍。蔣翊武南北統(tǒng)一后被袁世凱任為總統(tǒng)府高等軍事顧問,每月薪俸也高達八百元。但對此等高官厚祿,蔣翊武毫不為之所動,當即予以拒絕。
不圖虛名。1912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義一周年紀念日時,袁世凱授予在武昌起義和各地反正中有功之士以軍銜,并在10月12日、13日的《申報》上予以公布。蔣翊武被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并授予文虎章一枚,勛二位。他推辭沒有接受。1912年,蔣翊武回家鄉(xiāng)省親。自1909年秋天離開家鄉(xiāng),蔣翊武已有三年沒有回去過。時隔三載,蔣由一個普通平常的小青年,已變成一個組織武昌起義、顛覆千年專制、享譽海內外的知名人物。他在武漢組織文學社和籌劃武昌起義的英雄事跡,更是早已在他的家鄉(xiāng)廣為流傳。當他即將榮回故里的消息傳來,澧州(此時的澧洲由直隸州改為澧州行政廳)各界予以熱烈的期盼和隆重歡迎,在他將要經過的地方,張燈結彩,澧州行政廳還將縣城的“多安橋”改名“翊武橋”,將東門改稱“翊武門”,將正街改稱“翊武街”。然而,蔣并不希掣驚動各方,也不希望自己的到來給地方增添麻煩和耗費金錢。他從長沙乘船到津市,然后棄舟步行二十里,繞道小南門進城,于黃昏時不露聲色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蔣家原住丁公橋,辛亥光復后,其父親蔣定照以一百多串錢在老二府街西頭二十五號買了一幢舊屋,略加整修,全家搬人。蔣翊武這次回澧州,就下榻這里。次日,澧州行政廳要員紛紛來家拜訪蔣翊武,他對鄉(xiāng)人申明,自已“無功可紀,不得享此殊榮,將通衢要道冠以己名尤屬不妥”,希望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橋梁、街道、門樓恢復過來。
不怕死。1913年7月,國民黨發(fā)動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tǒng)治。時蔣翊武正在澧縣,他在給父母的訣別信中表示:“兒誓志殺賊,保障共和,否則不生還也?!笆Y翊武出任中華民國鄂豫招撫使,率湘鄂聯(lián)軍第三軍、湖南討袁軍第一軍駐岳陽,發(fā)布討袁檄文。討袁失敗后,蔣南行至廣西全州府興安縣時,被巡防統(tǒng)領秦步衢逮捕械送桂林。袁世凱電令廣西方面將他就地槍決。蔣看了電報,索紙要筆,為遺腹子取名,留下了給父母親等的三封遺書,同時,寫下《絕命濤》網首。表達了他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憂慮及對后人的期待:
當年豪氣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
嗟我寂冤終無了,空余虜劍作寒鳴。
只知離亂逢真友,誰識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從此情絲牽未斷,忍余紅淚對殘陽!
痛我當年何昧昧?只知相友不相知;
而今相識有如此,滿載仁聲長相思。
斬斷塵根感晚秋,中原無主倍增愁!
是誰支得江山住?只余有哀逐水流。
廣西督軍陳炳焜謀救無效,第二天,他被押赴桂林麗澤門外行刑?!堕_國元勛蔣上將翊武事略》載:“惜夫!公成仁,督軍陳炳焜先生設筵餞公,全軍士官一爭進灑,酒酣,公從容告陳及諸將士曰:‘予死固所甘,請懸予首北門,以觀袁氏之盜國,天下后世必有知予得死所者,且此次失敗,為國盡忠者寥寥,翊武請先君等拼為之!’聞者皆痛呼民國萬歲!其成仁取義之精神,即后日民國再造的因素?!毙行虝r,蔣翊武身穿白色絲綢服裝,從容走出監(jiān)獄,怒罵黎元洪、袁世凱“謀殺元勛,弁鬢約法,拔專制之死灰,負國民之重托”。他端坐于大紅氈上,向觀眾宣講革命,聽眾動容,圍觀者無數(shù),有些為之痛哭。行刑士兵凝神靜聽,遲遲不肯開槍。領頭的排長見狀,擔心有變,突然從背后向蔣開槍,時為1913年9月9日。
為什么蔣翊武能不爭權,不拉山頭,不搞特殊化,不圖虛名,特別是能不怕死?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幾千年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tǒng)思想已植根于他的腦海,他總是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個人利益、家庭利益之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愛國實具天職”。正因為他把愛國看做“天職”,才敢于舍生忘死,揭竿而起,果斷發(fā)動武昌起義,埋葬幾千年封建專制;才能夠做到每當新的共和國遇到危險時,他總是單槍匹馬沖在第一線,袁世凱的高官厚祿也動搖不了他反對專制、捍衛(wèi)共和的信念;才能夠從不言敗,從不氣餒,為共和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二次革命爆發(fā)前夕,蔣兩位夫人劉玉珍、劉玉琴均已身懷有孕,為了全心全意地開展革命運動,為了不讓劉氏姊妹和尚未出生的子女受到驚嚇,他將劉氏姊妹安排到相對比較安全的上海暫居,然后迅速返回武漢,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反袁武裝起義的準備之中,直至英勇就義。南社著名詩人成本璞對蔣翊武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英雄本色欽佩感念不已,特題一絕:
馬革沙場君莫嗟,匈奴未滅豈為家。
桂林亦有青青柳,愁絕當年姊妹